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以為有機械人說可以享清福,你或者想多了。(AP圖片)

咪以為有機械人說可以享清福,你或者想多了。(AP圖片)

這一個星期,人工智能(AI)的新聞接踵而來,綜合而言,大家對AI是抱有希望的。馬雲在「上海人工智能大會」一反「996工作制」的強制加班態度,預期科技帶給我們很多福利,未來AI機械人的加入,讓我們享受一周工作三天,一天工作四小時,這是國內從未有提過的「9133工作制」,即是早上九時上班,下午一時放工去也,每周更有四天假。

以上工作制是否意味AI搶了我們的崗位,於是大家要多放無薪假,所以如此清閒呢?馬雲沒有進一步解釋,不過,對於我這名科技新聞老兵而言,馬雲的預言沒有太大新意。當我還是年輕記者時,《第三波》作者托佛勒以未來學家身份預言資訊時代的來臨,這是他稱的「後工業時代」,網絡化通訊讓我們更多時間留在家中工作,不必每天通勤上班,「未來」我們可要花時間學研究怎樣享受生活,以及創作優雅的文藝活動。

這是八十年代初,有一次跟同學去大嶼山行山,很想在這風景怡人的地方小住兩三天,可是要明天要返工。我跟同學說︰「隨身有一台電腦就好了,我可以在山腳樹蔭底下開工。」想的是可以用視像會議功能做訪問,稍後用電腦的文字處理軟件寫稿,傳回報館就完成一天工作,省下來的時間可以遊山玩水。可惜那些年我有能力購置的只是一台傳真機,但我很樂觀,以為托佛勒的預言很快就會實現。

九十年代,互聯網時代終於來臨,不過,從來沒有人發生過Home Office的革命,除非是辭去正職做freelance,不過,收入大打折扣,試問何來更多歡愉與閒暇?更加諷刺的是移動通訊愈來愈方便,智能電話最大貢獻是讓打工一族無限延長工作時間,把「虛擬辦公室」帶回家中,隨時接到老闆order就要進入工作態度。所謂資訊時代、後工業化的現實景象,絕不是三十年前未來學家想像得到的。

科技是超前進步的,但我們未必跟得上,也不一家與此配合。我記得讀小學一年級,老師告訴我們,美國已經有視像電話,好快可以一邊談一邊見到對方,老師問︰「你想擁有嗎?」全班同學都舉手,結果呢?當有了智能手機之後,視像通話功能唾手可得,然而,我除了貪新鮮、貪得意用過幾次之外,基本上我腦海中是delete了這個功能。

AI時代應該不會出現馬雲想像中的「9133工作制」。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暫時未有頭緒,還是等未來跟AI機械人大家坐低商量一下,看看它想我們幹什麼。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