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關羽「刮骨療毒」所中何毒? 答案可能連神醫都難以啟齒

歷史長河

關羽「刮骨療毒」所中何毒?  答案可能連神醫都難以啟齒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關羽「刮骨療毒」所中何毒? 答案可能連神醫都難以啟齒

2021年08月05日 08:55 最後更新:17:21

相信大家都聽過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相傳關羽的左臂被毒箭貫穿,雖然後來傷口痊癒,但由於毒已深入骨頭裏,所以每逢陰雨天,骨頭都會疼痛。於是當時的大夫為關羽刮骨療毒,過程縱使鮮血淋漓,關羽卻面不改容,仍和其他將領割肉飲酒,談笑風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那麼,關羽到底所中何毒?

神醫華陀為關羽刮骨療毒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加上的情節,以加強關羽的硬漢形象及華陀的醫術高明。事實上,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受傷,而華陀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因惹怒曹操而被賜死。(網上圖片)

神醫華陀為關羽刮骨療毒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加上的情節,以加強關羽的硬漢形象及華陀的醫術高明。事實上,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受傷,而華陀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因惹怒曹操而被賜死。(網上圖片)

所謂的毒箭,即把毒藥抹在箭頭上,即使箭矢射不中敵方要害,箭頭上的毒仍能為對方帶來「魔法傷害」。

更多相片
神醫華陀為關羽刮骨療毒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加上的情節,以加強關羽的硬漢形象及華陀的醫術高明。事實上,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受傷,而華陀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因惹怒曹操而被賜死。(網上圖片)

相信大家都聽過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相傳關羽的左臂被毒箭貫穿,雖然後來傷口痊癒,但由於毒已深入骨頭裏,所以每逢陰雨天,骨頭都會疼痛。於是當時的大夫為關羽刮骨療毒,過程縱使鮮血淋漓,關羽卻面不改容,仍和其他將領割肉飲酒,談笑風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那麼,關羽到底所中何毒?

電影《戰狼2》中,吳京在沒有槍械的情況下,自製毒箭,被射中的人會中毒身亡。(網上圖片)

所謂的毒箭,即把毒藥抹在箭頭上,即使箭矢射不中敵方要害,箭頭上的毒仍能為對方帶來「魔法傷害」。

當弓箭廣泛應用到戰場後,人們便身穿鎧甲抵擋,使弓箭只能射傷敵人,而不能殺死敵人,於是毒箭應運而生。(網上圖片)

作為文明古國,古人早就發現一些有毒的動植物,並從中提取毒素。毒箭最初用於捕獵,以加強對大型野獸的殺傷力。同樣,在戰場上使用毒箭亦能增加己方勝率,於是毒箭便出現在戰場上。

烏頭(網上圖片)

古代毒箭用到的毒物,大多是從植物或動物身上提取的毒素,如蛇毒、蝥毒、蠱毒、烏頭、巴豆等。雖然使用毒箭確實能為敵軍帶來更大的傷害,但事實上,毒箭傷人的成本太高。古代提煉毒素的過程錯綜複雜,花費不菲,另外,古代戰場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出征,戰場上用到的箭矢不可估量,又怎會有那麼多的毒用來給箭塗?

古代軍隊中有名為「斥候」的偵察兵,負責在大軍到達前偵查地形和刺探情報,當中會選出作為軍隊廁所的地方。(網上圖片)

排泄物,往往是令古代軍隊煩惱的一環。一般打仗的士兵成千上萬,堆積如山的排泄物,稍有不慎便會污染水源、環境,引發瘟疫,使致「三軍未動,士兵先不行」;排泄物處理不當更會洩露軍情。敵軍能根據排泄物的數量來判斷我軍人數,甚至從排泄物的成分、乾硬程度來判斷士兵的糧食和移動距離等,所以古代的士兵是不會隨地大小二便,在安營扎寨的時候會建立「廁所」,集中處理排泄物,以免洩露軍情。但那些收集得來的排洩物又如何是好?

