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贊比亞修女瑪麗尤肯達 (Mary Jucunda) 給美國航空航天局負責火星之旅的史都林格博士(Ernst Stuhlinger)寫了一封信。修女問:「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怎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我國『奮鬥者』號。(CCTV圖)

我國『奮鬥者』號。(CCTV圖)

幾天之前,我們讀到一則新聞︰「我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深入海底1萬米可以說是一個相當遙遠的目標,可是在11月10日,中國把它實現了。」網上的氣氛來了,有人問中國今次有什麼了不起?

1960年,美國海軍深水潛艇里雅斯特號(Trieste)潛入馬里亞納海溝10916米。當潛到三分一途中,外層的舷窗因為受壓而爆裂,不過無礙潛艇兩位海洋探險家繼續勇闖目標,以勇氣和智慧,贏取60年至今仍未打破的紀錄。馬里亞納海溝是全球最深海洋,約11000米,中美是不是又要來一場競技,以顯科技強國地位?

網友有感而發,內地的房地產才會破紀錄,又說社會保障不足,還有今年近900萬大學畢業生在疫情下找工作,比深潛1萬米般目標遙遠。再引申下去,國家公布上一個五年計劃(十三五經濟規劃)關於核心科技成績單上,包括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斗導航全球組網、超級天眼望遠鏡、量子衛星等,甚至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技術突破,都可說跟民生沒有直接關係。

一直以來,有太多類似的問題。史都林50年前給修女覆函,題目《Why Explore Space?》「你在信中問,地球還有兒童面臨饑餓與死亡的威脅下,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進行火星探險計劃。我想,你肯定不希望這樣的答案:『噢,我實在不知有小孩子就快餓死,好吧,由現在開始,暫停所有太空計劃,直到孩子們都吃上飯再說。』…」

史都林解釋︰「美國花錢在火星探險計劃之上,將會得到同樣的扶貧濟世效果,舉個例,太空計推動了衛星技術的進步,為世人帶來導航、監測的精確和方便,不單止有助農業,也令交通行業受惠,物流改善暢通,糧食發放和供應效率提高,對解決饑餓與貧窮問題,有很大幫助。」

信中舉例︰「每年有大概1000項從美國太空項目發展出來的新技術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更好的醫療設備。」科學的價值不是一碗飯、一份工,而是為了開創未來。

中國銳意爭取科技成就,更多了一重意義,就是「中國把它實現了」,為大家帶來科技創新的信心和鼓勵。簡言之,除了吃飯之外,年輕一代肩負更大的使命和任務。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