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天朝上國俾人當「水魚」? 萬國來朝背後的真相居然是……

歷史長河

天朝上國俾人當「水魚」?  萬國來朝背後的真相居然是……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天朝上國俾人當「水魚」? 萬國來朝背後的真相居然是……

2021年07月28日 09:38 最後更新:08月07日 17:06

朝貢,又稱進貢,就是藩屬國「入會跟大佬」,將它們的奇珍異寶,以「禮物」的形式定期奉上給宗主國,以表示臣服於宗主國的統治。雖然藩屬國在名義上保有一定主權,但在內政、外交和經濟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受制於宗主國,例如藩屬國需使用宗主國的年號、藩屬國新國君上任要得到宗主國的冊封和認可,才算取得合法地位等;宗主國則要幫助藩屬國維護統治秩序,例如在大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朝鮮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隨即派兵援朝抗倭。

朝貢制度的目的是要彰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的土地,四海之民皆是王的臣民。(網上圖片)

朝貢制度的目的是要彰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的土地,四海之民皆是王的臣民。(網上圖片)

中國歷代的皇帝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中國位於世界中央,故在周朝時便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一說。這樣的觀念為皇帝帶來強烈的優越感,認為其他國家都是落後、野蠻,只要看到其他國家臣服自己,皇帝就會心滿意足,享受這種沾沾自衒的感覺。朝貢對藩屬國而言,看似是一件卑躬屈膝的事情,但事實上,藩屬國並不以俯首稱臣為恥,反而樂此不疲,以此為榮。

更多相片
朝貢制度的目的是要彰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的土地,四海之民皆是王的臣民。(網上圖片)

朝貢,又稱進貢,就是藩屬國「入會跟大佬」,將它們的奇珍異寶,以「禮物」的形式定期奉上給宗主國,以表示臣服於宗主國的統治。雖然藩屬國在名義上保有一定主權,但在內政、外交和經濟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受制於宗主國,例如藩屬國需使用宗主國的年號、藩屬國新國君上任要得到宗主國的冊封和認可,才算取得合法地位等;宗主國則要幫助藩屬國維護統治秩序,例如在大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朝鮮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隨即派兵援朝抗倭。

藉着朝貢表明宗主國與藩屬國的尊卑關係。朝貢使團(包括國王本人)來朝貢時,必須向中國皇帝行跪拜禮。(網上圖片)

中國歷代的皇帝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中國位於世界中央,故在周朝時便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一說。這樣的觀念為皇帝帶來強烈的優越感,認為其他國家都是落後、野蠻,只要看到其他國家臣服自己,皇帝就會心滿意足,享受這種沾沾自衒的感覺。朝貢對藩屬國而言,看似是一件卑躬屈膝的事情,但事實上,藩屬國並不以俯首稱臣為恥,反而樂此不疲,以此為榮。

對中國歷朝而言,朝貢制度被視作是外族對政權合法性的一種肯定,因此皇帝們樂於造就並維護「萬國來朝」的局面。(網上圖片)

正因皇帝對其他國家鄙夷不屑,因此,為了展露天朝上國的繁榮富強和身為「禮儀之邦」的氣節,當這些化外之邦向自己進貢時,皇帝會以幾倍的禮品相贈,並對外國使者恩禮有加,以表示天朝並非想佔藩屬國的便宜,而是欣賞它們的恭順。明朝的《殊域周咨錄.第八卷真臘》記載:「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藩屬國的進貢之物,會得到比市場價格高出幾倍或以上的回報。以龍涎香為例,一斤的售價本為九貫錢,然而藩屬國進貢的龍涎香,明朝的收購價卻是一斤四十八貫,高出市價五倍有多。由此可見,向天朝進貢實在是穩賺不賠的交易。

當使節離開東市後,卻看到很多老百姓穿着破爛,便問道:「既然大隋如此富有、奢華,為甚麼不把這些錢分給這些老百姓?」人們無言以對。(網上圖片)

根據《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記載,隋朝大業六年(610年),各少數民族的國君和使臣到洛陽朝見隋煬帝。隋煬帝特意舉行盛大的慶典迎接,當時表演的樂師就達到一萬八千人,數十里外都能聽到絲竹管絃聲,慶典更持續了一個月才結束。至此,只要有外國使節到訪,隋煬帝就下令進行這種表演。另外,當時的使節希望能在洛陽東面的一個市場做生意,於是隋煬帝便下令把市場大肆修築,並在裏邊擺設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沿街的大樹都要綁上絲綢錦緞,同時商販們必須穿上漂亮的衣裳,原來墊在地上的草蓆亦要換上高檔的龍鬚席。更甚者,當使節到酒、食店,老闆更要請他們吃飯,並告訴他們大隋地大物博,喝酒吃飯從來不要錢,外國使節們都嘖嘖稱奇。

