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帶動計算無處不在的時代來臨了。(資料圖片)

5G帶動計算無處不在的時代來臨了。(資料圖片)

十多年前,我接觸一個很前衛的IT名詞Ubiquitous Computing,當時只知Ubiquitous具有宗教色彩,意思是「無處不在」,可譯為「全在」,原指神祗擁有的能力之一。那些年代還是3G通訊,大家上網主要靠桌面電腦,那麼,神祗如何降臨電腦世界,讓計算可以無處不在呢?這是一個很好的科技想像力題目,你若然想得通透,無論答案是否如現實一樣,都可以提升你的創新思維。

Ubiquitous Computing現譯為「普適計算」,《維基百科》的定義是「一個強調和環境融為一體的計算概念,而電腦本身則從人們的視線裡消失。」以上文字不好懂,「軟件大王」蓋茲1995年著作《未來之路》(The Road Ahead)把這個場景以視覺化描述出來,很有科幻電影感︰「當你走進機場大門,你的袖珍個人電腦與機場的電腦相聯,證實你已經買了機票。你遺失或遭偷竊的相機正自動發出信息,告知它現在身何處,即使它被人拿去天涯海角,你都可以得到其具體的位置。」

實現以上場景,若非真的有神祗存在,知悉你的東西所在,就必須透過物聯網這門新科技來做到。萬物相聯的原理很簡單,每個物件附加傳送訊號上網的傳感器,所有物件便能互聯起來,透過龐大計算力的系統處理下,即可達到計算無處不在的效果。物聯網應用在工業製造之上,想像的空間更大,試想一下,一件產品逾萬零部件能無處不在的互聯相通,生產力可以提升多少?我早前參觀過大灣區一家電器品牌,發言人介紹,設置700條智能生產線,只用百人負責管理操作,其生產力可等如傳統生產所需逾2萬個工人。

「無處不在」原來等如「無所不能」,這都是神祗力量之一。誰預見這種力量?不是蓋茲,他只是位好學生,超前把未來場景想像出來。1991年施樂(Xerox)首席科學家馬克韋澤(Mark Weiser)發表《21世紀的電腦》(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文論,對未來電腦進行前瞻性預測,首次援用宗教詞彙,提出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電腦日後將與萬物融合,外表無從分辨,但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以智能裝置,通過互聯網取得服務,電腦最終無縫進入生活每一角落。

Ubiquitous Computing誕生至今不足二十年,終於由5G技術的普及而實現,因為只有5G的網速和無延誤傳輸,才可實現物聯網世界。去年,我想寫《STEM教育AI篇》,今天或要改題為《STEM教育5G篇》,時代進步很快,我們將要適應5G速度,它比上一世代快一百倍。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