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上海經驗 2-4-24 的方程式

博客文章

上海經驗  2-4-24 的方程式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上海經驗 2-4-24 的方程式

2022年01月24日 20:09 最後更新:20:27

香港疫情繼續爆發。葵涌邨逸葵樓上周四晚(1月20日)出現多宗確診,但港府當晚未有即時實施居家隔離,翌日居民「自出自入」。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透露,當晚有份視察的專家和衞生防護中心均認為要居家隔離,惟特區政府當局話「咁急咁夜做唔到」。

香港一個國際大都會,這種抗疫安排極不到位,對很多情況都沒有預案。令我想起內地有很多抗疫經驗值得學習,其中一個是上海。

上海在1月13日由於一個上海留美學生播疫,宣布「靜安寺街道愚園路228號」一間面積200多呎的奶茶店,為「中風險地區」,成為「最小中風險區」,上海其他地方的風險級別不變,結果亦成功控制了疫情,成為一個精準防疫的例子。上海用了最少的代價,亦實現了動態清零。

管理上海比香港更難,上海人口2500萬人,是香港739萬人口的3.4倍。上海GDP是香港1.75倍。人越多經濟活動越多,病毒越易擴散。但上海控疫比香港好。上海作為重要口岸城市,自內地去年疫情防控常態化後,即使出現零星病例也能很快控制住,沒有進行全民核酸檢測。上海疫情防控的秘訣是什麼?為何上海不做全民檢測仍然可以控住疫情?

上海市市長龔正最近在記者會上話,去年上海確實發生了多輪突發疫情,上海的處置工作總體平穩有序、波瀾不驚,背後依靠的是一整套防疫制度體系的高效運轉,防控的秘訣可以總結為「4個始終」。

第一,始終強化憂患意識,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龔正說,內地其他地區發生疫情的時候,上海都要問自己3個問題:下一個會不會是上海?如果在上海發生怎麼控制、如何採取措施?如何做到讓疫情儘量不在上海發生?所以,他們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常態化防控的關鍵點。

將龔正這條經驗引申到香港,特區政府見到內地不同城市爆疫時,會否問如果香港發生會怎麼控制?去年11月國泰有三名貨機機師,在德國法蘭克福返港後確診,事後發現該三名機組人員嚴重違反在外站逗留規定,當時政府有無問如何防止國泰機組人員因違規而播疫?逸葵樓爆疫政府話「咁急咁夜做唔到」隔離,政府有無問下次如何做得到?

龔正講的第二個始終,是始終注重精准快速。突發疫情處置,上海力爭早、准、快,做到2小時到達現場,4小時完成核心調查,24小時做完核酸檢測、區域管控、轉運隔離等工作,切實做到「4早5最」。疫情防控,他們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處理突發情況加上早研判、早處置。「5最」,是在最低層級,用最短時間,花相對最小的成本,解決最大的關鍵問題,努力取得最佳綜合效益。要阻斷傳染源,同時讓疫情對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香港政府應該反思,如果不想做全民檢測,能否做到上海的2-4-24的方程式,能否做到4早5最?如果做不到,又不想全民檢測,疫情怎樣可以快速受控呢?

龔正講的第3個始終,是始終堅持科學抗疫,讓專業分析研判助力科學決策,注重科學賦能,更精准開展人員資訊比對、協查等工作。

香港政府始終反對全民檢測,又不敢推實名制的健康碼,這是科學抗疫,還是按市民喜歡的方法抗疫呢?

龔正講的第4個始終,是始終築牢兩個屏障。一個是疫苗免疫屏障,全上海市已經有94%常住人口接種新冠疫苗;第二個是個人防護屏障,上海市民都非常自律。

去年12月底內地完成兩劑接種是全人口的86%,估計內地打了第3針的人口有40%左右,上海的比例更高。給上海多幾個月時間,相信可以做到超過90%人打第3針。香港只有10%多一點的人打了第3針,為什麼開始有「專家」叫香港躺平,香港現在具備躺平的條件嗎?

