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城市傳說: 打新冠疫苗無反應就無效是真的嗎? 這個講法騙了很多人啦…..

博客文章

城市傳說: 打新冠疫苗無反應就無效是真的嗎? 這個講法騙了很多人啦…..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城市傳說: 打新冠疫苗無反應就無效是真的嗎? 這個講法騙了很多人啦…..

2021年04月25日 11:09 最後更新:11:17

香港有80萬人至少打了一針新冠疫苗,打完有人有反應,有人無反應。有一個城市傳說,話無副作用、無反應就無抗體,這是真的嗎?

與此同時,網上有另一種傳言說,打完疫苗後的副作用越大,效果越好。

今天,我們就來fact check 一下。

香港不少人接種了疫苗。

香港不少人接種了疫苗。

先說說關於疫苗的基礎知識。

一些人會把疫苗本身和抗體混為一談,但這完全是2種不同的東西。

疫苗的本質是一種抗原(antigen),而抗體(antibody)是接種疫苗後,我們免疫系統的產物。

產生抗體有2個辦法,一是直接感染病原體,二是接種疫苗。正常人在感染細菌或病毒之後,體內都會留下痕跡——你的身體會記住病毒的樣子,產生了對抗它們的抗體士兵,再次見到病毒後,就能有一隊軍隊更快更強地消滅它們。

但問題是,有時我們感染病後抗體產生得不夠快,在我們的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之前,某些病原體可能已經把我們消滅了。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疫苗事先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讓身體提前認識一下這種敵人,在真正的病原體到來之前做好準備。

產生抗體的過程叫做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同時還有一個產生殺傷性T細胞的過程,叫做細胞免疫(cellular immtunity)。一支疫苗的效果好不好,主要看它能否誘導出較強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中和抗體與病毒在細胞外結合。

中和抗體與病毒在細胞外結合。

提前接種了疫苗,一旦遇到真正的病毒,抗體(準確說是「中和性抗體」)與病毒在細胞外結合,變得肥胖臃腫的病毒就無法入侵細胞,只能繼續在身體內遊走,最後被巨噬細胞識別、吞噬並最終降解。

但攻破第一度防線、僥倖進入細胞的病毒,就要靠細胞內的免疫來發揮作用了。細胞免疫應答識別後,由殺傷性T細胞分泌細胞因子,摧毀已經被感染的細胞(好像科興這類滅活疫苗的細胞免疫應答很微弱,因為不涉及細胞內的過程,主要靠刺激體液免疫來抗病毒)。

新冠疫苗主要通過刺激你的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來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以及減輕感染後出現的症狀。

正常人體感染病毒後(注射疫苗後的狀況也類似),免疫細胞、免疫因子等抗病毒的士兵出動後,它們的成分進入血液循環,身體會升高體溫來幫忙殺死病毒(免疫系統將疫苗視為「病毒」),這就是發燒了。

接種疫苗後,出現輕度至中度的副作用(如肌肉疼痛、疲倦甚至低燒)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它們是免疫系統對疫苗產生反應的表現,通常會在幾天內自行消失。

沒有副作用並不意味著疫苗無效,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

對疫苗的反應大小因人而異,如果是同一種疫苗在同一個人身上使用,那麼副作用的強度可能和有效率有一定的對比參照。

舉個例子,輝瑞疫苗(即香港打的復必泰)是兩針法,前後兩針間隔至少21天。3期臨床研究顯示,在打完第一針之後、第二針之前,有效率只有52%;而打完第二針7天後,有效率升至95%。這說明,第二針的接種對於完全發揮疫苗效力至關重要。

但同時,第二針接種後的副作用,也明顯比第一針更大一些。

我們以其中幾個常見的副作用為例(16~55歲年齡組)。

發燒:打完第一針,有3.7%的人出現發熱;而打完第二針,有15.8%的人出現發熱;

疲勞:打完第一針,有47.4%的人出現疲勞;而打完第二針,有59.4%的人出現疲勞;

頭痛:打完第一針,有41.9%的人出現頭痛;而打完第二針,有51.7%的人出現頭痛。

可以看出,雖然前後接種的是一模一樣的兩支疫苗,但第二針的副作用會更大一些。這背後的原因,跟第二針疫苗誘導出更高的抗體水平和更強的T細胞免疫應答有關。

打完疫苗後的副作用,不能直接和疫苗刺激你體內的免疫反應掛鈎,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現有的幾種疫苗技術,滅活疫苗(香港打的科興疫苗)、mRNA疫苗(香港打的復必泰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等,差異很大。同一種技術路徑下,不同國家的疫苗在抗原選擇、生產工藝上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同樣是腺病毒載體疫苗,有的用腺病毒5型,有的用腺病毒26型,有的用黑猩猩腺病毒。

