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本為乞丐幸被收為養子 輾轉成南唐開國皇帝

歷史長河

本為乞丐幸被收為養子 輾轉成南唐開國皇帝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本為乞丐幸被收為養子 輾轉成南唐開國皇帝

2019年12月12日 10:00

充滿傳奇的一生歷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年輕時曾做過乞丐,被後世戲稱為「乞丐皇帝」。其實朱元璋絕非史上唯一,早在五代十國時,也有一位乞丐出身的開國皇帝-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於唐末出生,徐州彭城人,自稱是唐憲宗第四子李恪的後裔,父親李榮仕宦情況不詳,戰亂中不知所終。李昪6歲跟隨伯父李球、母親劉氏到濠州避難,不久因母親病故、伯父死於戰亂,成為一名孤兒。此後,李昪獨自在濠州、泗州之間流浪,起初在濠州開元寺做小沙彌,後來成為乞丐。

唐代軍隊壁畫 (網上圖片)

唐代軍隊壁畫 (網上圖片)

據《新五代史》記載,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時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日後的南吳太祖)進攻濠州時,偶然發現李昪,因為驚嘆於他的相貌英俊、氣度不凡,滿心歡喜,便收他為養子。李昪聰明伶俐,成為楊行密養子後,對義父孝順備至。隨著李昪得寵,楊行密的親兒子心生不滿,聯合起來排擠他。楊行密自知家中已無李昪的立足之地,便命心腹大將徐溫把他收為養子,並改名為徐知誥。

徐知誥成為徐溫的養子後,同樣孝順備至,深得徐溫喜愛,而養母李氏因為同姓,同樣對徐知誥照顧有加,幫助他在徐家站穩腳跟。楊行密薨逝後,長子楊渥、次子楊隆演相繼即位,因性格懦弱無法控制局勢,導致徐溫逐漸掌控朝政,成為南吳實際上的「話事人」。

徐溫早蓄不臣之心,為鞏固權勢、篡位稱帝,一邊排除異己,一邊加快培養子侄輩。徐溫遙控朝政,長子徐知訓留在京師廣陵輔政,養子徐知誥則歷任升州副使知州事、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等職務。徐知訓飛揚跋扈,而徐知誥禮賢下士、勤於政事,聲望日漸攀升。

李昪在青年時代就「以文藝自好」,崇文重教。圖為傳李昪《貨郎圖》 (網上圖片)

李昪在青年時代就「以文藝自好」,崇文重教。圖為傳李昪《貨郎圖》 (網上圖片)

徐溫為防止徐知誥勢力增長威脅到自己,暗中壓制他,令徐知誥心生不滿。後梁貞明四年(公元918年),徐知訓因凌辱國君楊隆演,意圖霸佔大將朱瑾的美妾,被朱瑾設計殺死。消息傳到潤州,徐知誥火速率軍平叛,事後逼迫楊隆演任命他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奪得朝廷實權,與義父徐溫分庭抗禮。

此後九年間,徐溫把徐知誥視作心腹大患,使出渾身解數想擊倒他,加速培養次子徐知詢。可惜,還沒等徐知詢建立足夠功績和威望時,徐溫便撒手人寰。徐溫死後,徐知誥在謀士徐玠的策劃下,成功地誘騙徐知詢進京,剝奪他的全部軍權。至此,徐知誥掌控全部軍政大權,成為南吳新的「話事人」,正式掌控朝政,同年逼迫國王楊溥稱帝。

《新五代史·世家·李昪》局部 (網上圖片)

《新五代史·世家·李昪》局部 (網上圖片)

此後10年間,徐知誥在心腹謀士宋齊丘、徐玠等人的策劃下,不停打擊、剷除異已,威逼楊溥加官進爵。當徹底清除朝廷內外的反對勢力後,便逼迫楊溥「禪位」給自己,建國號為齊。

當年的小乞丐一飛衝天,成為開國皇帝。此時,距楊行密發現並收留徐知誥,整整過了42年。兩年後(公元939年),徐知誥恢復本姓李,改名為李昪,並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李昪篡位稱帝後,尊楊溥為讓皇帝並幽禁他,次年將他毒死。至於南吳其他皇族也被集體幽禁。據《新五代史》記載,南吳楊氏皇族被幽禁十餘年,由於無法與外界通婚,最終自相婚配起來。

唐末五代十國官員壁畫 (網上圖片)

唐末五代十國官員壁畫 (網上圖片)

李昪在位七年間,以保境安民、鼓勵生產為要務,使得國內外局勢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堪稱一代明君。然而李昪晚年喜歡服用丹藥中毒,導致性情變得暴躁易怒,常因小過責罰大臣,由此損害名聲。升元七年(公元943年)二月,李昪因病駕崩於升元殿,終年56歲,太子李璟即位。 13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南征,李璟因擔心南吳皇族會乘機作亂,遂派人將他們全部殺死。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