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他大部分時間在德國和法國度過,有德國證券界教父之稱,他在德國投資界的地位,有如美國的沃倫·巴菲特,是市場上的無冕王。他的理論被視為權威,當他說話時,德國的投資人、專家、媒體記者都安靜下來傾聽他的話語。

  Andre Kostolany

  早在證券交易所出現前,投機就存在了。某些人認為是資本主義讓人變成了投機人士,這種論點完全錯誤。

  歷史上的第一次投機行為,是埃及的約瑟夫大 法老所為。約瑟夫這位聰慧且具洞察力的法老,從七個好年份和七個壞年份的夢中,作出正確結論。在好年景時,他囤積大批糧食,好在日後歉收的年份以高價投入市場。

  一、賭徒永遠不死

  在古羅馬,地中海地區的金融中心,也很盛行投機風。人們大規模投機糧食和商品。羅馬帝國的總督卡托消滅迦太基的瘋狂政策,讓當時的投機家相當緊張。迦太基是地中海世界的糧倉,史奇皮歐將軍的士兵進入被毀的城市,大肆洗劫

  倉庫和地窖。上千噸的糧食落入羅馬人手中,再加上羅馬本地糧食豐收,糧食價格先出現鬆動,繼而直線跌到穀底。很多投機人士因此傾家蕩產。

  當然,歷史上還有許多著名的人物也是投機家族的成員。發現萬有引力,名留千古的牛頓也曾試過證券投機,只不過失敗了,最後,牛頓甚至禁止別人在他面前提及證券交易。伏爾泰曾和女朋友大談有價證券和貨幣,長達幾個小時之久。他也曾投機穀物和房地產,後來,更以外匯走 私客身份走紅當時。

  我當然不會錯過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在他的肖像下麵,英國政府寫下這段文字:“約翰梅納凱因斯爵士,不用工作而能成功獲取財富。”1932年,隨著1929年傳奇性的經濟危機,經濟大蕭條達到穀底,這時,凱因斯大量投資美國股票,接踵而來的景氣複甦,讓他成為非常富有的人。凱因斯是少數在證券交易所中賺到錢的經濟學家。

  只要人類存在,就有投機和投機家,不僅見諸過去,也見諸未來。如果要我總結投機的歷史,那我必須說,賭徒應運而生,不管他賭過、賺過或賠過,賭徒永遠不死

  每次證券市場蕭條,大家對股票和證交所都感到由衷的厭惡,但我堅信之後都會出現新的時期,過去的一切傷痛會被遺忘,大家又像飛蛾撲火般,再次走進證交所。即使他們不是主動上門,證券交易經濟也會從中推波助瀾,第一個當然是金錢這個誘餌。

  我常把投機人士比作酒鬼,在酩酊大醉後,他會感到難受,在第二天痛下決心,永不再拿起酒杯。但一到傍晚,他便又喝起雞尾酒,一杯接著一杯,到了半夜時,他又像前天晚上一樣酩酊大醉。

  大家是否該躋身名人之列,也做個投機人士?基本上,這取決於兩件事,即物質條件和個人性格。關於第一個前提條件,我牢記一條座右銘: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最後一句當然不完全正確。大家總是需要一定數量的錢,才能開始投機活動,但數量不一定要很多。在股票投資普及之前,德國流行一種觀點,證券交易所只是富人的遊樂場。這種看法完全錯誤。只要誰的看法 正確,誰就有可能用很少的錢,創造可觀利潤。我說的“根本沒錢”,是指錢少到連私人住宅都負擔不起或無力養老的地步。

  如果真的沒錢,首先必須工作。在證券投機失敗後,我好幾次身無分文,甚至欠債,以至被迫重操舊業,作經紀人和顧問,賺取傭金,以脫離窘境。

  根據我的理論,“很有錢”指的是那些已替自己和家庭做好一切準備的人。這裏麵包括子女教育金、養老金,如果可能,還有私人住宅。誰的家境如此,誰就可以進行投機的智力冒險活動,試著繼續增加財富。只不過,他不可以迷上證券交易。證券交易所裏沒有輸不掉的財產。大家應該還記得尼克李森,短短幾天時間,他就徹底毀掉名譽卓著的霸菱證券,或者安德烈·雪鐵龍,他在蒙地卡羅的賭桌上輸掉自己的汽車公司。身為一家之主,如果收人和財產只夠買私人住宅和負擔子女教育,就不可以投機。只有長期不需動用的資金,才可以拿去投資,而且要投資一流的股票,絕對避免投機。

