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修訂演變成回歸後史上最大型最具破壞力的政治動盪,最令人感到不安的,除了是暴徒行為愈趨激進外,還有為數不少只有十多歲的中學生參與是次行動,使社會不禁反思為何出現這個現象。

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及部分人士認為責任在於通識教育。他們認為,課程設計及內容令學生接觸政治事件,培養政治意識,加上部分教師授課偏頗,刻意引導學生接受激進思想,造成今時今日學生上街抗爭的局面。

筆者絕不反對修讀通識科的學生較舊制學生更加關心社會時事,也不反對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偏頗,導致學生趨向激進,惟恐怕不是唯一原因。

事實上,愈來愈多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現象,早於09年的高鐵事件已經萌芽,直至14年佔領運動,學生都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其時通識教育尚未開展或只是處於初始階段。

縱觀各大評論分析,筆者發現較少探討家長的影響。無疑,教師、朋輩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家長在思想形塑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此輩學生,大約15、6歲,即是其家長大多處於40-50歲的年紀。按年代劃分,就是60年代末至70後,甚至有少量是80年代初。這一代的人,有著幾個重要特徵。第一,由於九年免費教育的落實,普遍教育程度較高,至少比上一代的人高。

第二,他們成長的年代,正值香港發展最輝煌、港人身份最有自信的年代,對港英政府的認同感較為強烈。

第三,他們成長的年代,便是回歸前政治氣氛最為不安的年代,既經歷中英談判,又見過89民運,對國家的歸屬感一般較低。

第四,由於回歸後香港發展停滯不前,使這代人對特區政府的施政較不認同。

因此,不少60、70後可被視為民主自由思想的支持者,或是戀英戀殖的人,對特區政府和國家不抱好感。這種思想,更加會在日常的教育及交流中感染子女,使參與社會運動、反抗政府的意識早早植根在子女的腦袋裡。在社交媒體的催谷、劣質傳媒和反對派政客煽動下,更加容易誤入歧途,走向極端,參與暴動。

筆者大膽推測,由於下一代的中學生將是8,90後的子女,而8,90後的反政府意識更加強烈和尖銳,加上部分人士曾經參與過大大小小的社會抗爭行動,未來踏入壯年的他們,會較6,70後更著力影響子女的政治思想,甚至會一起參與極端和暴力的違法行動,香港未來的穩定和安寧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筆者認為,是次暴動相對於以往任何一場社會運動可怕的地方,在於「五無」,分別是無結構、無策略、無底線、無道德和無承擔。

過往的社會運動,最少都有一個人或組織擔任領袖的角色。假如運動有聲有色,政府不得不與群眾對話協商,至少都有群眾代表作為對象。反之,是次暴動在開始階段已經大肆宣揚「無大台」,即沒有人可以代表其他人。在一個沒有明顯架構的群眾運動裡,即使政府有意與示威者溝通,也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化解矛盾,令暴亂行為無休無止。

由於缺乏明顯的組織架構,所以可以輕易看出暴徒其實沒有清晰的抗爭的策略和方向。表面上,他們聲稱行為是要增加管治成本,逼使林鄭月娥讓步。然而,不論攻擊警察還是闖入立法會,都無助達到暴徒的目的,反而令政府為免鼓勵未來再有同類事件發生而更難妥協,而公眾甚至是部分反修例陣營人士亦對這類行為感到厭惡。

抗爭策略似有還無,更多暴徒選擇的做法,不過流於發泄,例如攻擊警察、包圍政府機關、甚至是破壞立法會等,都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作用,甚至令矛盾更加僵持不下。可是,暴徒卻沒有設下「退場機制」,即是當行動升級而政府不作回應時,應如何面對,只是一路提升行動的激進程度,超越社會和法律底線也在所不惜。

因此,他們不但採取暴力,闖入立法會和政府機關,更加使用語言暴力和心理壓力,向警方及支持修例陣營人士肆意攻擊和侮辱。網上流傳警員及其家屬的私人資料以及建制派立法會議員的住址等,都反映事情進入失控的階段,甚至「對人不對事」,以打壓與自己迴異的聲音為樂,全無道德可言。

雖然暴徒明知行為未必得到認同,但是他們從來不打算承擔任何責任,從他們一直帶著口罩行動便可見一斑。直到目前為止,他們依然呼叫「收回暴動定性」及「特赦所有被拘捕人士」的口號,亦可清楚看出他們並不認為行動有錯。他們甚至諉過於人,將暴動的責任扭曲成「官逼民反」,試圖將亂局推卸在林鄭政府和警隊身上。

暴徒聲稱行動是為法治、自由和人權而戰,而偏偏他們的行為,就是破壞法治、自由和人權,而且理直氣壯,毫不退讓。筆者相信,這場暴亂只會堅定暴徒反抗的決心,未來在政治和民生議題上更加寸步不讓,激烈對抗。假如特區政府再次向暴徒屈服,過份寬容縱容,未來香港將會承受更大的政治和社會代價。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