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鹽田梓藝術節 ,「奀豬」吳文正情繫本土文化。

「鹽田梓藝術節」 (網上圖片)

「鹽田梓藝術節」 (網上圖片)

在反修例風波未見平息、訪港旅客人數大跌的動盪下,偏安於西貢外島,主打本土旅遊的「鹽田梓藝術節」橫空出世,由自稱「奀豬O(NGO的諧音)」的「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籌辦。所謂「奀豬」,是因為文化葫蘆團隊只有五人,卻接下這個由旅遊事務署主辦,為期三年,撥款二千四百萬元的項目。有十八年攝影記者經驗的吳文正,用相片說故事,他從不陌生,十年前他與太太毅然放下全職工作,以記錄本土文化為正業,別人笑他傻,他卻自忖有「傻勁」,「我只想趁後生試未做過的事,不想日後有一絲後悔。」

更多相片
「鹽田梓藝術節」 (網上圖片)

辦鹽田梓藝術節 ,「奀豬」吳文正情繫本土文化。

吳文正在拍攝《街坊老店》相片時,與不少老店老闆建立關係。

在反修例風波未見平息、訪港旅客人數大跌的動盪下,偏安於西貢外島,主打本土旅遊的「鹽田梓藝術節」橫空出世,由自稱「奀豬O(NGO的諧音)」的「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籌辦。所謂「奀豬」,是因為文化葫蘆團隊只有五人,卻接下這個由旅遊事務署主辦,為期三年,撥款二千四百萬元的項目。有十八年攝影記者經驗的吳文正,用相片說故事,他從不陌生,十年前他與太太毅然放下全職工作,以記錄本土文化為正業,別人笑他傻,他卻自忖有「傻勁」,「我只想趁後生試未做過的事,不想日後有一絲後悔。」

鹽田梓 (網上圖片)

五十二歲的吳文正,○九年辭退報館圖片編輯的正職,成立「文化葫蘆」。當時他除了背負一個未供滿的單位,還有僅幾歲的女兒,難怪身邊朋友都驚訝:「咁都要走?」吳文正十八年的攝影記者生涯,跑過突發新聞,做過財經及副刊,但後期他不斷反問自己,也探問身邊好友,「除了攝影,我還懂甚麼?」

吳文正拍攝的老店 (網上圖片)

他對攝影的興趣,源自昔日就讀理工大學設計系的課堂。自少愛好畫畫的他,考上設計系後,發現設計工作要將自己鎖在四面牆內,埋首畫畫,與他坐不定的個性格格不入。結果他在攝影課接觸到相機後,就愛不釋手,更「不務正業」,終日流浪街頭拍攝,「有些課堂的功課,明明要求交畫作,我卻堅持用相片代替,連大學講師也奈我不何!」畢業後,有朋友介紹吳文正到報館見工,他馬上拿着其攝影作品面試,對方看了一會,着他明天上班,他即開心到不行,連人工多少都忘了問。

吳文正推廣香港本土文化 (網,上圖片)

翻看《街坊老店》的相片,盡是清一色的黑白照,格式均為店鋪老闆員工,坐在店內,看着鏡頭,看似簡單,但每張相片的主人翁,都流露着不見外、不造作的自然神態。這種從容,源自於鏡頭背後,吳文正與每一個受訪者的相處。他最難忘的,是○七年拍攝一家後巷雲吞麵店的經歷,「第一次去食雲吞麵,見到老闆一家人都很大隻,已經很擔心怎樣開始拍攝,誰不知他們都很健談,說到影相更立即擺好姿勢。影到靚相當然重要,但背後的溝通及互相信任,是我更想見到的事。」

鹽田梓是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村內有一座教堂 (網上圖片)

當重組吳文正過去攝影方向後,他辭職創立推廣香港本土文化的NGO「文化葫蘆」一事雖然大膽,卻順理成章,關鍵不過是他敢不敢在人生四十關口,踏出新一步,「我很怕年老坐在公園回憶上半生時,後悔曾經有一些創意出現在我腦海入面,但我從來未做過。」吳文正與曾任社工的太太,走入文化策展工作,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他笑言:「社區文化最重要就是接觸人,社工、記者的共通點都是走在前綫。」

鹽田梓是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村民篤信天主教 (網上圖片)

鹽田梓是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村內有一座教堂,村民篤信天主教,「他們會祭祖,亦會到聖堂祈禱」,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的家族,亦是來自鹽田梓。在吳文正的眼中,這種中西文化的共融,正是香港的縮影。

吳文正在拍攝《街坊老店》相片時,與不少老店老闆建立關係。

吳文正在拍攝《街坊老店》相片時,與不少老店老闆建立關係。

五十二歲的吳文正,○九年辭退報館圖片編輯的正職,成立「文化葫蘆」。當時他除了背負一個未供滿的單位,還有僅幾歲的女兒,難怪身邊朋友都驚訝:「咁都要走?」吳文正十八年的攝影記者生涯,跑過突發新聞,做過財經及副刊,但後期他不斷反問自己,也探問身邊好友,「除了攝影,我還懂甚麼?」