  投機人士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便是要能自 由支配資金。不能到了證券交易所,然後對自己說,今後三年要用我的錢來投機,接著買房子,開公司等等。在證券交易所,事情從來不按牌理出牌。如果大家理解這一點,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只是沒人知道在什麼時候。而且,大家不該相信,可以通過投機獲得固定收入。大家可能在證券交易所贏錢,甚至贏得大錢,變成富人,但也可能賠錢,賠許多錢,甚至破產,但不可能在證券交易所規規矩矩賺錢。

  具備了物質條件後,還必須有投機家的性格。這點毋庸置疑,敢走進證交所大廳,是得具備冒險精神的。證券交易所裏,沒有十拿九穩的勝仗。如果真能保證贏錢,就不會有人為了一小時後要趕到工廠上早班,而在清晨五點起床了。

  至於投機家還需要哪些性格,讀者可從本書中找到答案。但我必須先解釋一下,根據我的定義,到底誰才稱得上投機家?因為,所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人早就不是投機家了。

  一、證券玩家:證交所中的賭徒

  有種人,即所謂的證券玩家,肯定永不會消失,而且只會越來越多,讓我感到遺憾。我之所以如此稱呼他們,乃是因為照我的定義,他們不配冠上投機家的稱號,雖然一般大眾和新聞記者都以此稱呼他們,證券玩家連最小的指數波動都企圖利用。他在股價101時,買進某種股票,然後在股價升到103時,就賣掉。接著,他再在股價90時,買進另一種股票,然後在91.5時,又再賣掉。

  從事短線交易的證券玩家上演一套雜技節目,每次都要在x和y之間獲利。短期內,他可以獲得成效。如果他只對上漲的股價指數進行投機,而同時股市也普遍看漲,那他逮到股價指數上漲的機會就相對大一些。但要在x和y間逮到波動的正確時機,相當少見。長期來看,玩家遲早會在股價持平或下跌時破產。但他是賭徒,沒有任何思索分析,沒有任何戰略,舉止就像玩輪盤賭的人,從一張賭桌跑到另一張賭桌。

  每個證券玩家在此都會反駁我的看法,他們當然有圖表和分析軟體,告訴他們必須在什麼時候買進,什麼時候賣出。但任何一個軟體頂多只和它的程式設計者一樣聰明。在我近80年的證券交易經驗中,從未認識過任何長期獲利的證券玩家。銀行和經紀人總是千方百計想把客戶變成證券玩家。他們大肆宣傳當日沖銷,通過電腦網絡,每位散戶投機家都可在“第一時間”進行交易。許多在德國電信上市前獲利,卻沒有經驗的投資散戶,都被誘入證券遊戲中。我認為這種行徑難被諒解,而且也不道德,德國也像美國的證交所一樣,提供交易室,讓從事當日沖銷的人士可以租用辦公。文章中提到一位女理髮師辭掉工作,因為她做股票賺的錢比工作時更多。

  這些幼稚的投資人相信,在不斷買進賣出的激烈交易中,他們和那些早把證交所變成賭場的大型機構享有相同的機會,不只股市,也包括外匯、商品和債券市場。大型機構用髙薪雇用哈佛、聖加倫或倫敦經濟學院的畢業生,讓他們用幾十億美元在債券、股票或外匯交易中賭 博。特別是外匯市場,更是不按牌理出牌。24小時內,上萬億美元在全球流通。最多,只有成交量的會用於進出口業務的結算和擔保,剩下的全投入這場遊戲中。

