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75年前連針都造不出,中國為什麼能追上美國?

博客文章

75年前連針都造不出,中國為什麼能追上美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75年前連針都造不出,中國為什麼能追上美國?

2020年01月17日 14:21 最後更新:14:39
中國人對前途很樂觀,是因為國運順利使然。(AP圖片)

中國人對前途很樂觀,是因為國運順利使然。(AP圖片)

過去20年,「中國長遠必崩潰」是主流,今天開始有人說「中國長期是光明的」。不過,質疑中國成就的觀點沒有改變。

中國科研基礎不強大,事關底子薄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接受訪問說︰「1945年我去美國留學時,中國的技術水平很低,低到連針也造不出來,必須靠入口,所以針在中國叫做洋針。」事隔不過75年,中國科研發展速度,即使比得上近20年的經濟奇蹟增長,相信今天也難與日本、德國相比,更遑論美國。當你要描述中國科創成就,當你要分析中國科學基礎不如人,依然可以追趕上來威脅美國的話,你需要換個角度思考。

彭博社技術分析師Dan Wang,寫了一篇2019年回顧,詳談中國科技行業、中美貿易戰。中譯版網上刊出,在內地引起極大迴響。網友留言︰「一個外國人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縱觀全文,Dan Wang最亮麗的觀點,就是看好中國長期發展,不過,在下定這個結論之前,這位來自香港,最近轉到北京工作的分析師,列舉中國科技競爭力不足之處。

「缺點是,中國企業在建立全球品牌方面表現不佳。在汽車、半導體和航空等涉及研發密集型技術的行業中,即使在國內市場,中國公司的地位也很弱。在許多方面,中國的技術成功太像紙老虎了。」最後文章以「儘管中國經濟有一些問題,這個國家仍然感覺像一個非常樂觀的地方。國際調查始終表明,中國人對未來感到樂觀」作結。

有讚有彈,作者那種對中國很cool的語調,尤其鞭撻中國技術含量不足,討好了不少內地網民,並得到共鳴︰「很有見地的觀點,需要清醒的認識互聯在國內發展的利弊,不要一味自得其樂。」有網友提出反調︰「從橫切面看,這篇文章是比較客觀的。但它缺少縱切面,沒有縱切面,就無法理解中國在過去四十年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功,也就無法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對未來的樂觀。」

中國不具科技優勢而取得優勢,是因為基礎科學世代交替使然。今天的超級電腦、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等,都是源於起碼80年前的基礎科學突破,現已進入成熟的應用階段,再有新理論突破,影響也不大。中國恰巧從後趕上這個世代的應用期,說起來是幸運。不過,中國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模式,開始逐步適用於世界市場,例如移動支付、數字交易等,這些成就令中國人對前途樂觀。

中國正在享受「應用紅利」,不過,這段時間不會太長,我們已經用掉了過去的10年時間,未來10年要好好把握,擴大紅利優勢,把人才、資金賺進來,大力投入科學研發,我們才會「明天會更好」。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德關係的辯證法

2024年04月16日 18:45 最後更新:18:54

習近平上午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到中德關係對世界的意義︰面對強橫的單邊主義,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需要更好合作以惠及全球。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早前在上海同濟大學,朔爾茨發表演說——歐洲市場應該對中國汽車開放,但前提是中國與歐洲「公平競爭」——引起內地輿論的爭議。朔爾茨主張歐洲市場對中國汽車應開放且公平,這就是「不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侵權,不知從何說起,再者,「生產過剩」之說,是否反映德國太受美國影響呢?。

德國的憂慮也不是空穴來風。今年2月比亞迪第一艘自有汽車運輸船「探索者1號」首航停靠德國不來梅港,德媒《世界報》稱︰「從技術上講,比亞迪電動車至少與大多數德國車型號相當,但就價格而言,它們要便宜得多。這是向德國核心產業發起進攻的先兆。 僅比亞迪一家就計畫在未來幾年內再投入7艘汽車運輸船,將車輛從亞洲運送到歐洲。」

習近平今次與朔爾茨會面言明︰「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德國應該深明大義,事關「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有些德國專家看中國帶有偏見,源於中德制度與文化不同。《德國之聲》訪問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特克(Jörg Wuttke)歸納中國產能超出市場需求,原因是「計劃經濟」,中國國有企業的功能尤其出眾。「這些(國有)企業通常受益於地方扶持計畫,因此除了比亞迪這樣的成功公司外,還有大量小型汽車製造商被認為是所在地區未來的冠軍。在環保技術方面,最近也出現了產能過快增長的情況。」德國專家認為「計劃經濟」不是好東西,割價出口令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再者,「更多產品若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貿易緊張局勢必加劇。」一句話︰中國似乎在損人不利己。

計劃經濟=做爛市=「中國經濟衰退」,邏輯很難令人信服。2024年1至2月,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32%,是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也將會是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沒有之一。

我們不擔心也不關心比亞迪、小米等汽車製造商賣一部車賺幾多或者蝕幾多,作為世界汽車大國衍生無比龐大的產業鏈,將會造就大量新增的中高收入階層。德國、日本、美國過去都是從汽車大國走過來的發達國家。

習近平向舒爾茨強調︰「當前形勢下,為防止衝突螺旋式升級甚至走向失控,各方應共同致力於早日恢復和平。」螺旋上升是黑格爾學說「辯證法」的用詞——事物之間出現了矛盾,矛盾雙方經過反復鬥爭,形成一個周期復一個周期的重覆——中德關係不必經過辯證法的無窮鬥爭打造出來,世界經濟發展更不必要經過這樣的階段。

最後,用黑格爾的名句寄予德國朋友︰「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衝突」。中國一向與人為善,德國也應如是;如是者,兩善求同存異,合作互利共贏是最好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