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 「保長」為何貶義又聲名狼藉?

歷史長河

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 「保長」為何貶義又聲名狼藉?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 「保長」為何貶義又聲名狼藉?

2020年06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03

要翻查歷史,看看保長是做甚麼的。

廣東俗語有一說「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這個貶義的說法,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平時做很多壞事,偶然做了一件好事,又或者不為非作歹了,就以此自傲,到處教訓人。為何要是「保長」?保長又是甚麼?是做甚麼的?只要翻查歷史就會一清二楚。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保長」是保甲制度的產物。「保甲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制度,主要目的是幫助統治者管理好地方。作為一種鄉村政治制度,「保甲制」最早可追溯到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開阡陌,編「什」及「伍」,基本內容為十戶為「甲」,十甲為「保」,實現連坐(即一人犯錯,集體受罰),其本質上是將軍事管理制度應用於民間。

而真正作為一種概念和基層政治制度的,則源自宋代的王安石變法,變法於社會基層實行保甲制度,提出十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據《宋史·兵志六》載:「十家為一保,選主戶有幹力者一人為保長。」換言之,保長就是被認定為最能幹之人,是要選出來的。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民國成立後,這種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一種社會統制手段制度一度廢除。到了1930年代,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圍剿」紅軍,為免民眾包庇紅軍,更好管治百姓,再度恢復保甲制,實施連坐法。先在湖北、河南、安徽推行,再通令全國實行。據《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記載,保長在區長之指揮監督之下,管理一百戶人家,負維持保內安寧秩序,包括「輔助軍警搜捕人犯」;「察看管束曾參加『反動』,或曾受『赤匪』脅從,現已有悔過自新的人」等等。

當時,國民黨對保甲制寄望極大,極重視保甲長的人選,竭力通過保甲長牢牢控制民眾,使每一保長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務。據徐矛著《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指出,保甲制推行收效甚微,並引述當時國民黨人士分析指:「一般公正人士多不願擔任保甲長,一般不肖之徒又多以保甲長有利可圖,百般鑽營」,「正人不出,自然只有壞人的世界因此民眾怨聲載道」。其中在上海,從編組保甲起,就不斷有保甲長利用職權虛報戶籍以自肥,以不予申報戶口勒索、刁難居民,與房東勾結敲詐房客以分贓,扣發居民購貨證、購糧證、戶口單,亂收徵兵費,憑籍保甲組織大發國難財,以及挪用保甲經費入私囊者,不在少數。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內地影視中的保長 (網上圖片)

雖然不能否認有好的保長,但「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只要有個別保長以公謀私、橫徵暴斂,就激起民憤,深化民眾和政府的矛盾,「保長」的名聲及印象就一直不會好。到了解放初期,即使當局針對「保甲」制度,實施嚴格教育或短期培訓,實行政府領導群眾監督「保甲」等等,在報章上依然不時見到有報道指保甲長貪污訛詐、亂攤派亂收費,欺壓百姓等。

內地國產電影《抓壯丁》(1963年)劇照 (網上圖片)

內地國產電影《抓壯丁》(1963年)劇照 (網上圖片)

「保長」的名聲及印象極差,所以漸漸衍生與「保長」有關、並帶有貶義的形容詞,是歷史堆積的結果。除了「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台州臨海有一句土話,會形容愛管閒事的人稱呼為「閒事保長」;四川一帶會說「保長」來形容笨的人或不合群、不開竅、怪異的人。

由於保長負面形象太深入民心,四川也有方言話劇《抓壯丁》,以抗戰時期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隊在四川農村強征壯丁,補充兵員的歷史背景,講述保長如何欺上瞞下、營私舞弊、敲詐勒索。後來有將之改篇成電影及電視劇。影視中的「保長」角色,形象多是滿臉麻子、留著「二撇雞」鬍鬚、穿著黑馬褂的鄉村惡棍,並夥同流氓和軍痞欺壓百姓。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