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北宋皇家龍舟競渡 玩法如軍演 節目多元

歷史長河

北宋皇家龍舟競渡 玩法如軍演 節目多元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北宋皇家龍舟競渡 玩法如軍演 節目多元

2020年06月25日 10:00 最後更新:10:02

事實上,中西方體育競技運動,都與軍事文化有相互影響。

北宋時期,宋太宗趙光義詔發3萬多民夫,疏擴開封城西的金明池,在池中心,還建有亭台水榭及水心五殿。宋太宗擴建金明池,最初目的只是演習水師以加強戰備,但沒過多久,演練便被充滿娛樂色彩的水嬉活動所取代,除了有水上歌舞、水上鞦韆、游泳競賽等,最為壯觀的就是龍舟競渡。

更多相片
《金明池奪標圖》(網上圖片)

事實上,中西方體育競技運動,都與軍事文化有相互影響。

《金明池奪標圖》局部 (網上圖片)

龍舟競渡,是民眾歡慶端午佳節重頭戲之一,但在宋元之前,龍舟競渡並不只是端午才有,《龍池競渡圖》會在三月。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了一些表演節目 (網上圖片)

這幅傳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的《金明池奪標圖》,就描繪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年至1106年)3月3日,皇帝開放金明池,舉行龍舟競渡,與民同樂操演水軍的情形。這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龍舟競渡實景圖。同時,我們可以靠南宋時期文人孟元老,追憶昔日東都汴京繁盛而寫的《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金明池3月競渡情況,來與《金明池奪標圖》相互參照。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龍舟爭標 (網上圖片)

在爭標以前,先來段水傀儡和水鞦韆的水戲表演。大龍舟已經到了金明池中準備,龍頭對著南岸臨水殿看台。大龍舟兩側還有五艘小龍舟,每艘小龍舟上都有十位槳手,小龍舟也有龍首,龍首上也站著一位執旗的軍校。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臨水殿門口,水邊伸出的看台應是皇帝觀賞席 (網上圖片)

水戲船表演完水傀儡和水鞦韆諸種水戲後,十艘小龍舟要在軍校的指揮下表演「旋羅」、「海眼」、「交頭」各種陣式,這應該是水軍演習留下來的傳統。在水戲和陣式表演結束以後,就來到爭標重頭戲。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龍舟爭標情況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龍舟爭標情況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局部 (網上圖片)

至於如何比拼?首先,站在龍頭上的軍校揮舞旗幟,兩行龍舟擊鼓競行,槳手們方向劃一,舟如離弦,飛向錦標。至於水殿看台上、仙橋上人頭擁動,想來鼓擊聲、吶喊聲。這種龍舟競渡,與現今所看到的並不一樣,其實類似水軍實戰:「又見旗招之,則兩行舟鳴鼓並進,捷者得標,則山呼拜舞。並虎頭船之類,各三次爭標而止。其小船復引大龍船入奧屋內矣。」

《金明池奪標圖》局部 (網上圖片)

賽事除了皇家觀賞,也成為汴京民眾的一大娛樂。當時不少文人記載了競渡的激烈情況。柳永的《破陣樂》說到:「金柳搖風樹樹,繫彩舫龍舟遙岸……兩兩輕舸飛畫楫,競奪錦標霞爛。罄歡娛,歌魚藻,徘徊宛轉。別有盈盈遊女,各委明珠,爭收翠羽,相將歸遠......」他形容鼓樂聲喧天,龍舟像雁行那樣排列著,直向水殿衝去,要去奪那燦爛似霞的錦標。爭標結束後還有歌舞助興、徘徊宛轉,直到遊人都三三兩兩歸去,暮天沉沉,龍舟與池水,才浸入夜色,歸於沉靜。

《金明池奪標圖》(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網上圖片)

龍舟競渡,是民眾歡慶端午佳節重頭戲之一,但在宋元之前,龍舟競渡並不只是端午才有,《龍池競渡圖》會在三月。

《金明池奪標圖》局部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局部 (網上圖片)

