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電影系列終於進入尾聲,貫穿故事主題的,除了是表現一代武術大師葉問的氣節和風骨,亦有捍衛民族精神和尊嚴的意義。

今集講述葉問的晚年生活,遠赴美國為兒子安排留學事宜。即便是今天,白人對華人的歧視仍然頗為嚴重,故事背景為1960年代,當地對華人不公的情況便更加普遍。因此,當地華人在唐人街自成一閣,甚少與洋人溝通交流,態度亦不友善。在當地開班授徒的武術師傅,也不願將畢生所學傳授予洋人。因此,葉問的徒弟、在美國聲名大噪並廣傳武學知識的李小龍,成為這群食古不化的華人師傅深惡痛絕的對象,並遷怒於葉問管教不善。

葉問及其弟子則認為,雖然白人存在對華人歧視欺壓的問題,但是與其斷絕來往,不如利用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改變白人的偏見。因此,他十分鼓勵弟子向外國人教授武功,甚至推動中華武術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實戰課程內容。面對一群封關自守的華人師傅,葉問便反問「如果覺得洋人歧視華人,為何不站出唐人街外爭取改變?」

現在香港有一群人正是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因為覺得中央政府諸般不是,例如仍未落實雙普選等,選擇逢中必反,拒絕及妖魔化一切與中國有關的人和事,甚至希望中港兩地斷絕交流往來,並聲言建立「黃色經濟圈」,只到反中亂港的商舖消費。

這種以為封鎖大門便會平安無事的落後思想,讓人想起17世紀的清朝。當時清政府為了防止沿海居住的人民與台灣反清勢力勾結,實行名為「海禁」的鎖國政策,遷徙沿海群眾到內陸及禁止對外貿易,結果就是清政府錯失與世界潮流接軌的機會,在科技、軍事的領域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造成國家過去二百年積弱的局面。

隨著落實改革開放,內地的生活質素已是今非昔比。部分城市,例如上海、深圳等在不少領域如科研、教育、產業發展、人文學術等已經逐漸拋離香港。如果港人仍然為了政治訴求而甘心當個井底之蛙,只會錯過與內地接軌及交流的機會,既影響社會的民生狀況,更不利於爭取政制變革。

在基本法的框架下,任何政制改革的方案除了需要得到本地立法機關通過,也要取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同意,因此,保持溝通,態度溫和,建立互信才是達到這班渴望普選市民的目標。反之,建立所謂黃色圈子,抗拒、敵視甚至挑戰中央政府,肯定是與目標背道而馳的做法。

一個成功的例子,是2011年中央政府與民主黨達成共識,通過政改方案,增加立法會和行政長官選舉的民主成份。當然,方案沒有帶來普選,但是至少促使政制向前踏出一步。而大家都知道,只要政制愈趨開放,便不會走回頭路,而只有繼續前進,更容易達成他們的目標。

無疑,改變的過程是反覆而緩慢的。正如華人一直在美國推廣詠春功夫,也要特到千禧年後才正式納入美軍的修習內容,歧視的問題也是過去一陣子才見改善。但是與自我封閉相比,溝通交流才是上策。

《葉問2》有句對白,是葉問在擂台上打倒西洋拳王後向在場觀眾說的,「雖然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但人格不應該有貴賤之別。希望從這一刻開始,我們可以學會互相尊重。」僅以此話,送給諸位思考。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