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美國南部迎來颱風卡特里娜的吹襲。雖然風暴的威力並非史上最強,但是造成的損失卻是當時首屈一指,高達1250億美元。時任總統喬治布殊被指救災不力,反應緩慢,導致大量災民流離失所,缺水缺電,部分時事評論員更加將救災表現欠佳的原因,歸咎於布殊政府將國家資源集中於對外戰爭。加上傳媒揭發布殊安坐直昇機中視察災情,沒有落地與災民見面,被指缺乏同情心,也廣為大眾垢病。最終,喬治布殊的民望一沉不起,除了難以施政外,也直接拖累共和黨的民望,往後數年共和黨的各級選舉,包括2008年總統選舉,也落敗告終。

2008年,中國經歷兩場大型天災,年初南方出現暴雪,嚴重影響交通系統;5月,爆發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傷亡。面對兩場天災,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都迅速到達現場,指揮各個部門的行動,與災民見面表達同情和慰問,甚至對受影響的人民致歉,使他贏得國內國外一致掌聲。

兩種截然不同的應災態度,對災民帶來不同的感覺,亦造就不同的評價。天災,與任何政治危機一樣,可以是政治家的催命符,也可以是救心丸。只要處理得宜,態度積極,人民感受領袖的辛勞和真誠,則再大的災害也不會損害民望。

「山竹」來襲,除了破壞香港設施和街道,也破壞特首的民望。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林鄭月娥的民望創下新低,僅得50.8分,而反對率亦少有地高於支持率,證明普遍市民認為特首在颱風的善後工作表現欠佳。


平心而論,政府在風前工作處理不俗。既安排跨部門會議,協調工作,亦做好宣傳和疏散居民,成為是次風災沒有出現死亡個案的原因。可是,災後交通幾近癱瘓,而政府沒有宣布停工一天,使不少市民擠擁在月台或車站,則予人沒有體諒上班一族、不恤民情之感,令原本建立的良好形象一掃而空,甚至過大於功。

林鄭月娥的解釋,是政府沒有法定權力在風球除下後仍然宣布停工,最多只能勸喻僱主體恤員工,如安排彈性上班。但是,在這個民粹高漲的年代,如果政府墨守成規,僅以法律和程序判斷應否行動,而沒有考慮公眾觀感,只會碰得一頭灰,

在現今社會,再沒有任何人可以「視民望如浮雲」。當然,筆者從不鼓吹政治領袖為民望而做事。可是,如果政治領袖做事不顧民望,其施政基礎和效率便會大打折扣。

「我從來不重要民意調查,只有虛弱的領袖才會依賴民調」,說出這種話來的人,只有兩種。一,是民望已經直插谷底,卻不好承認,因而變成「阿Q」,例如蔡英文、曾蔭權。二,正是引句的來源、新加坡國父兼政治巨人李光耀。可是,試問現今還有幾多雄才偉略、高瞻遠矚的偉人能敵過民意的考驗而施政順暢?

無視法律,將一個又一個的販毒份子送上絕路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不但沒有倒台,反而一度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假如香港政治領袖不了解現今大勢,行事完全與民意背離,則民望下滑,施政困難,爭拗不休恐怕是必然的下場。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