這幅傳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的《金明池奪標圖》,就描繪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年至1106年)3月3日,皇帝開放金明池,舉行龍舟競渡,與民同樂操演水軍的情形。這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龍舟競渡實景圖。同時,我們可以靠南宋時期文人孟元老,追憶昔日東都汴京繁盛而寫的《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金明池3月競渡情況,來與《金明池奪標圖》相互參照。

據《東京夢華錄》所載,金明池上有大龍舟:「水戲呈畢,百戲樂船,並各鳴鑼鼓,動樂旗舞,與水傀儡船分兩壁退去。有小龍舟二十隻,上有緋衣軍士各五十餘人,各設旗鼓銅鑼……」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了一些表演節目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了一些表演節目 (網上圖片)

在爭標以前,先來段水傀儡和水鞦韆的水戲表演。大龍舟已經到了金明池中準備,龍頭對著南岸臨水殿看台。大龍舟兩側還有五艘小龍舟,每艘小龍舟上都有十位槳手,小龍舟也有龍首,龍首上也站著一位執旗的軍校。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龍舟爭標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龍舟爭標 (網上圖片)

水戲船表演完水傀儡和水鞦韆諸種水戲後,十艘小龍舟要在軍校的指揮下表演「旋羅」、「海眼」、「交頭」各種陣式,這應該是水軍演習留下來的傳統。在水戲和陣式表演結束以後,就來到爭標重頭戲。

臨水殿正前方,左右並列著兩排共十二面錦旗,兩排錦旗中間有一根立著的桿子,上面掛著錦彩銀碗,這就是龍舟要爭奪的錦標。大家可留意臨水殿門口有森嚴門禁,也富麗瞻華,據了解,往水邊伸出的看台就是皇帝專享的觀賞席。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臨水殿門口,水邊伸出的看台應是皇帝觀賞席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臨水殿門口,水邊伸出的看台應是皇帝觀賞席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龍舟爭標情況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描繪龍舟爭標情況 (網上圖片)

至於如何比拼?首先,站在龍頭上的軍校揮舞旗幟,兩行龍舟擊鼓競行,槳手們方向劃一,舟如離弦,飛向錦標。至於水殿看台上、仙橋上人頭擁動,想來鼓擊聲、吶喊聲。這種龍舟競渡,與現今所看到的並不一樣,其實類似水軍實戰:「又見旗招之,則兩行舟鳴鼓並進,捷者得標,則山呼拜舞。並虎頭船之類,各三次爭標而止。其小船復引大龍船入奧屋內矣。」

《金明池奪標圖》局部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局部 (網上圖片)

賽事除了皇家觀賞,也成為汴京民眾的一大娛樂。當時不少文人記載了競渡的激烈情況。柳永的《破陣樂》說到:「金柳搖風樹樹,繫彩舫龍舟遙岸……兩兩輕舸飛畫楫,競奪錦標霞爛。罄歡娛,歌魚藻,徘徊宛轉。別有盈盈遊女,各委明珠,爭收翠羽,相將歸遠......」他形容鼓樂聲喧天,龍舟像雁行那樣排列著,直向水殿衝去,要去奪那燦爛似霞的錦標。爭標結束後還有歌舞助興、徘徊宛轉,直到遊人都三三兩兩歸去,暮天沉沉,龍舟與池水,才浸入夜色,歸於沉靜。

《金明池奪標圖》局部 (網上圖片)

《金明池奪標圖》局部 (網上圖片)

到了南宋時期,南渡文人袁褧回憶龍舟競渡時,也生動的講到金明池上的乘風破浪:「余少從家大夫觀金明池水戰,見船舫迴旋,戈甲照耀,為之目動心駭。」但當時,北宋滅亡,宋室南渡,金明池無人經營,池內建築漸成斷棟殘壁,池水逐漸枯涸。

據了解,金明池大概到了明朝後期,因為淤平被廢棄,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反映出北宋時期繁華的龍舟競渡,當中的激烈與鼎盛,也只能夠在《東京夢華錄》、《金明池奪標圖》及元代浙江畫家王振鵬的《龍舟競渡圖》中窺探出來。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