中國對藩屬國厚往薄來。皇帝們認為朝貢的使團都是國家的客人,所以從踏入中國土地起,他們的一切花費都由「天朝上國」承擔。(網上圖片)

中國對藩屬國厚往薄來。皇帝們認為朝貢的使團都是國家的客人,所以從踏入中國土地起,他們的一切花費都由「天朝上國」承擔。(網上圖片)

皇帝不太重視貢物的實際價值,故貢品往往以新奇為主。(網上圖片)

當外國使節得知進貢還有這般好處時,便決定趁着這個機會,將一本萬利的朝貢事業進行到底。於是它們不斷地向中國朝貢,然後滿載而歸。皇帝一看到「萬國來朝」的景象,內心盡是飄飄然。對於藩屬國前來進貢,皇帝都來者不拒,並大力賞賜。這些藩屬國心想:這個皇帝人傻錢多,可以「當佢肥豬咁劏」,便隔三差五,隨意帶些貢品以表達對天朝的「思念」和「尊敬」。由是,便鬧出眾多哭笑不得的朝貢故事。

獅子在中國算得上是權貴的象徵,時至今日,人們仍會在房子的大門兩旁放兩隻石獅子。這是因為民間所認知的強悍獸類中,龍是天子的專屬,不能隨便使用,虎則有「下山虎」的不祥含意,於是獅子便成了百姓常用的裝飾。(網上圖片)

中國本來沒有獅子,不過自漢代起,幾乎歷朝都有其它國家進貢獅子。由於獅子威猛,有獸中之王的美譽,更是佛經故事中的「瑞獸」,故一直深受皇帝們的喜愛。帖木兒汗國學者契達伊的《中國紀行》記載,帖木兒王朝進貢明朝一頭獅子,便獲得30大箱器物,包括綢緞、布匹、鎧甲、鐵器、瓷器等100多種商品的豐厚賞賜。於是,各國便「照辦煮碗」,紛紛進貢獅子。但事實上,獅子在西域各國輕而易見,當中的油水可想而知。

《菽園雜記.第六卷》記載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的兩隻獅子:「其狀只如黃狗,但頭大尾長,頭尾各有髟耏耳。」故有指所謂的「獅子」,其實就是藏獒。(網上圖片)

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明朝兩隻獅子,當使團到達嘉峪關時,皇帝卻下旨因獅子不能祭祀祖先而要求他們打道回府。成化二十二年,撒馬兒罕再一次帶着獅子來到明朝,同樣被拒。

琉球(今日本沖繩縣),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人詔諭入貢稱臣,卻因海路遙遠未能到達而不了了之。(網上圖片)

由於進貢獅子的次數頻繁,終於引起明朝大臣們的注意。大臣們在查證後得知,獅子根本不是甚麼稀罕之物,各國進貢獅子只是為了錢,皇帝才如夢初醒。

三山時代的琉球國。《明太祖實錄》記載,中山國於洪武朝入貢三十次,山南、山北則為十三、十次。原本不太富裕的中山國在不斷的進貢下日益壯大,為日後統一琉球奠下基礎。(網上圖片)

三山時代的琉球國。《明太祖實錄》記載,中山國於洪武朝入貢三十次,山南、山北則為十三、十次。原本不太富裕的中山國在不斷的進貢下日益壯大,為日後統一琉球奠下基礎。(網上圖片)

琉球國於1458年鑄造的萬國津梁之鐘,鐘上的銘文全由漢字鑄刻。(網上圖片)

琉球稱臣入貢後便一直使用中國年號,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皆以漢文書寫。為彰顯歸慕大明之意,國都首里城的宮殿甚至全都面向西方的大明。如此馴順的琉球甚得皇帝歡喜,琉球因此得到最為優厚的待遇。

進貢船。琉球除了將海船用作朝貢,還用於與其他國家的海上貿易,航海業因而迅速發展。(網上圖片)

早期的琉球資源匱乏,甚至連進貢的船隻也無法製造。「怎麼可以讓我心愛的小弟這樣?」皇帝心想,於是便不斷地賞賜琉球海船。琉球得到這些海船後,便開展日後瘋狂的朝貢貿易。

明朝皇帝賜予琉球國王的皮弁「玉御冠」。琉球曾遇天災,明朝除了向其提供大量援助物資,更寬免琉球朝貢期至十年一貢,以便休養生息。精明的琉球又怎會放棄朝貢事業?所以它還是堅持一年一貢或隔年一貢。(網上圖片)

