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寸金尺土的地方,地方細小人口密集,土地的供應從來都是供不應求,所以在這幾十年期間,香港無論經歷大大小小房地產的起伏,最終香港的樓價都仍能節節上升!

基於香港的樓價不斷上升,不少市民的負擔能力已經脫節,就算等待公營房屋的市民,都需要輪候5至10年或以上,所以市場便造就了很多劏房的出現。人總需要居住的地方,在迫不得已之下,都要找尋一些自己資金能力範圍可以應付的單位,那麼就形成香港的劏房林立。

至於處於中產階層或邊緣的市民,可能未有條件入住公營房屋,而有能力的當然會買樓,其他的市民唯有選擇租住房屋。發展商有見及此,清楚了解市場潛在的商機,於是將貨就價,建造細小的單位去迎合市場的需求,也算是配合政府增加房屋的供應量,納米樓就應運而生。其實,納米樓一向都有,只是以前計算建築面積,目前計算實用面積,售賣的呎數自然縮水。

最近特首宣布發展局將於2021至22年度第四季政府賣地計劃中,首次引入規定最低面積的條款;其後發展局表示,將會在屯門一幅用地落實興建面積至少達280平方呎或以上的單位,這些計劃只限政府推出的土地,私人重建的單位並不受限制。

沒有需求就沒有供應,幾年前納米樓應運而生的時候,有很多人睇淡這個市場,認為需求只是短暫,不足以有市場。但現實是剛剛相反,從每次有細戶新盤推出的反應看到,納米樓其實有很多支持者,因為樓價連年上升,確實令人難以負擔,入市的買家想有獨立的私人空間,於是只能越住越細。

如果是用首置的身份入市,800萬元以下只需要一成的首期,確實比較容易上車,現實的市場唯有將貨就價,形成納米樓確實有市場的價值。筆者認為政府在未有足夠的土地供應之下,就想要讓市民擁有更大的居住空間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香港的土地如果供應充足,足夠的土地令地價有機會降低,發展商自然會將單位的面積提升,到時香港的市民才能皆大歡喜。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廖偉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