「金汁」不像水一樣容易揮發,一但「中招」,「金汁」會緊緊地黏在皮膚上。(網上圖片)

毒又難獲得,於是取之不盡的排洩物便成為替代品和對敵軍的「餽贈」。士兵將各種人畜的排泄物往鍋裏一倒,然後「開大火」熬煮至「收汁」,煮成滾燙濕潤、柔滑黏稠的「糞汁」,人們甚至美其名:「金汁」。打仗前,把箭頭浸泡在臭氣熏天的「金汁」中,然後朝敵軍射去。這種原料易得、製作簡單的「毒箭」,即使敵人只是擦傷,「金汁」所帶有的病菌亦會從傷處「乘虛而入」,造成傷口感染。如果不及時醫治,「中招」的人基本上九死一生。

這種利用糞便來攻擊敵方的做法,中外皆有。歐洲中世紀,人們攻城會把瘟疫病人的糞便射進城堡感染其他人;越戰中,越南游擊隊製作一種叫「punji stick」(見圖)的陷阱,以沾滿排泄物和磨尖的竹子製成的致命陷阱。(網上圖片)

這種「重口味」的武器後來更加以改造,不但守城能用,攻城亦能用投石機把一桶桶的「糞汁」投到城中。打仗使用糞便亦成為心理戰的一種,將戰場和敵人弄得臭氣熏天,從而使對方感受強烈的恥辱和厭惡,從而亂其軍心。在二戰的時候,法國游擊隊曾研發了與古代糞水相似的臭味彈「Who Me」。雖然「Who Me」 裏並非裝有排泄物, 但當時發明這種武器的目的是藉着難聞的氣味,噴到德國軍官身上,讓他們聞起來像是大小便失禁,從而令榮譽至上的德國軍官感到羞恥。(不過「Who Me」計劃在開展兩個星期後便告吹。)

(網上圖片)

所以,關羽所中的毒箭,很有可能是「糞箭」,三國時期裏中「糞箭」的名將估計亦並非關羽一人,曹魏的張郃應該也身受其害,甚至命喪黃泉。《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張郃只是被箭矢射中右膝便死去,當中很有可能是中了「糞箭」,因細菌感染而一命嗚呼。當時的史書或因中「糞箭」並非甚麼韾香之事,只好以「毒箭」、「飛矢」代替,以免傳為笑柄。

2011年,40罐「金汁」在泉州承天寺出土,專家認為這些「金汁」至少有38年的歷史(左圖);歷經漫長歲月,糞水變成了清澈透亮的「金汁」(右圖)。(網上圖片)

現今的一般人遇到糞便都會避之則吉,但對百折不撓、勇敢嘗試的古人而言,殺人的「糞便」卻被他們「玩弄」成救人的良方。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電影《戰狼2》中,吳京在沒有槍械的情況下,自製毒箭,被射中的人會中毒身亡。(網上圖片)

電影《戰狼2》中,吳京在沒有槍械的情況下,自製毒箭,被射中的人會中毒身亡。(網上圖片)

作為文明古國,古人早就發現一些有毒的動植物,並從中提取毒素。毒箭最初用於捕獵,以加強對大型野獸的殺傷力。同樣,在戰場上使用毒箭亦能增加己方勝率,於是毒箭便出現在戰場上。

正史《三國志》並沒有記載關羽所中何毒,然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則指出,關羽所中之毒叫「烏頭」:「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植物之一,根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之六》:「(烏頭)取汁煎為射罔……草烏頭、射罔,乃至毒之藥。」將烏頭榨汁並熬製成膏狀,名為「射罔」,將「射罔」塗在箭頭上,便製成「烏頭」毒箭。中「烏頭」毒者,輕則神經麻痺、噁心、呼吸困難,重則心律紊亂、心室顫動甚至猝死。

當弓箭廣泛應用到戰場後,人們便身穿鎧甲抵擋,使弓箭只能射傷敵人,而不能殺死敵人,於是毒箭應運而生。(網上圖片)

當弓箭廣泛應用到戰場後,人們便身穿鎧甲抵擋,使弓箭只能射傷敵人,而不能殺死敵人,於是毒箭應運而生。(網上圖片)

古代毒箭用到的毒物,大多是從植物或動物身上提取的毒素,如蛇毒、蝥毒、蠱毒、烏頭、巴豆等。雖然使用毒箭確實能為敵軍帶來更大的傷害,但事實上,毒箭傷人的成本太高。古代提煉毒素的過程錯綜複雜,花費不菲,另外,古代戰場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出征,戰場上用到的箭矢不可估量,又怎會有那麼多的毒用來給箭塗? 

當然也不能否認敵軍見對方是關羽而「特別厚待」的可能,不過,在情在理,關羽中的毒很有可能不是「烏頭」,而是「細菌病毒」。這個「細菌病毒」人皆有之,隨處可見,卻難以啟齒。

烏頭(網上圖片)

烏頭(網上圖片)

排泄物,往往是令古代軍隊煩惱的一環。一般打仗的士兵成千上萬,堆積如山的排泄物,稍有不慎便會污染水源、環境,引發瘟疫,使致「三軍未動,士兵先不行」;排泄物處理不當更會洩露軍情。敵軍能根據排泄物的數量來判斷我軍人數,甚至從排泄物的成分、乾硬程度來判斷士兵的糧食和移動距離等,所以古代的士兵是不會隨地大小二便,在安營扎寨的時候會建立「廁所」,集中處理排泄物,以免洩露軍情。但那些收集得來的排洩物又如何是好?