  《國際前鋒論壇報》曾採訪了兩名最成功的紐約外匯交易員。他們承認自己不是在一小時,而是在兩分鐘的時間上投機。而他們任職的金融機構,甚至認為這種遊戲值得一玩。1986年,我曾在布萊梅對外匯交易員演講。演講結束後,我和一位年輕的女交易員聊了起來,她向我證實,她在一天中把幾百萬美元挪來挪去。

  我問她:“你的獲利目標是多少?”“幾千馬克。”這就是答案。大家投入100萬美元,為了賺100馬克,如果白天多重複幾次,也許就能湊到幾千馬克。這些交易員和他們雇主的想法,和古代匈牙利因謀殺而受法庭審判的流浪漢的想法很像。“僅僅為了兩個金幣就殺死一個人,你難道不感到羞恥嗚?”法官問道,流浪漢深思熟慮後回答道:“可是,尊敬的法官大人,這裏兩個金幣,那裏兩個金幣,慢慢就積少成多了。”

  我問那位布萊梅外匯交易員,如何決定買還是賣,她的回答意味深遠:“別人怎麼作,我就跟著作。”難道就為了這個,大家必須在世界最昂貴的大學裏苦讀嗎?為了和其他烏合之眾同流合污,而在兩分鐘的時間上投機?

  有一次,我問德國一家大銀行的外匯部經理,他手下的交易員懂不懂貨幣。“我想不懂,”他說:“但這也不重要,他們只需要知道美元10分鐘後的行情。”我問他如何防止兩名交易員,在同時間用100萬走長線,用100萬炒短線,他解釋說,這不成問題,重要的是,每個交易員最後都賺到錢。我無法證實這點,但我肯定,這些黃金交易員多數的失敗紀錄,都被小心隱瞞起來了。

  不過,我也要為這些證券玩家說句好話。我十分厭惡他們,但同樣地,我也十分需要他們。對於正常運作的證券交易所,他們有必要存在,假如他們不存在,大家便必須創造出來。玩家越多,市場越大,流動資金越多,也更容易在行情上揚及下跌中,發現和控制市場的震盪。每當某種股價疲軟,都會出現新的買主,保護市場遭重挫。

  同樣,當某種股價上漲,也會出現新的賣主,影響市場,抑制行情暴漲。他們就像引擎的汽缸,汽缸越多,引擎運轉越順暢。只有通過證券玩家,才能確保大家在每個交易日子,不會因為指數已經出現向下的壓力,而無法兌現。所以,上百萬的證券玩家完全有必要存在,如果市場上只有買進股票,然後就保留幾十年的投資者,市場將會完全沒有流動資金。

  一、投資者:證券市場中的長跑者

  投資者和證券玩家剛好相反。他買股票,然後留個幾十年,當成養老金,或當成留給子女或孫子的財產。他從不看指數,對指數不感興趣,即使股市崩 盤,也任由他去。他將資金長期投資於股票,一直投資下去。即使蕭條時期,也不減少股票的投資比率。

  投資者把寶押在績優股上,涵蓋各行各業,涉及多個國家。他不會過度看重或挑選特殊的未來行業,很多投資者拫據本國或其他國家的股票指數選擇股票。也因此,指數基金越來越受歡迎,過去/1年內,積累了幾十億美元。對投資者來說,投資績優股,是最方便的方法。

  今天,最大的投資者是美國和英國的退休基金管理機構,他們管理的資金數額巨大,被迫長期持有股票,因為無法在不影響股價指數的情況下兌換現金。對退休的人來說,這是十分幸運的事,如果基金管理人能重新支配基金,表現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好。

  從另一方面來看,投資者和證券玩家也截然不同。長期來看,證券玩家永遠是輸家,而投資者,不管他何時進入證券市場,從長遠來看,都屬於贏家,至少過去一直如此,因為從股票總體情況來看,崩 盤之後,總會不斷達到新高紀錄。

  我承認,投資者用少量金額,不會在短期內成為百萬富翁,但長期來看,他卻能夠累積出巨額 財產。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資者沃倫巴菲特,通過投資成為美國第二富有的人。儘管如此,大多數的投機人士仍然以為只有不斷買進賣出,才能賺大錢。

