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台鐵驚人事故背後有深層問題 人老、車老、技術老 卻又投資不起

博客文章

台鐵驚人事故背後有深層問題 人老、車老、技術老 卻又投資不起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台鐵驚人事故背後有深層問題 人老、車老、技術老 卻又投資不起

2021年04月03日 10:00 最後更新:10:10

台鐵408次太魯閣列車在台灣花蓮地區大清水隧道口,撞上滑落路軌的工程車,造成其中50人遇難。事件表面上是意外造成,但台鐵事故頻盈,背後顯然有深層次問題。

太魯閣列車撞至變形。

太魯閣列車撞至變形。

事發後傳媒追訪生還者,了解事發經過。一位生還的旅客在醫院裡告訴媒體,他和妻子是帶著兩個女兒到花蓮旅遊的,沒想到搭上了事故列車,而且還是在傷亡最慘重的車頭即第8車廂。事故發生時,他正熟睡著,突然聽見「砰」一聲巨響,他感受到激烈衝擊,整個人摔出椅子外,被撞得頭破血流,睜開眼睛,只見車廂內一片漆黑,到處是煙霧,哀嚎與尖叫聲音不絕於耳。他趕緊呼喊妻子與女兒的名字,還好都收到了回應,他這才放下心來。但他隨即看到,整個車廂就像是人間煉獄,「車廂地板上躺了許多人,他們動也不動,全身是血;有人摔在椅子下,椅子上又有其他人壓在上面,一個疊一個。」

事發時,隧道側上方邊坡有清理碎石的工程施工,相關工程的承包商李姓東主將工程車輛停放在邊坡上,懷疑未有拉好手掣,工程車從邊坡滑落卡在路軌上,出事列車駛至直接撞擊到工程車上,導致事故發生。

一位大陸鐵路信息部門的內部人士告訴三聯生活週刊,像這種施工車輛砸下來導致火車脫軌的事故,一般是安全管理方面出現了問題。他表示,在大陸,如果一輛工程車要在某一時間段到鐵路上方進行施工作業,需要層層申請,報批「作業管控」,由鐵路上級組織部門批准,如果在這一時段有列車經過該路段,是不可能審批通過的。

「一般來說,只有在‘天窗’期間才可以審批通過,也就是某個階段沒有列車通過,專門預留給施工作業的時間段」,該人士說,「所以說在大陸的鐵路行業,一輛施工車停在有列車馬上要經過的路段上方,是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台灣鐵路部門的組織結構與大陸有些許差異,但他表示,只要出現脫軌這類嚴重事故,肯定是鐵路系統的好幾個部門同時出現了問題,比如調度方面沒有發現有施工作業,司機方面沒有及時發現問題,信號方面也沒拒絕通過。因此他判斷,此次事件應該也反映出這一路段的鐵路系統多個方面都失控了。

除了管控問題之外,台鐵事故頻發,本身有極大問題。試想台鐵如果用上全新的智能列車及調度系統、人員充足,能快速偵知路軌上有異物可以自動煞停,意外或可避免。

事實上,台鐵作為台灣地區主要的鐵路運輸系統,近年內卻已發生了多次嚴重事故。據台灣媒體不完全統計,台鐵過去40年間至少發生了10起嚴重事故。

台鐵台東海端火車站今年2月發生電力維修車撞上道班工人事故,造成2人死亡。

台鐵台東海端火車站今年2月發生電力維修車撞上道班工人事故,造成2人死亡。

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2021年2月23日,台鐵台東海端火車站發生電力維修車撞上道班工人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受傷。

2018年10月21號,台鐵北回線普悠瑪列車6432車次於當日下午4點50分在宜蘭新馬車站出軌翻覆,8節車廂全部出軌。列車上當時共乘客366人,事故造成了18人死亡,超過200人受傷。

再往前追溯,僅本世紀以來,台鐵在2012年、2013年、2007年就都發生過出現人員死亡的嚴重事故。而在此之前,台鐵最嚴重的一次事故發生在1981年,當時一輛行駛於新竹地區的列車剎車不及時,撞上違規闖越平交道的砂石車,一路推擠撞上鐵橋後墜入河床,造成砂石車司機死亡,列車乘客30人死亡,130人輕重傷。

