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美科技競爭從5G轉到6G

博客文章

中美科技競爭從5G轉到6G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美科技競爭從5G轉到6G

2019年09月20日 15:32 最後更新:15:46

SpaceX創辦人馬斯克被寄望從太空領域,帶領美國直達6G通訊時代,反超前5G佔優勢的華為,不過,事情沒有想像的簡單。

剛獲選為「全球科技業最鼓舞人心領袖」(10 Most Inspiring Tech Leaders)的馬斯克5月成功把六十顆星鏈(Starlink)衛星升空,按照計畫,SpaceX於2025年前發射11,943顆星鏈衛星,向全球提供低延遲、高頻寬的寬頻網絡服務,實行從太空突圍而出。

馬斯克被寄以厚望帶領美國打破華為5G優勢。(資料圖片)

馬斯克被寄以厚望帶領美國打破華為5G優勢。(資料圖片)

德勤去年的報告披露︰「自2015年起,中國為5G搭建了35萬座新基站,美國同期新建的基站數量尚不足3萬座。目前全球4G基站共約500萬個,超過300萬個在中國。」華為4G、5G的基站技術和經驗,大幅領先美國。然而,美國以網絡安全為由,禁止美國企業與華為的合作,那麼就要拿出可行的取代方案,否則就會落後予人。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指示美國公司,立即加快研發行動,做到更快、更智能的5G甚至6G技術。馬斯克的以星鏈衛星取代地面基站的構思為美國帶希望,與此同時,日本軟銀集團、Google、Facebook都有不同的空中基站試驗計劃,論壯觀程度,當然以SpaceX的星鏈計劃為首,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在不足六年時間內,發射逾萬顆衛星是有點難度,按計劃,起碼從即日起,每日只少成功發射5顆衛星上太空,風雨無阻,方可完成部署。即使按時發射逾萬顆衛星上太空,就能為全球提供6G通訊嗎?

衛星取代地面基站,但仍要解決最後一步的光纖聯接。(資料圖片)

衛星取代地面基站,但仍要解決最後一步的光纖聯接。(資料圖片)

5G所需要基站比4G為多三至五倍,估計單是中國就要興建1500萬個,6G的速度更快、頻率更高,基站數目將遠超此數,星鏈的萬多個衛星夠用嗎?不夠的話,還需要準備幾多萬個顆呢?目前全球在軌的衛星約2000顆,6G在太空之路可行的話,未來將會導致「衛星環保問題」。現時除SpaceX之外,OneWeb的衛星計畫也很進取,預期2019 年前發射約 150 顆衛星,未來衛星部署將逾2500顆。

馬斯克不愧為「最鼓舞人心」的科技領袖,儘管需對諸多質疑,他依然能夠為大家帶來希望和想像。他指出,全球 75 億人只有 45% 能夠上網,因為目前網絡連接工程複雜,限制很多,成本也不菲,所以很多角落接觸不了互聯網。太空衛星傳輸可望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從而有效覆蓋每一個角落。

不過,衛星可以取代地面基站,還需要解決最後一個技術環節——光纖接入用戶家中。美國寄望6G在太空取得領先,但是地面的光纖聯接始終是繞不開的關卡。華為5G技術最大優勢就是光纖聯接,據任正非透露,華為這方面領先世界至少兩三年,與此同時,他表示華為正全力研發6G技術,預期十年之後可投入使用。換言之,美國今天採取的「跳級」6G行動,其實時間上沒有佔到先發的優勢,況且通訊衛星上了太空,餘下地面的光纖聯接誰來完善?馬斯克可能說︰「你不要問我!」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德關係的辯證法

2024年04月16日 18:45 最後更新:18:54

習近平上午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到中德關係對世界的意義︰面對強橫的單邊主義,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需要更好合作以惠及全球。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早前在上海同濟大學,朔爾茨發表演說——歐洲市場應該對中國汽車開放,但前提是中國與歐洲「公平競爭」——引起內地輿論的爭議。朔爾茨主張歐洲市場對中國汽車應開放且公平,這就是「不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侵權,不知從何說起,再者,「生產過剩」之說,是否反映德國太受美國影響呢?。

德國的憂慮也不是空穴來風。今年2月比亞迪第一艘自有汽車運輸船「探索者1號」首航停靠德國不來梅港,德媒《世界報》稱︰「從技術上講,比亞迪電動車至少與大多數德國車型號相當,但就價格而言,它們要便宜得多。這是向德國核心產業發起進攻的先兆。 僅比亞迪一家就計畫在未來幾年內再投入7艘汽車運輸船,將車輛從亞洲運送到歐洲。」

習近平今次與朔爾茨會面言明︰「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德國應該深明大義,事關「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有些德國專家看中國帶有偏見,源於中德制度與文化不同。《德國之聲》訪問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特克(Jörg Wuttke)歸納中國產能超出市場需求,原因是「計劃經濟」,中國國有企業的功能尤其出眾。「這些(國有)企業通常受益於地方扶持計畫,因此除了比亞迪這樣的成功公司外,還有大量小型汽車製造商被認為是所在地區未來的冠軍。在環保技術方面,最近也出現了產能過快增長的情況。」德國專家認為「計劃經濟」不是好東西,割價出口令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再者,「更多產品若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貿易緊張局勢必加劇。」一句話︰中國似乎在損人不利己。

計劃經濟=做爛市=「中國經濟衰退」,邏輯很難令人信服。2024年1至2月,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32%,是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也將會是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沒有之一。

我們不擔心也不關心比亞迪、小米等汽車製造商賣一部車賺幾多或者蝕幾多,作為世界汽車大國衍生無比龐大的產業鏈,將會造就大量新增的中高收入階層。德國、日本、美國過去都是從汽車大國走過來的發達國家。

習近平向舒爾茨強調︰「當前形勢下,為防止衝突螺旋式升級甚至走向失控,各方應共同致力於早日恢復和平。」螺旋上升是黑格爾學說「辯證法」的用詞——事物之間出現了矛盾,矛盾雙方經過反復鬥爭,形成一個周期復一個周期的重覆——中德關係不必經過辯證法的無窮鬥爭打造出來,世界經濟發展更不必要經過這樣的階段。

最後,用黑格爾的名句寄予德國朋友︰「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衝突」。中國一向與人為善,德國也應如是;如是者,兩善求同存異,合作互利共贏是最好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