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關注香港人生育率持續低迷的元秋議員(蔣麗雲),繼早幾年建議政府向部分無牌經營的時鐘酒店發出正式牌照,藉此「造福市民」,提供更多製造生命的空間及機會後,日前再建議政府向市民派「生仔利是」,兼設「嬰兒基金」,資助下一代升學和置業,希望鼓勵年輕人生育。

大叔年代有「四仔」:車仔、屋仔、老婆仔和BB仔。像是讀了大學便好事自然來,生活所需和人生意義都無一缺少。但時移勢易,香江只有「師」字尾、擁有專業資格的大學生才有較像樣的前景,或者你是富二代(這個不用多討論吧)。對一般人來說,有一個小單位,已經沒有「閒錢」養小朋友。更灰心的想到自己大半生為居住問題營營役役,那有勇氣讓「愛情結晶」來到世上受苦,重蹈覆轍。

上一代人每次聽到新婚人士表示「想生,但不敢生」時,總認為後生仔是太過多顧慮。他們經常話,上一代細路都是天生天養,4、5個兄弟姊妹瞓同一張碌架床也沒有問題云云。但事實是時代轉變,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出,來自劏房的小朋友因不想別人發現自己的居住環境差而減少與人接觸,令他們傾向沉默寡言,而狹窄的居住環境亦會加劇家人之間的衝突,令正值反叛期的青少年終日在外流連,較易出現偏差行為。一想到這些場景,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快樂半生便算了,不願背上兒女債。

「為下一代好,就不要育有下一代。」愈來愈多人說這句話,不無理由。




標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