  這幾年來,我也加入投資者陣營。我覺得現在從事投機活動已經太老了。況且,我總是四處奔波,從一個演講會和訪問,到下一個演講會和訪問,還要忙著寫專欄和出書,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去關心股票了。現在,我持有500多種不同的股票,也好幾年沒有賣掉任何一種股票,只不過繼續買進一些。

  我該誠實建議每位讀者加入投資者的行列。在從事證券交易的人當中,以平均水準來看,投資者的表現最好,因為即使是投機家,也只有少數是贏家。如果我的話夠權威,能讓讀者盲目聽從(但我對此不抱幻想),本書到此也可結束了。但是,“賭徒”在我們心中蠢蠢欲動,誰能比我更瞭解投機活動的刺 激所在。80年來,我一直是位精力充沛的投機家,穿梭在全世界的商品、外匯和證券交易所。正確分析形勢及不同於一般看法的觀點得到確認所帶給我的快樂,遠比物質上的利潤大得多。所以我想告訴大家,是什麼因素導致一名精力充沛的投機家不同於金融家、投資者和證券玩家。

  二、投機家:有遠見的戰略家

  大家也許會說,投機家便是介於證券玩家和投資者之間。當然,界限並非涇渭分明。不同於投資者,投機家對各種新聞都感興趣,但這並不表示,他會像證券玩家那樣,對任何新聞都有反應。如果投機家對上漲的指數進行投機,但由於某個偶然事件,行情暫時下跌,例如,美國總統心臟病突發〈艾森豪威爾總統1955年心臟病突發〉,或南美遭受地震,這時投機家不會馬上推翻自己的投機理念。只有當訊息影響深遠,動搖了預測基礎,推翻原來的假設,才會重新規劃。投機家不在意x和7之間細微的指數波動,他只跟隨趨勢,即從x到8的變化角度。有遠見的投機家密切注意各種基本因素,如金融和貸款政策、利率、經濟擴充、國際局勢、貿易收支、經營報告等,不會受到次要的日常新聞影響。他制定周密的計畫和規則,根據每天發生的事件進行調整。總而言之,投機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確,畢竟是個想法。這是投機家和證券玩家的基本差異。

  金融鉅子無疑也密切依循自己的規則,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他們相比,投機家便顯得被動。投機家不會導致指數震盪,只試圖從中獲利,他不會撤換公司的管理階層,只會把這家公司的股票賣掉。何等尊貴的職業!他的想法和古羅馬詩人荷拉茲一樣:“遠離商業經營的人,何等快樂。”不用和大眾接觸,不必在做“下等”工作時弄髒手指,遠離貿易商品和灰塵彌漫的倉庫,不用天天和生意人爭吵。投機家可以全神貫注,深思熟慮,在繚繞的雪茄煙霧中,舒舒服服坐在搖椅裏,潛心思考,遠離塵世喧囂。他的工具觸手可及,非常簡單,一部電話,一臺電視,今天當然還有電腦網絡和幾份報紙。但他也有自己的秘密,他懂得在字裏行間讀出秘密。

  投機家沒有雇員,沒有老闆,不必不時笑容可掬地向別人問好,也不必像銀行家或經紀人那樣忍受神經質的客戶。他不必遊說別人買東西,他是貴族,可以自 由支配自己及自己的時間,難怪許多人羡慕他們。

  但投機家生活危機重重,不得不像鱷魚一樣,要習慣睜著眼睛睡覺。投機行徑就像一段危險的航海旅行,航行在發財和破產之間。大家需要一艘適合遠航的船和一位聰明的舵手。這艘船指的是什麼?是資金和耐心及堅強的神經。至於誰是聰明的舵手?當然是經驗豐富,能獨 立思考的人。巴爾扎克在一篇關於《高雅生活》的文章裏寫到,世上有三種人,工作的人思考的人和無所事事的人。真正的投機家是思考的人,但很多人卻認為投機家是不用工作的人。

