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飛將軍李廣 智勇雙全卻言而無信

歷史長河

飛將軍李廣 智勇雙全卻言而無信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飛將軍李廣 智勇雙全卻言而無信

2023年11月03日 10:00 最後更新:12:41

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留有一詩《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了解到「飛將軍」李廣,他驍勇善戰、智謀雙全,出擊匈奴時,連匈奴單于都佩服他。不過,後世也對他有一些不好的評價:心胸狹隘,言而無信。

李廣像 (網上圖片)

李廣像 (網上圖片)

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之後,將門世家出身。他在西漢時期的文帝、景帝、漢武年間任職,先後率領士兵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在雁門、代郡等地打擊匈奴。籠統去計,李廣曾率兵征戰七十多次,立下多次戰功。也曾率領數百騎兵,智騙上千匈奴大軍,全身而退。匈奴人一聽到李廣的名字,都十分害怕,都敬佩李廣的才智與謀略。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李廣小時樹立遠大志向,要成為驍勇善戰的將士,保衛國家。因此他從小便練習射箭,擁有精湛射箭技術。他的故事至仇仍在民間廣泛流傳,包括「巧計退兵」:漢景帝年間,匈奴進攻上郡,漢景帝讓心腹宦官監督李廣練兵。

期間,宦官帶著幾十名騎兵在野外馳騁,恰好碰見三名匈奴人並交戰。宦官倉皇而回,將這件事情告知李廣。李廣帶了一百名騎兵,前去包抄,李廣追上射死了兩人,留下一名俘虜。李廣將俘虜綁在馬時,看見前方有數千匈奴騎兵。匈奴大軍也看到了李廣,以為他們施誘敵之計,不敢輕舉妄動。李廣率領的百名騎兵非常驚慌,李廣則告之:「匈奴肯定以為我們誘敵,不敢襲擊。」隨後李廣命令全體士兵前進,大約與匈奴還有兩公里時停下來,讓騎兵解鞍下馬。匈奴軍看見李廣隊伍鎮定自若,堅信是誘敵。最終李廣隊伍安然無恙回到駐兵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故事可看出李廣智勇雙全,加上他一生征戰南北,但統治者並沒有給李廣封侯拜相,似乎對李廣很不公平。初唐詩人王勃在看李廣的事跡時,在《滕王閣序》中寫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典故出自文章《史記·李廣將軍列傳》,從中可得知《史記》作者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王勃與司馬遷一樣,也為李廣沒有封侯拜相感到憤懣不平。

西漢文帝曾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可以得知漢文帝非常欣賞李廣,他認為李廣生不逢時,如果他生於高祖年間,李廣獲封萬戶侯是承擔得起的。因為他智勇雙全、處事冷靜、臨危不懼,看清大局沉著摧毀匈奴主力。其次,他愛惜兵士,與下屬關係親密。在景帝及武帝年間,李廣即使立下戰功,但不驕不躁。司馬遷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總結世人對李廣的評價。

司馬遷《史記》的「太史公曰」對李廣的評價(網上圖片)

司馬遷《史記》的「太史公曰」對李廣的評價(網上圖片)

圍繞李陵所產生的爭議從未間斷,後世對李廣的評價還有一點便是,他是一個心胸狹隘、錙銖必計的人。如果別人得罪了他,一定會想辦法報復。記一次,李廣在貶謫時遭到霸陵尉奚落,到了李陵再受重用時,毫不猶豫殺掉霸陵尉。另外,李廣鎮守隴西時,恰逢羌人起義,李廣誘騙八百多羌人投降,承諾不會傷害他們。但是,李廣最終將他們坑殺,因此成為了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往下看更多文章

漢武帝寵小人 汲黯以「後來居上」暗諷之

2023年11月27日 20:00 最後更新:11:51

「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汲鄭列傳》中有言:「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上默然。」

西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汲黯的官員。此人剛正不阿,敢說敢言。每次漢武帝怒火中燒,把文武百官罵得低頭縮頸時,就只有他敢站出來向漢武帝提出勸諫,因此此人也被時人稱為「直諫之臣」。

汲黯像(網上圖片)

汲黯像(網上圖片)

身為九五之尊,漢武帝自然會因為汲黯那不留情面的勸諫而感到不悅。有次漢武帝在朝中提出施政要以人為本,以彰顯儒家之義時,百官無一表示讚同和敬佩,就只有汲黯在一旁說:「雖說陛下嘴上說實施仁政,但所做之事無一不是與民爭利。既然陛下心中貪慾無數,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偽裝呢?這不是在為難自己嗎?」漢武帝看自己的心思被人看穿,也不免得有點惱羞成怒。不待數日,他便把汲黯發配到東海去。雖然被貶為東海太守,但汲黯卻沒抱怨,反而把東海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來時間久了,漢武帝也忘了當初被汲黯當眾揭穿的羞臊,所以他便下了一道聖旨,把理事出色的汲黯調回京城當官。

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任命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為主要財政官員。當中的鹽鐵專營政策,即百姓不能再私下產鹽,而是由國家把扯鹽、鐵、茶、酒等關鍵資源的開採和售賣。這一政策使眾多百姓失去一大謀生法寶,而為人所詬病。(網上圖片)

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任命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為主要財政官員。當中的鹽鐵專營政策,即百姓不能再私下產鹽,而是由國家把扯鹽、鐵、茶、酒等關鍵資源的開採和售賣。這一政策使眾多百姓失去一大謀生法寶,而為人所詬病。(網上圖片)

不過從東海回來後,汲黯對漢武帝的規諫也沒有絲毫收斂。他並不擔心自己會得罪漢武帝犯,他只在乎百姓的福祉。對於漢武帝來說,他一方面很討厭汲黯這麼嚴苛的對待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汲黯每次提出的建議都是非常正確的。因此,兩人總是維持着微妙的關係。

當時汲黯有兩個年輕的同事,一個叫張湯,另外一個叫公孫弘。因為兩人很會討好武帝,所以哪怕兩人毫無政治建樹,也能身居高位,其官位甚至都要比汲黯高。眼見及此,汲黯自然心有不憤。因此有天上朝,汲黯很不客氣地對漢武帝說:「皇上用人,就像堆柴一樣。總是把後來的柴放在上面,卻根本不管哪一根柴才是真正的好柴。」漢武帝一聽就知道汲黯這是在暗諷他任用張湯和公孫弘這兩個愛拍馬屁的小人,所以也不敢吱聲,滿臉通紅地走了。

漢武帝像(網上圖片)

漢武帝像(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引申出「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一些資歷淺的人反而位居於資歷長的人之上;現在多用來比喻後來的人和事,進步很快,趕上或超過了前人。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