面對近些年糟糕的安全表現,台灣地區內部對此也有反思。

2018年普悠瑪事故後,台灣地區曾組織數十位專家成立了規格很高的「台鐵總體檢小組」,對台鐵進行了數月的調查,並在一年後發佈了共309頁的《台鐵總體檢報告》,診斷出多達144項改善事項。報告指出,成立已逾百年的台鐵其時已呈現出「人老」、「車老」、「技術老」的種種問題。

以「人老」為例,報告中呈現出台鐵人員老化問題十分嚴重,人員分布呈M型化,40歲以上員工達58%,服務年資10~20年的中階主力人數極少,只有約15%。這就導致台鐵人力安排吃緊、員工休假困難。

而台鐵車輛老舊問題同樣十分嚴重。報告中指出,至2017年底為止,台鐵4270輛各型機車中,54%已滿服役年限,且列車設施設備極為老舊複雜,台鐵甚至沒有模擬機可學習操作。

車輛老舊也更加重了鐵路日常維護的成本。報告指出,台鐵的各個列車不僅在不同年代分批購入,更是由不同國家及車廠承制,車型繁多且規格不一,還有一些車型已經停產,相關零配件採購不易,維修成本高。

比如有數據顯示,台鐵場務段所提出的零件用料需求中,機務處未能及時採購達40%,即因採購外國料件需要8個月到1年以上,無法及時供應。買不到相關材料,列車的故障率自然升高,形成了台鐵運行中的惡性循環。

雖然台鐵在去年曾不斷強調,《台鐵總體檢報告》中所列的144項改善事項已完成114項,甚至去年統計至八月的392件行車異常事件比2019年同期的458件降低了14.4%。

然而台灣地區媒體仍然認為,台鐵「薪資過低、常態過勞、設備老舊、安全措施不足」的現狀依然存在。其中,龐大的債務問題被認為是阻礙台鐵改革的關鍵因素。《台鐵總體檢報告》中指出,台鐵2017年負債比率達49.68%,逼近危險邊緣。隨後的2018年,台鐵累計虧損約1300億台幣。如果現況不作調整,台鐵預估,在2028年累計虧損將會達到1879億台幣左右。

相關分析認為,台鐵龐大的債務主要來自於歷史財務包袱太重,比如資深員工退撫成本太高,而票價又動彈不得,財務黑洞只得持續擴大。

《台鐵總體檢報告》指出,台鐵因兼具公營事業定位與公用事業責任,營運彈性不足,呈現收入與負擔明顯不對等;而經營出現困難,也讓服務品質難有保證。台鐵自己估計,其每年光退撫金就要支付40億台幣,未來還需支付約800億。因為付不出退撫金,台鐵每年都要得向銀行借錢,光是利息,每年就要付掉約8億台幣。

台鐵發生今次意外,不僅影響本地乘客信心,還大大打擊旅遊業。港人遊台亦經常坐車,但在這種無法保證安全的交通狀況下,觀光旅遊業的恢復與發展都失去了基礎。如何真正解決累積多年的痼疾,是台灣交通管理部門十分頭痛的問題,但花巨資去投資不能回本的台鐵,確實又花不起,這的確是一個兩難題。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成立 為何要全新打造一支戰略性兵種?

2024年04月23日 18:32 最後更新:18:41

隨著全球戰爭形態的演變,信息支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近日成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這是一支『全新打造的戰略性兵種』」,為信息支援部隊的性質和意義定調。

4月19日,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央視畫面截圖

4月19日,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央視畫面截圖

目前的解放軍兵種劃分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軍種,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等兵種,構成了解放軍新型軍兵種結構布局,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更加完善。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軍旗授予信息支援部隊司令員畢毅、政治委員李偉。新華社圖片

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軍旗授予信息支援部隊司令員畢毅、政治委員李偉。新華社圖片

從近年來各國戰例來看,現代化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系統與系統的較量。誰掌握了信息優勢,誰就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解放軍在近年來進行過數輪調整,如今在新組建信息支援部隊的同時,撤銷原有的戰略支援部隊番號,相應調整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領導管理關係。從中,戰略支援部隊成立於2015年12月31日。從那時到信息支援部隊成立之至日,戰略支援部隊在解放軍編制序列裏一共存在了8年多時間。

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

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

為什麽僅僅8年光陰,一支成立不久的軍種,亦即戰略支援部隊就走入歷史?