琉球的使團一登陸中國,明朝便會派軍官三人率領一百名士兵迎接和護送,更配備廚師和主事隨從。使團留在首都的花費全由朝廷負責,沿途的花費則由地方百姓承擔。同時琉球在賞賜上會得到破格關照。明朝給予琉球的貢品賞賜比其他藩屬國高,例如進口錫,市價每斤不過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卻是八貫,為市價的16倍、正常進口的蘇木每斤同樣五百文,可朝廷給出的價錢卻是十貫,為市價的20倍。如此龐大的利潤使原本被「諭令兩年一貢」的琉球經常再貢,甚至一年五貢。據《明實錄》記載,明朝立國不到一百年間,琉球朝貢次數竟超過二百次,幾乎等同朝鮮、日本、爪哇等藩屬國的總和。明朝政府「雖厭其煩,不能卻也」,默許這種情況存在。對於琉球的待遇,當時與中國關係最密切的朝鮮也只能妒忌和慨嘆道:「中國亦賤待我使臣,不得與琉球使臣為比。」(《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1879年,一琉球使者連日跪在北京紫禁門前,請求大清拯救正被日本圍困的琉球。然而這時的清政府自身難保,只能以三百兩銀子打發這位忠心的使節回家。幾日後,琉球國亡,被日本正式納入版圖。(網上圖片)

明朝為何對琉球如此關照?原因有三:

藉着朝貢表明宗主國與藩屬國的尊卑關係。朝貢使團(包括國王本人)來朝貢時,必須向中國皇帝行跪拜禮。(網上圖片)

藉着朝貢表明宗主國與藩屬國的尊卑關係。朝貢使團(包括國王本人)來朝貢時,必須向中國皇帝行跪拜禮。(網上圖片)

正因皇帝對其他國家鄙夷不屑,因此,為了展露天朝上國的繁榮富強和身為「禮儀之邦」的氣節,當這些化外之邦向自己進貢時,皇帝會以幾倍的禮品相贈,並對外國使者恩禮有加,以表示天朝並非想佔藩屬國的便宜,而是欣賞它們的恭順。明朝的《殊域周咨錄.第八卷真臘》記載:「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藩屬國的進貢之物,會得到比市場價格高出幾倍或以上的回報。以龍涎香為例,一斤的售價本為九貫錢,然而藩屬國進貢的龍涎香,明朝的收購價卻是一斤四十八貫,高出市價五倍有多。由此可見,向天朝進貢實在是穩賺不賠的交易。

對中國歷朝而言,朝貢制度被視作是外族對政權合法性的一種肯定,因此皇帝們樂於造就並維護「萬國來朝」的局面。(網上圖片)

對中國歷朝而言,朝貢制度被視作是外族對政權合法性的一種肯定,因此皇帝們樂於造就並維護「萬國來朝」的局面。(網上圖片)

根據《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記載,隋朝大業六年(610年),各少數民族的國君和使臣到洛陽朝見隋煬帝。隋煬帝特意舉行盛大的慶典迎接,當時表演的樂師就達到一萬八千人,數十里外都能聽到絲竹管絃聲,慶典更持續了一個月才結束。至此,只要有外國使節到訪,隋煬帝就下令進行這種表演。另外,當時的使節希望能在洛陽東面的一個市場做生意,於是隋煬帝便下令把市場大肆修築,並在裏邊擺設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沿街的大樹都要綁上絲綢錦緞,同時商販們必須穿上漂亮的衣裳,原來墊在地上的草蓆亦要換上高檔的龍鬚席。更甚者,當使節到酒、食店,老闆更要請他們吃飯,並告訴他們大隋地大物博,喝酒吃飯從來不要錢,外國使節們都嘖嘖稱奇。

當使節離開東市後,卻看到很多老百姓穿着破爛,便問道:「既然大隋如此富有、奢華,為甚麼不把這些錢分給這些老百姓?」人們無言以對。(網上圖片)

當使節離開東市後,卻看到很多老百姓穿着破爛,便問道:「既然大隋如此富有、奢華,為甚麼不把這些錢分給這些老百姓?」人們無言以對。(網上圖片)

中國對藩屬國厚往薄來。皇帝們認為朝貢的使團都是國家的客人,所以從踏入中國土地起,他們的一切花費都由「天朝上國」承擔。(網上圖片)

中國對藩屬國厚往薄來。皇帝們認為朝貢的使團都是國家的客人,所以從踏入中國土地起,他們的一切花費都由「天朝上國」承擔。(網上圖片)

