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早前南下,發表了對深圳往後發展的重要講話,為將來的航程放下了座標,給深圳以及周邊地區帶來了啟示。一如既往,他的講話都獲得香港不少人士細心咀嚼,本地報章在其後幾天也陸續出現不同解說,其中大灣區融合及年輕人向心力就經常被提及到,一時間「大灣區」這個題目又再熱鬧起來。事實上,本人亦覺得這兩個題目比較貼身,更適合香港的普羅大眾去探討。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九個相鄰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七個地级市,以及香港與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面積5.6萬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人口達7,000萬,這個人數大約等於整個韓國再加上澳洲的人口,是一個龐大的勞動力及消費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同時是中國人均GDP最高,經濟實力最强的地區之一,2017年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在全世界排行中名列11位,引用內地的說法,「底子已經打好」,而特別適合港澳人士是因為當中的「粵語」因素,為融合打開了一度方便之門。

相信沒有人否認香港年輕人低向心力的問題。房屋政策、上流機會、教育發展等等,會是其中的因素,而大灣區絕對是解決方法之一。本人有幸到訪過中山、佛山、廣州,不同專為粵港澳大灣區年輕人而建設的「大灣區創新創業發展中心」、「大灣區青年創業基地」、「大灣區青少年創業中心」.......當地政府人士都有不同政策扶持,不少政策金額吸引,然而絕大部份都是針對高端人士而設,對香港的年輕人 (即是40歲以下的) 有點遙不可及。香港擁有龐大的中小微企,他們未必有經常到訪內地的經驗,更遑論跑內地的政策流程,申請有關的政策資助。事實上就算有內地經營經驗的,對這些新政策有時都無從入手,11個地方各有不同政策及申請流程,對這些中小微企來說,又或者想到大灣區闖一闖的年輕人來說,門檻也實在太高,令到融合更加困難。

要解決融合問題,先要讓年輕人知道眼前有什麼選擇,每個選擇的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又有多少。本人建議特區政府能夠安排更多有關大灣區不同地方的宣傳,提供更多落地的介紹,而不是單單表面上的當地環境,並深入了解各地政府政策及申請流程,好讓有興趣的年輕人,能夠有一個統一窗口去查詢及按照本身需要,去融合大灣區這個不可多得的大環境中,向心力就能夠從中融合而得到提升。

《青評會》成員 - 麥家昇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