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替,牽涉正統問題,加持越多越好。

「九錫」是中國漢朝、晉朝等朝代皇帝給臣子的九種最高賞賜。《漢書·武帝紀》載:「諸侯貢士得人者,謂之有功,乃加九錫。」張晏注曰「九錫,經無明文。周禮以為九命,春秋說有之。」九鍚,歷年並沒統一標準,但賜與的物件及形式,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故賞賜形式意義遠大於使用價值。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王朝更替,牽涉正統問題,加持越多越好。

司馬懿為奪取政權,暗養三千死士 (網上圖片)

然而,歷史上加九錫的人,或篡位,或其子篡位者,少有例外。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九錫的大臣是王莽,他事後自任假皇帝,之後再改朝換代,為「新」;曹操,其子曹丕接受禪讓;司馬昭,兒子司馬炎接受禪讓;東晉桓玄,自立桓楚。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開國皇帝都是依樣畫葫蘆,接受前朝九錫。還有北周的楊堅,受九錫建隋;隋的李淵,受九錫建唐等等,這只是佔小部分。

影視中的曹操與司馬懿 (網上圖片)

縱觀歷史上加九錫的人,多數都是實際統治者,名義上對上還有皇帝,他們篡位只是時間問題,是歷史的必然。而加九錫之人(或其後代)之所以篡位實際上是禪代的政治傳統在延續,有一個漸進過程,且篡位的過程和方式也不同。對於這種篡位方式,歷史評價從來爭議多多。

網上圖片

趙翼再加以說明,指統治者更迭古來只有禪讓、徵誅二局,權臣奪國則名「篡弒」,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託於周公輔成王,以攝政踐阼,然周公未嘗有天下也。至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於是假禪讓為攘奪。」「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梁、北齊、後周以及陳、隋皆傚之。此外尚有司馬倫、桓玄之徒,亦援以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徵誅起,而亦假代王之禪。朱溫更以盜賊起,而亦假哀帝之禪。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真所謂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影視中的趙匡胤 (網上圖片)

趙翼又說,自曹魏始,篡位之前會先做輿論準備,就是九錫文。王莽作為始作俑者,篡位已先受九錫,然其文不過五百餘字。然而逐件鋪張自曹操始,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至三、五千字,進爵封國,賜以殊禮:「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隋皆用之,其文皆鋪張典麗,為一時大著作。故各朝正史及南北史俱全載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然而,歷史上加九錫的人,或篡位,或其子篡位者,少有例外。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九錫的大臣是王莽,他事後自任假皇帝,之後再改朝換代,為「新」;曹操,其子曹丕接受禪讓;司馬昭,兒子司馬炎接受禪讓;東晉桓玄,自立桓楚。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開國皇帝都是依樣畫葫蘆,接受前朝九錫。還有北周的楊堅,受九錫建隋;隋的李淵,受九錫建唐等等,這只是佔小部分。

加九錫,主動要求就是「篡位前奏」,皇帝主動授予就是「我管不了你」(例如孫權接受魏國授九錫)。因自王莽始,受九錫者之後大多篡位,故後世功臣多拒受九錫以避嫌。歷史上拒絕九錫的有司馬懿,他在高平陵政變後明確拒絕;蜀漢的李嚴也曾勸諸葛亮晉九錫,但諸葛拒絕,而很明顯這個個案內含豐富的政治成分,結果後來李嚴被諸葛上奏彈劾。

司馬懿為奪取政權,暗養三千死士 (網上圖片)

司馬懿為奪取政權,暗養三千死士 (網上圖片)

縱觀歷史上加九錫的人,多數都是實際統治者,名義上對上還有皇帝,他們篡位只是時間問題,是歷史的必然。而加九錫之人(或其後代)之所以篡位實際上是禪代的政治傳統在延續,有一個漸進過程,且篡位的過程和方式也不同。對於這種篡位方式,歷史評價從來爭議多多。

這是一個史學專門課題,且史學界並未有公論。清代史學家趙翼研究後提出過幾項特點,認為被加九錫之人是「副皇帝」,篡位是禪代變異,曹魏首創,後世權臣效仿。

影視中的曹操與司馬懿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曹操與司馬懿 (網上圖片)

趙翼再加以說明,指統治者更迭古來只有禪讓、徵誅二局,權臣奪國則名「篡弒」,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託於周公輔成王,以攝政踐阼,然周公未嘗有天下也。至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於是假禪讓為攘奪。」「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梁、北齊、後周以及陳、隋皆傚之。此外尚有司馬倫、桓玄之徒,亦援以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徵誅起,而亦假代王之禪。朱溫更以盜賊起,而亦假哀帝之禪。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真所謂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趙翼又說,自曹魏始,篡位之前會先做輿論準備,就是九錫文。王莽作為始作俑者,篡位已先受九錫,然其文不過五百餘字。然而逐件鋪張自曹操始,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至三、五千字,進爵封國,賜以殊禮:「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隋皆用之,其文皆鋪張典麗,為一時大著作。故各朝正史及南北史俱全載之。」

影視中的趙匡胤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趙匡胤 (網上圖片)

權勢都是滔天水平,加九錫只是走個流程,但這個「面子工程」看來也要做足,但事實上,無論是否有過加九錫,這班人都已經有實力改朝換代,建立自己的政權。賜九錫自唐代以後逐漸被淡忘。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趙匡胤陳橋兵變建宋,重點已經不是放在有沒有被授予九錫。到元明清,開國者是靠「徵誅」起義或入侵建國的,自然不需要九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