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成日覺「頭赤赤」 醫生提醒慎食止痛藥

生活事

成日覺「頭赤赤」 醫生提醒慎食止痛藥
生活事

生活事

成日覺「頭赤赤」 醫生提醒慎食止痛藥

2020年11月10日 08:47 最後更新:11月16日 09:48

止痛藥唔好亂食~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據早前最新調查指,港人頭痛個案日增,而且多達25%港人每次頭痛發作可長達四小時,其實不論年幼學子還是成人,或多或少也有頭痛經歷。每當頭痛一至,不但影響學習、降低工作效率,更令人坐立不安及精神萎靡。面對痛症,你會選擇了解病因來防治,還是服用止痛藥了事?

更多相片
GETTY圖片

止痛藥唔好亂食~

林永和醫生

據早前最新調查指,港人頭痛個案日增,而且多達25%港人每次頭痛發作可長達四小時,其實不論年幼學子還是成人,或多或少也有頭痛經歷。每當頭痛一至,不但影響學習、降低工作效率,更令人坐立不安及精神萎靡。面對痛症,你會選擇了解病因來防治,還是服用止痛藥了事?

GETTY圖片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不論成人或小朋友頭痛,成因與表現方式大致相同,可分為原發性頭痛和繼發性兩類。前者指非器官病變而引起的頭痛,以壓力性頭痛和偏頭痛最為常見;後者指因為創傷或腦部病變而引發頭痛,如腦腫瘤和腦膜炎等。雖然都市人最常見的大多是原發性頭痛,但亦不能掉以輕心,若頭痛病情持續且止痛藥未能緩解,伴隨頭暈、惡心等徵狀,便需要求診檢查,以排除是繼發性頭痛的可能。

GETTY圖片

壓力屬常見源頭

GETTY圖片

小心慎食止痛藥

林永和醫生

林永和醫生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不論成人或小朋友頭痛,成因與表現方式大致相同,可分為原發性頭痛和繼發性兩類。前者指非器官病變而引起的頭痛,以壓力性頭痛和偏頭痛最為常見;後者指因為創傷或腦部病變而引發頭痛,如腦腫瘤和腦膜炎等。雖然都市人最常見的大多是原發性頭痛,但亦不能掉以輕心,若頭痛病情持續且止痛藥未能緩解,伴隨頭暈、惡心等徵狀,便需要求診檢查,以排除是繼發性頭痛的可能。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壓力屬常見源頭

一般的壓力性頭痛未有明顯成因,但大多和壓力及不良作息、姿勢有關,痛楚會困擾整個頭部,但較少有惡心和嘔吐等症狀。另一常見的偏頭痛則屬容易反覆發作的痛症,疼痛大多集中在前額、頸部或頭的一側或左右兩側,大部分患者都會在病發前出現一些先兆,例如看到閃光、感到麻痹又或惡心等。偏頭痛成因和壓力性頭痛一樣,都和壓力有關,不過偏頭痛患者會在某些誘發物刺激下,令三叉神經附近的血管失調、膨脹而引起痛楚。每個偏頭痛患者誘發物也不盡相同,臨 上常見的誘發物有含咖啡因食物、發酵食物和橘子類食物等。

勿忽視兒童個案

跟和成人相比,小朋友頭痛,更須正視和關注,基於他們未必能清晰交代痛症症狀,而頭痛又是不少疾病的臨牀表現,例如鼻竇炎等,故小孩一旦出現頭痛,建議家長盡快帶他們求診,讓醫生仔細詢問病情,作出正確判斷。

臨牀統計上,年紀較小的孩子以偏頭痛居多,到了求學年齡,或因課業繁重,壓力性頭痛比率開始上升。林醫生指出,有些家長以為孩子年紀小不會頭痛,以為他們只是不想上學而「詐病」。這其實存有誤解,因頭痛大多由壓力所致,若孩子因上學而感到憂慮,出現頭痛等病徵亦在情理之中。有時身體受壓力影響而令體內血管失調,更有機會導致肚痛或腹瀉等徵狀,家長如發現孩子時常出現痛症,除早日求醫外,也宜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作適當開導。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小心慎食止痛藥

頭痛來襲,為免影響正常表現,不少成人都會選擇服食止痛藥,但同時又擔心止痛藥成分會在身體累積,有礙健康。林醫生認為服食分量最為重要,只要非長期持續地服用、沒有超於建議用量,腎臟和肝臟「解毒」功能正常,那即使不時服食止痛藥,藥物成分也會得到身體正常處理,不會積存和危及健康。但他提醒長期受頭痛困擾人士,應早日求醫找出主因,以減低或長期倚賴用藥來舒緩。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至於在孩童方面,坊間亦有一些標明適合十二歲以下孩子服食的止痛藥物,但由於十二歲以下的年齡跨度大,不同體重和年齡的孩子服藥量或不一致,故服食前應先諮詢藥劑師或醫生意見。家長如希望以天然方式為孩子紓緩頭痛,可嘗試為孩子營造安靜舒適及光 適中的環境,再配以頭部按摩,可望減輕痛楚。

林醫生認為,很多人都以為頭痛防不勝防,但其實不少頭痛成因也有 可尋,只是大家未曾小心留意和關注。都市人縱使再繁忙,也應好好管理生活、注意減壓、多休息和進行伸展運動,以踏出防治頭痛的第一步。

病患聲稱手術後醒來後被「鬼壓床」無法動彈,台灣麻醉科醫生揭背後原因係...

示意圖

示意圖

病患聲稱手術醒來後被「鬼壓床」動彈不得

在醫療實踐中,被全身麻醉後的病患在手術醒來時,偶爾會出現一種被稱為「鬼壓床」的狀態,病患在經歷這種狀態後,描述其過程是「吸不到氣、說不出話、張不開眼、動彈不得」。

台醫生解釋「鬼壓床」由肌肉鬆弛劑剩餘影響所致。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麻醉科的王逸萍醫生解釋說,在進行術前訪視時,經常會聽到病患分享「鬼壓床」這類經驗。她指出,這種症狀多由於肌肉鬆弛劑的剩餘影響所致。這類藥物在手術過程中使用,可以讓手術部位的肌肉得到適當放鬆及靜止,防止不自主的肌肉活動而干擾手術進行。然而,肌肉鬆弛劑的副作用可能會導致病患在甦醒後經歷呼吸困難和肌肉無力的情況,這種情況即是病患所指的「鬼壓床」。

示意圖

示意圖

利用肌肉張力監測儀器掌握病患肌力回復情況可減少麻醉副作用

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除了醫生會在手術後給予病患肌肉鬆弛劑的回復劑外,現代醫學亦提供了肌肉張力監測儀器,以監控病患的肌力回復情況。這些監測儀器,例如非侵入性的攜帶型設備,能通過病患手部神經的電刺激,測量手指的肌力運動情況,幫助醫生評估病患肌肉張力的回復狀態。

示意圖

示意圖

醫生應在術前和病患溝通以製訂最適合的麻醉計劃

王醫生強調,使用這些監測儀器不僅能在手術中幫助醫生監測病患肌力放鬆的程度,還有助於提高手術的順利性和安全性。此外,醫生在術前訪視中與病患進行討論及溝通,然後根據過去的麻醉經驗來定制一個最適合的麻醉計劃,這種預防性的措施可提高病患的麻醉安全性。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