此次信息支援部隊成立之前,有媒體評論解放軍的軍兵種為「5+1」格局,也就是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1支軍委直屬部隊為聯勤保障部隊。

此次信息支援部隊成立之後,則改為「4+4」,也就是4支軍種陸軍、海軍、空軍和火箭軍,4個兵種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和聯勤保障部隊。

道理很簡單,8年時光雖然不長,各種變化却已很多。無論是國際國內形勢,還是科技發展水平,映照在人民軍隊的建設上,這就又到了新一輪變革的時間了。

科技領域本有一個摩爾定律。其核心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大約每兩年翻一倍,同時價格下降為之前的一半。

越是成立時間較短的兵種部隊,其越是與高科技領域接近。也正因此,它變革的速度很可能就越快。

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國防部網站

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國防部網站

4月19日晚上,國防部舉行專題記者會,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在回答記者相關提問時曾說,調整組建信息支援部隊,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從强軍事業全域出發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構建新型軍兵種結構布局、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戰略舉措,對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有效履行新時代人民軍隊使命任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吳謙還說,信息支援部隊是全新打造的戰略性兵種,是統籌網絡信息體系建設運用的關鍵支撑,在推動我軍高質量發展和打贏現代戰爭中地位重要、責任重大。

從社會層面來看,統籌網絡信息建設運用,已是當務之急。畢竟,網絡信息技術成為時代發展的「最大變量」。在軍中,要看到網絡信息建設是提高部隊戰鬥力的重要增量。

更該看到的是,在軍事鬥爭層面,網絡信息體系的統籌建設更不可或缺。

「新民周刊」評論文章認為,自古以來,决定戰爭勝負的一大重要因素,即為誰掌握的信息、情報等等更全面。唯有在掌握更多、更全面信息的情况下,才更有利於决策者、指揮員作出比對手更快的正確决斷。

如今,電子信息領域作為現代戰爭的重要支撑,已經成為决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在這場激烈的科技角逐之中,同樣,誰掌握了電子信息等相關領域的高科技,誰就能在未來的戰場上占得先機。

未來,諸如電子信息、通信工程、集成電路、網絡安全、人工智能與自動化、計算機、遙感測繪等信息學科,其戰略需求將有所擴大。

單以信息支援部隊目前所要做到的事來看,主要有:

要有力支撑作戰,堅持信息主導、聯合制勝,暢通信息鏈路,融合信息資源,加强信息防護,深度融入全軍聯合作戰體系,精准高效實施信息支援,服務保障各方向各領域軍事鬥爭。

要加快創新發展,堅持作戰需求根本牽引,加强體系統籌,推進共建共享,强化科技創新,建設符合現代戰爭要求、具有我軍特色的網絡信息體系,高質量推動體系作戰能力加速提升。

要夯實部隊基礎,落實全面從嚴治軍要求,嚴格教育管理,保持正規秩序,激發動力活力,全面鍛造過硬基層,確保部隊高度集中統一和安全穩定,奮力開創部隊建設新局面,堅决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任務。

圖:4月上旬,陸軍某團組織遠程機動訓練。國防部網站

另一方面,也要看未來解放軍的軍兵種是否還將調整?

吳謙的話說得很明了:「隨著形勢任務的發展,我們將不斷完善中國特色軍事力量體系。」也就是說,當下的調整讓信息支援部隊應運而生。而未來,當意識到更新的新質戰鬥力之所在的時候,變革自然也會在適當時候來臨。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