香港經常有人以為,內地可以動態清零,只因為內地的制度專制。但看過上海的2-4-24的方程式,會知道內地如何高效地抗疫,跑在病毒前面去截流,病毒沒有流出社會,自然不用全民檢測。香港輸的不光是自由,更大問題是潛藏在背後的低效。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發展的道路不會平坦

 

我們回頭看過去的歷史,很多事物發展起來,都走過崎嶇的道路。我們未來回望,會發現國家的創科發展是這樣,香港的金融發展也是這樣。

港股過去半年受內地科技股帶動,表現良好,單是恒指從去年4月的低位16000點,到現在升穿24000點,升幅超過50%,已經相當厲害。如果再看全部由內地科技股組成的恒生創科指數,更是從去年低位3200點,升到5800點,升幅超過80%,更加驚人。

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創科股票,估值長期被壓低。過去半年的上升,是一種價值的回復,但是也不要將事情看得太過一帆風順,未來還會有很多挑戰,主要有3個方面。

第一,來自內部的壓力。我們國家去年在內外重壓之下,在驚濤駭浪之中,仍然能夠保住5%的經濟增長,出現一個前高、中低、後上的形態,是既混雜了國內創新產業如電動車的爆發,亦有國家出力支撐,在去年9月26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推出大量提振經濟措施,全力將第4季的經濟推到增長5.4%的水平,保住全年5%的增長率。

今年國家再訂了5%左右的增長率,挑戰更大。來自美國的貿易戰,已累加20%的輸美關稅,再加上之前美國已經增加了的19%中國產品進口關稅,我國產品輸美的平均關稅高達接近40%,這無論如何會造成對美出口的影響。雖然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值已經降低只佔中國出口17%,但是影響還是有的。

更大問題是美國亦向主要貿易夥伴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增加關稅,這樣會觸發報復性關稅,拖累全球增長,這亦會影響到我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今年第一季度由於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措施仍然生效,經濟增長問題不大,但到第二、三季度開始,壓力就會到來,中央亦會大力應對。但我對國家推動經濟有信心,這部份風險較低。

第二,美國衰退的風險。對香港金融市場,來自外部的風險之一是美國自己的衰退風險。特朗普上台之前,華爾街本來炒作一個「特朗普效應」,認為他上台會把公司的利得稅由21%減至15%,削減政府開支,整體利好市場。但是特朗普對全世界大加關稅,幅度超乎市場預料之外,而裁撤聯邦部門的手法也相當粗暴,觸發市場擔心美國削開支會影響消費,疊加關稅的惡果要由消費者來承受,通脹會急升,導致經濟衰退。近日美股回落和美元下跌,就是這種「負特朗普效應」的結果,市場對特朗普上台帶來的影響,由正面變成負面。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惡化,可能會觸發美股大幅下跌,萬一出現股災,全球都會被美股拖累。此風險屬於中度,不可不防。

第三,美國惡意政策的影響。特朗普要和中國打一場貿易戰,然後通過談判來大量索取利益,他的策略是虛張聲勢,先大幅增加對華關稅,不能排除打壓香港,亦會是他另一種增加談判籌碼的手段。特朗普在上一任的時候,已曾經大力唱衰香港金融市場,未來再唱衰香港甚至出招打壓,亦毫不令人意外,香港要做好準備。

特朗普現在的焦點,仍然是先和俄羅斯談判,結束烏克蘭戰爭,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策略是先作拖延,讓俄羅斯全面收復被烏軍入侵的庫爾斯克洲領土,消滅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手上的籌碼後,才正式開始和談。而特朗普亦全力配合普京在和談上拉布的行動,所以烏克蘭的談判還會拖一段短時間,但相信今年上半年也可以收尾。當特朗普搞定了烏克蘭戰爭,分割了烏克蘭的利益之後,就會全副精力轉向亞洲,針對中國。

總括而言,香港現在的金融市場是危中有機,一方面在中國創科產業爆發和國家資金大力支持之下,香港的股市重新煥發生機。另一方面,在內外壓力之下,當中也隱伏風險。相信國家和特區政府對這些風險已經有充足的預計,有全盤的應對計劃。不過無論如何,香港在金融市場發展的道路上,仍然充滿挑戰。港股上升過程中,仍然會有風險。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