古代軍隊中有名為「斥候」的偵察兵,負責在大軍到達前偵查地形和刺探情報,當中會選出作為軍隊廁所的地方。(網上圖片)

古代軍隊中有名為「斥候」的偵察兵,負責在大軍到達前偵查地形和刺探情報,當中會選出作為軍隊廁所的地方。(網上圖片)

毒又難獲得,於是取之不盡的排洩物便成為替代品和對敵軍的「餽贈」。士兵將各種人畜的排泄物往鍋裏一倒,然後「開大火」熬煮至「收汁」,煮成滾燙濕潤、柔滑黏稠的「糞汁」,人們甚至美其名:「金汁」。打仗前,把箭頭浸泡在臭氣熏天的「金汁」中,然後朝敵軍射去。這種原料易得、製作簡單的「毒箭」,即使敵人只是擦傷,「金汁」所帶有的病菌亦會從傷處「乘虛而入」,造成傷口感染。如果不及時醫治,「中招」的人基本上九死一生。

「金汁」不像水一樣容易揮發,一但「中招」,「金汁」會緊緊地黏在皮膚上。(網上圖片)

「金汁」不像水一樣容易揮發,一但「中招」,「金汁」會緊緊地黏在皮膚上。(網上圖片)

這種「重口味」的武器後來更加以改造,不但守城能用,攻城亦能用投石機把一桶桶的「糞汁」投到城中。打仗使用糞便亦成為心理戰的一種,將戰場和敵人弄得臭氣熏天,從而使對方感受強烈的恥辱和厭惡,從而亂其軍心。在二戰的時候,法國游擊隊曾研發了與古代糞水相似的臭味彈「Who Me」。雖然「Who Me」 裏並非裝有排泄物, 但當時發明這種武器的目的是藉着難聞的氣味,噴到德國軍官身上,讓他們聞起來像是大小便失禁,從而令榮譽至上的德國軍官感到羞恥。(不過「Who Me」計劃在開展兩個星期後便告吹。)

《咱們穿越吧》是中國一齣歷史體驗真人秀,片中沈騰中了「金汁」(節目組預先準備的馬糞)後一臉苦相(48:20-53:59),令人哭笑不得。

這種利用糞便來攻擊敵方的做法,中外皆有。歐洲中世紀,人們攻城會把瘟疫病人的糞便射進城堡感染其他人;越戰中,越南游擊隊製作一種叫「punji stick」(見圖)的陷阱,以沾滿排泄物和磨尖的竹子製成的致命陷阱。(網上圖片)

這種利用糞便來攻擊敵方的做法,中外皆有。歐洲中世紀,人們攻城會把瘟疫病人的糞便射進城堡感染其他人;越戰中,越南游擊隊製作一種叫「punji stick」(見圖)的陷阱,以沾滿排泄物和磨尖的竹子製成的致命陷阱。(網上圖片)

所以,關羽所中的毒箭,很有可能是「糞箭」,三國時期裏中「糞箭」的名將估計亦並非關羽一人,曹魏的張郃應該也身受其害,甚至命喪黃泉。《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張郃只是被箭矢射中右膝便死去,當中很有可能是中了「糞箭」,因細菌感染而一命嗚呼。當時的史書或因中「糞箭」並非甚麼韾香之事,只好以「毒箭」、「飛矢」代替,以免傳為笑柄。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現今的一般人遇到糞便都會避之則吉,但對百折不撓、勇敢嘗試的古人而言,殺人的「糞便」卻被他們「玩弄」成救人的良方。

《本草綱目》記載:「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搗末,沸湯沃服之。傷寒熱毒,水漬飲之,彌善。新者,封疔腫,一日根爛。」即喝煮沸的糞便水可以解諸毒。糞便其實是一種中藥,例如中藥「金汁」,主治熱疾(發燒)中毒,這裏的「金汁」製作工序繁瑣:首先糞便必須在深秋入冬期間使用十一、二歲的健康男孩糞便,然後將收集回來的糞便,加入井水和紅土,經多道工序,最後埋入兩米深的泥土裏存放至少20至30年,形成中藥,裏面的糞水存放越久越清,功效越好。

