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應是軍戶出身。

《木蘭辭》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它又名《木蘭辭》。

在歷史中,花木蘭究竟有沒存在過,又或者男扮女裝為何沒有被揭發,可於按以下兩篇文章了解:

代父從軍 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
花木蘭多年從軍 為何沒被揭女兒身?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木蘭辭》當中有兩句:「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捲捲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這裡有些細節就是,為何一有戰事,國家就能派人拿著名冊,直接找到花木蘭家,徵召父親入伍?還有,木蘭為何要自己買馬及馬具呢?究竟花木蘭的家族是怎樣的身份?這篇文章就要說說木蘭所屬的北魏時期,主權遊牧民族拓跋氏,入戶中原後的兵役制度。

《花木蘭》劇照

《花木蘭》劇照

當時北魏實行的兵役制度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兵「世兵制」,另一種是民兵「番兵制」。北魏初期,受鮮卑拓跋氏族部落的特點影響,實行的是部落兵制。後來北魏根據戰爭形勢需要,學習總結魏晉經驗,逐步實行世兵制。世兵制的主要特點為軍民戶分離,軍戶是強制實行世代當兵的政策。北魏世兵制下,兵源主要來自拓跋鮮卑的部落兵。

隨著拓跋北魏入主中原,一部分演變為「中兵」即侍衛兵,另一部分變成散佈於沿邊軍鎮和內地州鎮的「鎮戍兵」。世代當兵,又稱為「軍戶」。這些軍戶,當國家有戰事,就得服役。因此,《木蘭辭》中的木蘭家,很可能就是軍戶出身。

《花木蘭》劇照

《花木蘭》劇照

北魏為了不讓漢人擁有太多軍事力量,官方規定只有鮮卑人才可當兵,後來隨著戰事擴大,為了擴充軍隊,又規定被賜鮮卑姓名的漢人也可當兵。

作為北魏的軍戶,可以不繳納賦稅,也不用做勞役。沒有戰爭的時就種田,一旦朝廷徵召就必須去參軍,男丁無論老少都必須要去。這也是為何木蘭就父親身體不好,不惜冒險女扮男裝也要代父從軍。

由於軍戶免除勞役及較少繳納賦稅,但士兵參軍需要自備武器。木蘭會買戰馬、馬鞍、鞭子等,可見家族也富有,而武器及盔甲等應該屬於他爺爺。如果是比較窮的軍戶,沒錢買裝備怎麼辦?據了解可以搜刮戰場的裝備。

《花木蘭》劇照

《花木蘭》劇照

世兵制的兵源除了世襲軍戶,還有幾個來源:一是罪人及其家屬發配作軍戶;二是因叛逃而被活捉者,主要是指少數民族,被大量屠殺剩餘的便被發配到邊鎮或者內地州鎮為兵戶。如《魏書》載:「北部民殺立氣將軍,衡陽公莫孤,率五千餘落北走。追擊於漠南,殺其渠帥,餘徙居冀、相、定三州為營戶」。還有一種來源,是被征服各族人民。

至於民兵性質的「番兵制」,是拓跋氏入主中原,佔領大片漢人之地後實行。主要來自各地民戶,他們定期服兵役,輪番更代,故稱「番代」-把境內民丁分八批、十二批或十五批輪換服役,期限大概為一年。

除了世兵制和番兵制這兩種兵制,北魏還根據實際需要,採用臨時兵制如徵兵、募兵、收編降兵降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