當外國使節得知進貢還有這般好處時,便決定趁着這個機會,將一本萬利的朝貢事業進行到底。於是它們不斷地向中國朝貢,然後滿載而歸。皇帝一看到「萬國來朝」的景象,內心盡是飄飄然。對於藩屬國前來進貢,皇帝都來者不拒,並大力賞賜。這些藩屬國心想:這個皇帝人傻錢多,可以「當佢肥豬咁劏」,便隔三差五,隨意帶些貢品以表達對天朝的「思念」和「尊敬」。由是,便鬧出眾多哭笑不得的朝貢故事。

皇帝不太重視貢物的實際價值,故貢品往往以新奇為主。(網上圖片)

皇帝不太重視貢物的實際價值,故貢品往往以新奇為主。(網上圖片)

中國本來沒有獅子,不過自漢代起,幾乎歷朝都有其它國家進貢獅子。由於獅子威猛,有獸中之王的美譽,更是佛經故事中的「瑞獸」,故一直深受皇帝們的喜愛。帖木兒汗國學者契達伊的《中國紀行》記載,帖木兒王朝進貢明朝一頭獅子,便獲得30大箱器物,包括綢緞、布匹、鎧甲、鐵器、瓷器等100多種商品的豐厚賞賜。於是,各國便「照辦煮碗」,紛紛進貢獅子。但事實上,獅子在西域各國輕而易見,當中的油水可想而知。

獅子在中國算得上是權貴的象徵,時至今日,人們仍會在房子的大門兩旁放兩隻石獅子。這是因為民間所認知的強悍獸類中,龍是天子的專屬,不能隨便使用,虎則有「下山虎」的不祥含意,於是獅子便成了百姓常用的裝飾。(網上圖片)

獅子在中國算得上是權貴的象徵,時至今日,人們仍會在房子的大門兩旁放兩隻石獅子。這是因為民間所認知的強悍獸類中,龍是天子的專屬,不能隨便使用,虎則有「下山虎」的不祥含意,於是獅子便成了百姓常用的裝飾。(網上圖片)

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明朝兩隻獅子,當使團到達嘉峪關時,皇帝卻下旨因獅子不能祭祀祖先而要求他們打道回府。成化二十二年,撒馬兒罕再一次帶着獅子來到明朝,同樣被拒。

《菽園雜記.第六卷》記載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的兩隻獅子:「其狀只如黃狗,但頭大尾長,頭尾各有髟耏耳。」故有指所謂的「獅子」,其實就是藏獒。(網上圖片)

《菽園雜記.第六卷》記載成化十七年撒馬兒罕進貢的兩隻獅子:「其狀只如黃狗,但頭大尾長,頭尾各有髟耏耳。」故有指所謂的「獅子」,其實就是藏獒。(網上圖片)

由於進貢獅子的次數頻繁,終於引起明朝大臣們的注意。大臣們在查證後得知,獅子根本不是甚麼稀罕之物,各國進貢獅子只是為了錢,皇帝才如夢初醒。

弘治二年,撒馬兒罕又帶來一隻獅子。此時的皇帝已經明白各國的目的,便立刻下旨不再接受獅子作貢品,這種荒唐的情況才不復存在。(《殊域周咨錄.第十六卷撒馬兒罕》)朝廷意識到過多的進貢衍生而來的問題,於是便下旨限制藩屬國的貢物和朝貢次數,按照遠近親疏,規定藩屬國們十年一次、三年一次,或兩年一次進貢。

不過,有這樣一個國家,縱使多次違反「限貢令」,朝廷卻對其極為優待,這個國家名為琉球。琉球與中國的交流始於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詔告知琉球列島上的國家稱臣入貢,當時琉球處於山北、中山、山南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中山國率先向明朝稱臣納貢。1429年,中山國統一琉球全島,並正式以漢語「琉球」爲國名。

琉球(今日本沖繩縣),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人詔諭入貢稱臣,卻因海路遙遠未能到達而不了了之。(網上圖片)

琉球(今日本沖繩縣),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人詔諭入貢稱臣,卻因海路遙遠未能到達而不了了之。(網上圖片)

三山時代的琉球國。《明太祖實錄》記載,中山國於洪武朝入貢三十次,山南、山北則為十三、十次。原本不太富裕的中山國在不斷的進貢下日益壯大,為日後統一琉球奠下基礎。(網上圖片)

三山時代的琉球國。《明太祖實錄》記載,中山國於洪武朝入貢三十次,山南、山北則為十三、十次。原本不太富裕的中山國在不斷的進貢下日益壯大,為日後統一琉球奠下基礎。(網上圖片)