大家不要因「金汁」的原料是糞便便感到噁心,事實上「金汁」的原理與乳酸菌飲料的發酵工藝沒有太大差別,用後確實對患者有正面效益,經過處理後的糞便使原來糞便當中的有害菌如大腸桿菌消亡殆盡,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則在厭氧和兼性厭氧的環境下成為絕對優勢菌群;而原來糞便的氣味也會在漫長的密封過程中揮發殆盡,所以中藥「金汁」幾乎無菌無色無味。萬一將來發高燒,需要降降火,嘗試一下老祖宗的秘方「金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011年,40罐「金汁」在泉州承天寺出土,專家認為這些「金汁」至少有38年的歷史(左圖);歷經漫長歲月,糞水變成了清澈透亮的「金汁」(右圖)。(網上圖片)

2011年,40罐「金汁」在泉州承天寺出土,專家認為這些「金汁」至少有38年的歷史(左圖);歷經漫長歲月,糞水變成了清澈透亮的「金汁」(右圖)。(網上圖片)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本草綱目》中亦有其他由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藥物,如人中白(年久尿壺中,人尿自然沉結的固體物)、人中黃(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後的製成品)、童便(10歲以下的童子尿)等,這些大多都被當作封建糟粕而遭人詬病。(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古人對動物的糞便也研究得十分透徹,如望月砂(兔屎)、白丁香(麻雀屎)、白馬通(白馬屎)、雞矢白(雞屎)、五靈脂(鼯鼠屎)、蠶砂(家蠶屎)等,都是動物或昆蟲的糞便,皆可入藥。(網上圖片)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創意和智慧,既想到把糞便應用在戰場上,又能把它「當涼茶飲」,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往下看更多文章

諸葛亮「金蟬脫殼」 司馬懿中計後追悔莫及

2024年03月18日 20:00 最後更新:17:22

「金蟬脫殼」這個成語乃古代兵書《三十六計》的二十一計,當中有言:「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而背後的典故可追溯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去世,蜀軍急於撒軍回漢中時。

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可以說是處處碰壁。哪怕他在五年間,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打中原也未有一次成功,而多次連敗不僅讓漢軍心生氣餒,亦對諸葛亮本人的健康造成傷害。然而,諸葛亮仍不願意放棄。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諸葛亮硬是坐上了出征的車馬中。可是路途實在過於顛簸,以至於一路上諸葛亮吐血不止,一代名相終病死五丈原。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網上圖片)

不過料事如神的他似乎早預到自己事日無多,因此諸葛亮在臨終前把姜維叫到跟前。姜維掀起簾子,眼眸低垂,似乎強忍著傷感。諸葛亮無力地笑了笑,氣若遊絲地說道:「你⋯⋯過來吧⋯⋯」姜維那緊攥的拳頭泛起了數條青筋,只見他咬咬牙,強咽著淚水,一步步的往諸葛亮的位置走去。諸葛亮眼底露出欣慰的笑意,可是那抹笑意轉眼就被無盡的遺憾所取代。「我⋯⋯不可能見證漢軍的戰鬥的英姿了⋯⋯現在唯有迅速轉移主力軍隊才不會蒙受損失。接下來,你可要聽清楚怎麼辦⋯⋯」姜維深諳諸葛亮話中的弦外之音,可是他不忍心。當他正想搖頭拒絕時,諸葛亮一記眼神就把他的話堵在嗓子眼中,最後他只好低下頭,在牙齒中迸出一句:「臣遵命。」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終敵不過病魔逝世於五丈原。姜維聽從諸葛亮的吩咐,在他去世後封鎖了一切相關消息,並連忙帶著諸葛亮的靈柩開始祕密撒軍。當時蜀軍正與曹魏作戰,敵將首領司馬懿自然不會放過蜀軍任何風吹草動。在得知蜀軍正密謀退兵時,馬上就派軍追擊。

金蟬脫殼 (網上圖片)

金蟬脫殼 (網上圖片)

在這之前,姜維命工匠模仿諸葛亮的樣子雕了一個木頭人,而木頭人的手里也拿著諸葛亮生前最愛用的羽毛扇。遙遠一看,姜維無可避免地看出了神,仿佛諸葛亮仍活著,意氣風盛地穩坐於車。不過僅需一瞬間,姜維便斂下心緒,冷靜地指揮著漢軍。一路上,姜維又派部下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假裝向魏軍發動進攻。眼見蜀軍步伐整齊劃一,軍神諸葛亮又指揮若定地指點軍陣,實在不敢輕舉妄動。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向「詭計多端」,因此便懷疑這次退兵又是一個誘敵之計,故命令軍隊靜觀其變。姜維趁司馬懿猶豫的大好時機,立刻迅速轉移漢軍,並讓漢軍成功回到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經去世一事後,就算想再派兵追擊蜀軍也已經來不及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金蟬脫殼」這個成語,其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會留下皮殼而走;後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