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的《施政報告》當中,提及教育局將積極加強對學校的支援,讓學生對中華文化,國家歷史、國情、憲法和《基本法》有更深入認識,推動學校全面落實國民及國安教育。特首還指出,2019年的黑色政治風暴,少數學生被誤導和激化參加違法行為,甚至參與組織極端的政治活動,反映更須關心下一代的國家觀念、價值觀和公民責任心。

然而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國民身份認同?生為中國人,有其獨特精神世界及價值觀,我們的國家及民族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民族精神的基因,尤其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

經歷三千多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藝術發展最具完整歷程。孔子說:「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西方重理性、認知,中國人以直覺方式處理事物,較感性且重德精神,因此中國哲人講道理,往往略加提示,甚至喜用比喻,最終靠自己的體悟,正如孔子說「默而識之」、「無言之教」等。例如在中國畫題材中梅、蘭、竹、菊,被喻為「花中四君子」,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這種處世態度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基因。又例如古人:「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以人論畫,可謂極至,如何令墨色的變化,在國畫中達到超凡脫俗的意境?往往是古人一生追求的理想!甚至中國書法作為藝術,除了運用一點一畫表達字的形狀、質感、力度之外,揮毫時,令思想集中,帶到全身,貫注到五指,運行於毫端。心靜如水,進入既輕鬆狀態,煩惱盡消,説明了中國藝術生活化的特徵!

香港回歸廿多年了,終於迎來特首承諾加強學生認識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如初中的中史科獨立必修科,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科等。這是正確的方向,但仍然不足夠!如果可以在學校中文科推行中國書法,視藝科加強中國藝術,並關注學生品德教育,讓學生可以從興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香港有一百多年的殖民地歴史,近代中國也受到西方列強在文化方面的影響,變成了「禮失求諸野」,現在我們只知日本人特別有禮,但其實都是傳自中華文化,例如日本人以鞠躬作為的打招呼及茶道基本上受唐朝文化影響等。因此如今我們更加需要在傳統文化上培育我們未來的主人翁,讓他們體會中國民族優秀的精神,在耳儒目染下,慢慢領略到「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明白作為中國人的驕傲,政府的任務才能真正達到!

《青評會》成員 – 陳雪儀博士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