琉球稱臣入貢後便一直使用中國年號,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皆以漢文書寫。為彰顯歸慕大明之意,國都首里城的宮殿甚至全都面向西方的大明。如此馴順的琉球甚得皇帝歡喜,琉球因此得到最為優厚的待遇。

琉球國於1458年鑄造的萬國津梁之鐘,鐘上的銘文全由漢字鑄刻。(網上圖片)

琉球國於1458年鑄造的萬國津梁之鐘,鐘上的銘文全由漢字鑄刻。(網上圖片)

早期的琉球資源匱乏,甚至連進貢的船隻也無法製造。「怎麼可以讓我心愛的小弟這樣?」皇帝心想,於是便不斷地賞賜琉球海船。琉球得到這些海船後,便開展日後瘋狂的朝貢貿易。

進貢船。琉球除了將海船用作朝貢,還用於與其他國家的海上貿易,航海業因而迅速發展。(網上圖片)

進貢船。琉球除了將海船用作朝貢,還用於與其他國家的海上貿易,航海業因而迅速發展。(網上圖片)

琉球的使團一登陸中國,明朝便會派軍官三人率領一百名士兵迎接和護送,更配備廚師和主事隨從。使團留在首都的花費全由朝廷負責,沿途的花費則由地方百姓承擔。同時琉球在賞賜上會得到破格關照。明朝給予琉球的貢品賞賜比其他藩屬國高,例如進口錫,市價每斤不過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卻是八貫,為市價的16倍、正常進口的蘇木每斤同樣五百文,可朝廷給出的價錢卻是十貫,為市價的20倍。如此龐大的利潤使原本被「諭令兩年一貢」的琉球經常再貢,甚至一年五貢。據《明實錄》記載,明朝立國不到一百年間,琉球朝貢次數竟超過二百次,幾乎等同朝鮮、日本、爪哇等藩屬國的總和。明朝政府「雖厭其煩,不能卻也」,默許這種情況存在。對於琉球的待遇,當時與中國關係最密切的朝鮮也只能妒忌和慨嘆道:「中國亦賤待我使臣,不得與琉球使臣為比。」(《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明朝皇帝賜予琉球國王的皮弁「玉御冠」。琉球曾遇天災,明朝除了向其提供大量援助物資,更寬免琉球朝貢期至十年一貢,以便休養生息。精明的琉球又怎會放棄朝貢事業?所以它還是堅持一年一貢或隔年一貢。(網上圖片)

明朝皇帝賜予琉球國王的皮弁「玉御冠」。琉球曾遇天災,明朝除了向其提供大量援助物資,更寬免琉球朝貢期至十年一貢,以便休養生息。精明的琉球又怎會放棄朝貢事業?所以它還是堅持一年一貢或隔年一貢。(網上圖片)

明朝為何對琉球如此關照?原因有三:

一是政治聲望。正如上文提到皇帝十分「要面」,當遇到像琉球如此謙恭的藩屬國,皇帝龍顏大悅,必須對其有所關照;第二是琉球有利明朝國防。琉球的地理位置接近日本,容易搜集關於日本的信息,和琉球搞好關係能夠預防倭寇;最後是琉球自身。與其他藩屬國不同,琉球「弱不禁風」,猶如老虎身邊的一隻小貓,根本不會對中國構成威脅,反之,與中國更為鄰近的朝鮮和越南,在歷史上都曾與中國發生戰爭,和它們走太近,對大明王朝並非好事。因此可以任由天朝控制的琉球,就成了明朝的「偏愛」。

琉球也沒令大明失望。即使到了崇禎末期,明朝已是強弩之末,琉球都入貢不斷。後來清兵入關,明朝滅亡,琉球仍忠心耿耿,依舊尊奉明朝為中央王朝,照常向南明政權入貢。清廷亦曾多次詔諭琉球歸順,琉球都不偢不倸,直至清順治十年(1653年),琉球才決定與清朝建立朝貢關係。《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一.外國四》更讚歎琉球:「其虔事天朝,為外籓最云。」

1879年,一琉球使者連日跪在北京紫禁門前,請求大清拯救正被日本圍困的琉球。然而這時的清政府自身難保,只能以三百兩銀子打發這位忠心的使節回家。幾日後,琉球國亡,被日本正式納入版圖。(網上圖片)

1879年,一琉球使者連日跪在北京紫禁門前,請求大清拯救正被日本圍困的琉球。然而這時的清政府自身難保,只能以三百兩銀子打發這位忠心的使節回家。幾日後,琉球國亡,被日本正式納入版圖。(網上圖片)

雖然朝貢制度令皇帝們享受到「懷柔遠人」、「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唯我獨尊心態,但亦使這些以天朝上國自居的王朝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