另外,一支疫苗中不僅僅只有抗原成分,還有佐劑(用於增強免疫反應)、穩定劑等,它們對副作用的影響也比較大。

比如,在疫苗的臨床試驗中,安慰劑組接種的並非疫苗,通常只是生理鹽水或加了佐劑的生理鹽水,但安慰劑組仍然會出現發熱、頭痛等多種副作用,其中一部分就是佐劑引起的。而佐劑是不能預防病毒感染的。

再比如,mRNA疫苗(復必泰疫苗)的LNP(脂質納米顆粒)。為了防止mRNA在體內快速降解,疫苗生產者會使用LNP包裹mRNA。可以簡單理解是膠囊藥,LNP就是外面的膠囊殼,mRNA就是裡面的藥粉。這個膠囊殼保護藥物進入你的口腔、食管、胃,最終在該起效的地方融化完。

復必泰疫苗的脂質會帶來略大的過敏反應。

復必泰疫苗的脂質會帶來略大的過敏反應。

然而,LNP中含有化合物PEG(聚乙二醇),可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mRNA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概率比許多傳統疫苗(比如流感疫苗)高出5~10倍,PEG就是可能的元兇之一。

還有更極端的例子:有些對乳膠過敏的人,在接種疫苗後出現了休克等嚴重過敏反應。疫苗中哪來的乳膠呢?——就是針頭扎進疫苗瓶時,從乳膠瓶塞上帶走的極微量雜質導致的。

當針頭扎進疫苗瓶時,從乳膠瓶塞上帶走的極微量的乳膠,也可能導致少部份人過敏。

當針頭扎進疫苗瓶時,從乳膠瓶塞上帶走的極微量的乳膠,也可能導致少部份人過敏。

因此,通過副作用的高低衡量疫苗的有效率,很不科學。

一支疫苗的有效率到底怎樣,只有嚴格的3期臨床試驗結果才能告訴我們答案。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接種疫苗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美量子「糾纏」十年 內地論文稱美國霸主優勢漸失

2024年03月28日 09:24 最後更新:09:35

過去十年,中國動搖了美國在量子領域霸主地位。

《南華早報》27日聚焦中國量子科技發展態勢,指中國正縮小與美國量子主導地位差距,不僅專利申請量全球佔比超過美國,在美國長期領先的量子計算領域,也勢均力敵,尤其在量子通信領域有明顯優勢。報道稱,相較於美國大搞對華技術限制,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展現出開放合作態度。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旗下《中國發明與專利》雜誌3月報道,過去十年,中國量子技術實現歷史性飛躍,從落後於頂尖國家到成為專利和生產領域的領先者。

雜誌另一篇關於全球量子技術論文也稱,中國在此期間實現了「量子優勢」。論文稱,美國早在1994年把量子技術納入國家規劃,中國直到2013年才把該技術納入國家計劃。盡管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2009年,中國的量子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

論文表示,中國「迅猛發展」的先進量子技術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不過,美國仍然是量子技術專利被引用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在量子計算這一塊。

《南華早報》引述相關論文報道,美中發展量子技術採取不同戰略——中國專注於利用量子科學來保護通信安全,而美國則尋求發展先進的計算能力。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最新專利數據表明,美國長期領先領域正受中國挑戰。

論文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量子計算佔中國國內專利授權總量的56.5%,已超過量子通信的30.3%。憑藉量子資訊科學,量子電腦能夠比經典電腦更快地解決複雜問題。2003年到2022年間,全球量子技術專利申請有37%來自中國,超過了剛剛超過28%的美國。

《南華早報》報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優勢尤其明顯,取得了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等里程碑式的成就。」雖然普遍認為美國在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或先進的運動檢測技術)居於長期領先地位,比如總部位於倫敦的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 2022年報告指出,中國在量子計算技術方面落後美國約五年。但這間公司上月發布最新報告認為,中美兩國如今「幾乎勢均力敵」。中方論文預測,隨著量子傳感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關注,專利預計將大幅增加。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此外,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上月向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聽證會提交報告,除了超導相關研究等特定子類別,美國被認為在量子計算的大多數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中國在量子計算特定方面的優勢讓美國的領先地位「值得商榷」。

《南華早報》報道,科學家之間的國際合作是量子研究一大特點,但中美在這一問題上呈現差異。

去年8月,拜登政府打著「去風險」發布一項行政令,禁止美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投資中國量子計算、半導體和某些人工智慧領域。

相比之下,中方關於全球量子專利的論文指出,「需要深化和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美國的技術合作。論文稱,盡管中國量子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創新環境仍「需要優化」,包括更多的政策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中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被提及。去年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指出,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佔比要達35%,在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佈局。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內地封面新聞報道,作為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資訊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郭光燦說,中國的量子計算水準「目前位於國際第一梯隊。」不過,郭光燦也稱,在量子計算方面,中國仍與美國水準相差較大,仍需努力。「對比美國的進步,日本、德國還在直追,我們必須有緊迫感,抓緊相關研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