  如果大家一定要提到職業,證券投機家這種職業,一方面像新聞記者,另一方面又像醫生。投機家像新聞記者一樣,靠著自己追蹤收集來的新聞為生。新聞記者撰寫新聞,而投機家分析新聞,然後又必須像醫生一樣,作出診斷。診斷最重要,沒有診斷,醫生就無法進行治療。於是,就像醫生通過各種檢查,仔細研究病人病情一樣,投機家必須通過仔細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利率和財政政策等狀況得出全貌,作出診斷,接著才知道如何進行投資。如果事情的發展和診斷不同,或用醫生的話說,治療沒有療效時,就必須重新診斷。

  三種人當中,只有新聞記者可以一再出錯,依然能一直擔任記者一職。如果醫生不斷出錯,總有一天會失去病人,而投機家則會破產。但我還是十分尊重新聞記者,我認為他們的職業非常迷人,所以到了晚年,我也幹起了這行。但不容置疑,新聞記者的風險,不能和投機家的風險相比,因為後者的命運更像是在走鋼絲。這兩種職業有一共同點,他們都知道“只施捨一點,等於沒有施捨”,都要具備敏銳的眼光,受過良好的教育,生活經驗豐富,對所從事的職業有絕對的熱情。有人天生就是投機家、醫生或新聞記者,就像有人天生就是哲學家一樣,哪怕只是不重要的哲學家。

  但有一點,投機家和新聞記者,特別是醫生這種職業,是有所差別的。任何學校都教不出投機家,因為投機家的工具,除了經驗外,還是經驗。我不會用我80年的經驗,去換取相當我體重的黃金,對我來說,無論如何都不划算。

  在這80年裏,我最寶貴的經驗來自損失慘重的交易。所以我要說,一名證券投機家,如果一生沒有至少破產兩次,就稱不上投機家。證券交易所就像一間昏暗的房間,那些幾十年來一直呆在屋子裏的人,肯定比不久前才進來的人,更熟悉這房間。

  虧損和獲利形影不離,而且終生陪伴著投機家。成功的投機家在100次交易中,獲利51次,虧損49次,他就靠這差事為生。這種關係也許有些誇張,卻恰當體現了我的看法。不過,每次交易上的虧損,同時也是經驗上的獲利。只有仔細分析失敗,才能從中獲利。況且,虧損嚴重的投機活動要比獲利的投機活動更值得分析,這是本質的問題。大家在證券交易市場獲利時,會覺得自己受到認可,感覺飄在雲端,於是體會不到自己還須繼續學習。只有慘敗才會讓人回到現實,這時就必須診斷出錯誤所在。

  這是成為成功的投機家而不是研究經濟學的惟一途徑。我甚至會說,如果誰學了經濟學,而想進入證券市場,就必須把之前學過的東西徹底忘掉,因為這是一種負擔。經濟學家連預測經濟發展的趨勢都告失敗,又怎能預測證券交易?過去25年中,我在各大學做過無數演講,每一次我都這么說。當然,講堂裏80%的座位上,坐的都是學習企業管理和經濟學的學生。學生把這當成一種幽默,只有某些教授惡狠狠地看著我。接著,我又繼續說:“我知道,教授認為我是江湖騙子。但好的江湖騙子,總比糟糕的教授強得多。”

  經濟學家只會計算,不會思考。他們的統計不僅錯誤,也發現不了數字背後隱藏的東西。他們懂得從書本上學到的所有東西,卻忽略其中的關聯。他們的理論早在我那個時代便已不實用,更不用說現在了。如果我和某個證交所的同行聊天,兩句話後,就能發現他是學經濟的。他的論點和分析被禁錮在緊身衣裏,不能掙脫出來。

  我不是惟一持這種觀點的人。巴黎證交所中的第二大證券公司總是把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的求職者擱在一邊,理由是他們耳不聰、目不明,不僅不會從全球角度考慮問題,而且還自以為是。大多數的銀行和證券公司還未有此體驗,因此未對他們平庸的表現感到驚異。已經擔任基金管理人、交易員或分析員的經濟學者,我建議他們像那位待我如父的朋友,經濟學教授亞伯特漢那樣處事。他留下四千萬美元,對自己投機成功的原因,講得很簡單,但也很實在:“我根本不在意自己當教授時說過的那些蠢話!”




外匯天眼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