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爭議多時的修訂《逃犯條例》,政府已經表示「暫緩」,甚至是「停止」修例,可是那些民主派議員及企圖搞亂香港的人士聲稱政府沒有回應訴求,繼續煽動市民遊行示威,有部分示威者進行一系列非常激烈的行動,不單針對警察,如發出一些滋擾或恐嚇的電話給警察及其家人,甚至包圍灣仔警察總部、向警總外警徽擲蛋、外牆塗鴉等。最後更演變成衝擊立法會大樓的非法行為,如戴口罩的示威者用鐵籠車等衝擊立法會大樓各處,多幅玻璃外牆被撞爛,又有人用鐵枝嘗試撬開鐵閘,並於晚上攻入立法會大樓內,肆意破壞,包括毁壞歷任立法會主席肖像等。

這次修例風波明顯地是有組織、刻意誤導及煽動令市民走上街頭,成為反中亂港的棋子,然而香港回歸已經22年,為什麼港人對內地的不信任和恐懼依然強烈?特別是年青的一代,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仇恨?

身兼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董建華指出他任內開始推動的通識教育科,是造成現時年輕人現在問題的主因,形容通識科為「失敗」,並需要想辦法改變。

然而在本年六月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發表了一份建議諮詢公眾文件,其中包括通識科仍然是維持必考的四個核心科目之一,回顧在2012年開始,第一屆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通識教育科列入三三四新高中課程中的四大必修科目之一。根據教育局課程及評估指引,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可是由於港人接受了一百多年的殖民地教育,中學的教師也只是偏重於西方的知識、觀點及文化,學生對自己國家的認知比較薄弱。在這問題上,學生如何可以客觀地判斷事物?因此,筆者建議現在教育局應加強學生多了解中國文化歷史及藝術,因為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及歷史傳統的不同,中西文化無論在宇宙觀、倫理觀、知識觀等方面均有不同。例如在宇宙觀方面,中國是順應自然,西方是征服自然,在倫理觀方面,中國是崇尚道德倫理及重視家庭禮儀,西方重知識及團體。在知識觀方面,中國是重直覺體悟及重知識的實用性,因為知識為人生而存在,而西方則偏重於理智及知識的系統分類,因為知識獨立於人生等。

因此未來特區政府應以教育及宣傳入手,加強愛國工作是非常重要,正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七月一日慶回歸周年酒會發言,她說會汲取教訓,日後施政更貼近民心民情民意,未來主動接觸不同階層青年,讓大家重拾信心,讓香港重新出發。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