鹽田梓 (網上圖片)

鹽田梓 (網上圖片)

他對攝影的興趣,源自昔日就讀理工大學設計系的課堂。自少愛好畫畫的他,考上設計系後,發現設計工作要將自己鎖在四面牆內,埋首畫畫,與他坐不定的個性格格不入。結果他在攝影課接觸到相機後,就愛不釋手,更「不務正業」,終日流浪街頭拍攝,「有些課堂的功課,明明要求交畫作,我卻堅持用相片代替,連大學講師也奈我不何!」畢業後,有朋友介紹吳文正到報館見工,他馬上拿着其攝影作品面試,對方看了一會,着他明天上班,他即開心到不行,連人工多少都忘了問。

攝影記者的工作,要求相片美觀以外,亦要有說故事的能力。吳文正每次拍攝,都要聆聽受訪者的故事,當聽到受訪者講及香港昔日的歷史故事,他都特別專注。後來他更在公餘時間,拍攝《街坊老店》攝影集,記錄香港的大城小事。

吳文正拍攝的老店 (網上圖片)

吳文正拍攝的老店 (網上圖片)

翻看《街坊老店》的相片,盡是清一色的黑白照,格式均為店鋪老闆員工,坐在店內,看着鏡頭,看似簡單,但每張相片的主人翁,都流露着不見外、不造作的自然神態。這種從容,源自於鏡頭背後,吳文正與每一個受訪者的相處。他最難忘的,是○七年拍攝一家後巷雲吞麵店的經歷,「第一次去食雲吞麵,見到老闆一家人都很大隻,已經很擔心怎樣開始拍攝,誰不知他們都很健談,說到影相更立即擺好姿勢。影到靚相當然重要,但背後的溝通及互相信任,是我更想見到的事。」

《街坊老店》其中兩幅相片,○九年更獲蘇富比看中,成為首次登上蘇富比拍賣殿堂的香港本土紀實攝影作品,並以八萬港元成交。吳文正合指一算,他拍攝的《街坊老店》相片超過三百張,每張相片的背後,都見證他與一個個老店老闆所建立的關係。

吳文正推廣香港本土文化 (網,上圖片)

吳文正推廣香港本土文化 (網,上圖片)

當重組吳文正過去攝影方向後,他辭職創立推廣香港本土文化的NGO「文化葫蘆」一事雖然大膽,卻順理成章,關鍵不過是他敢不敢在人生四十關口,踏出新一步,「我很怕年老坐在公園回憶上半生時,後悔曾經有一些創意出現在我腦海入面,但我從來未做過。」吳文正與曾任社工的太太,走入文化策展工作,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他笑言:「社區文化最重要就是接觸人,社工、記者的共通點都是走在前綫。」

○九年的「牛下開飯」,是文化葫蘆首個舉辦的社區節目,由吳文正與太太自掏腰包舉辦,目的是記錄香港市區最後一個徒置區——牛頭角下邨清拆前的模樣,活動包括帶領學生拍攝牛下小店,邀請學者及街坊參與講座及展覽,「我原本以為年輕人會覺得講歷史很沉悶,誰不知參與者很多都是年輕人,他們都想了解香港過去一兩代人的生活情況。」雖然吳文正當時有意推廣本土歷史,但他想不到,香港當時經歷天星、皇后碼頭清拆後,本土文化意識原來遂漸在年輕一代身上萌芽。

正因吳文正着重本土情懷,當有不少人認為鹽田梓藝術節的做法,應參考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時,他卻認為,藝術除了是美的追求,亦要有心靈的觸碰,「藝術節不是在外國找一個大名氣的人,放低一個作品,然後叫大家過來打卡,如果是這樣,觀眾除了一張相片之外,還可以帶走甚麼呢?」

鹽田梓是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村內有一座教堂 (網上圖片)

鹽田梓是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村內有一座教堂 (網上圖片)

鹽田梓是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村內有一座教堂,村民篤信天主教,「他們會祭祖,亦會到聖堂祈禱」,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的家族,亦是來自鹽田梓。在吳文正的眼中,這種中西文化的共融,正是香港的縮影。

吳文正亦將拍攝《街坊老店》時着重溝通的做法,應用在鹽田梓,「這個地方是村民的,不是我們喜歡怎樣做都可以。」他於是帶同本地藝街家與村民溝通,了解居民對藝術的想法,共同創作藝術作品,「我希望可以跟村民有共識,理念一致,而不是做一個只是吸引很多人來的旅遊景點。」

鹽田梓是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村民篤信天主教 (網上圖片)

鹽田梓是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村民篤信天主教 (網上圖片)

刻下香港社會仍在紛亂之中,吳文正期望,鹽田梓的清幽能略作紓解,「大自然是很好的療傷者,希望鹽田梓可以令大家暫時放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