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門的話題是《蘋果日報》,這份具爭議性的報紙曾掀起閱報習慣的革命,值得回顧和討論。

2018年新派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推出第三本書《21世紀的21堂課》,主題談人工智能(AI)時代的未來,引起「軟件大王」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共鳴,事緣書中的一句話︰「群體思維和個人無知的問題不僅困擾著選民和消費者,也困擾著總統和CEO。」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哈拉瑞其實想說的是,在資訊普及的時代,千萬不要錯信所謂專家之言,也不要盲目隨眾,從而失去我們寶貴的獨立思考;無論是layman還是CEO,都要引以為戒。當年的《蘋果》也是如此由高到低,滲透到每一個階層。

蓋茲在《紐約時報》的專欄回應︰「哈拉瑞提出一個問題:世界愈來愈複雜,我們怎樣才可以取得充足資訊作出明智決定呢?大家會說,不如找專家啦,但你可知專家有可能都是跟風的、服從大眾的一隻小羔羊。」說到這裡,我要說《蘋果》之所以把其他報紙比下去,是經營者很懂得廣大讀者的思維弱點,最好說明的例子是其飲食消費版面。

曾幾何時,作為消費者,主要靠經驗和知識去尋找本地美食,食家字字千金,好一份《蘋果》,揭起「洗腦」式卡通化、簡表化的飲食推介,食經變成無根無據的「手指公」評分法,靚仔靚女擺pose賣弄法等等招數,而又竟然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社會便養成了一大班「選擇有困難」人士。大家約食飯,循例無人有意見,於是打開報紙式其旗下雜誌,搏命去查東家食店有幾多粒星,西家餐廳有幾個「手指公」,如此這般,很多人就變成了「羔羊」。

從以上淺顯的生活例子,我們轉入哈拉瑞書中一個很嚴肅的話題,這是第3堂課〈自由〉。《蘋果》用感性的傳播方式切入,創造了「儲粉」的方程式,反觀其他報紙還是一板一眼,想以「知識性」和「理性」作為differentiation,結果把更多讀者推到《蘋果》,令其銷量長期達40多萬份時,於是便產生了它的「隨眾」效應。

不過,這份報紙沒有與時俱進到AI時代,《蘋果》如果能再進化一步,建成一個千百萬讀者的AI信息平台的話,那就不得之了。哈拉瑞對AI十分忌憚, AI不是會令你掌握真相,而是更加「呃神騙鬼」。他指出,AI憑藉高深的演算法(Algorithm)和海量的大數據(Big Data),在超級電腦的配合之下,信息平台做到個人化,每一個人接收的飲食推介再不是洗腦那麼簡單,直情好似你肚中那條蟲,知道連你都未必意識到自己口味的偏好,如是種種,你可能毫無醒覺下,做出更不明智的選擇,你做的只是AI演算法設計出來的結果。

大家消費飲食可以被AI算法蒙蔽,可以被大數據的喜好引導你隨俗,民主選舉的「一人一票」同樣是脆弱的,哈拉瑞以近年最經典的一場「一人一票」為例並說明之,這就是英國脫歐公投。回到《蘋果》的例子,我想起的是過去的「佔中運動」、「反修例風波」、「35+1投票計劃」……

哈拉瑞警告,AI新技術已煉成「讀心術」,未來個人民主政治,並非真正自由意志,而是盡在AI背後設計者的刻意引導中,說起來,要比《1984》「老大哥」更犀利。可惜,肥佬黎緣慳於這一步。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