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學者受三葉草啓迪 研發可形變三維摺紙微流控

社會事

港大學者受三葉草啓迪 研發可形變三維摺紙微流控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學者受三葉草啓迪 研發可形變三維摺紙微流控

2022年06月12日 15:30 最後更新:15:30

香港大學的工程專家從三葉草的傾性運動蒙受啓迪,研發出一種摺紙微流控裝置,可對外界環境變化作出反應,例如溫度、光線的強度和濕度。該研究團隊由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指導,並由博士潘益率領,將刺激響應材料嵌入至薄的彈性體微流控裝置,以實現該裝置對溫度、濕度和光線的反應。透過可折疊式幾何形狀的設計,該裝置會遵循預設的摺紙折疊。該項創新型工程設計已於《科學進展》發表,更被重點推介為封面文章。

港大。資料圖片

港大。資料圖片

研究團隊將此項可變形的微流控裝置命名為 TransfOrigami microfluidics(TOM),來強調它的形狀變化和摺紙結構之間的密切聯繫。這項重大突破對於未來實現微流控裝置可因應環境而作出變化具有深遠意義。微流控學是一門跨學科的新興領域,研究可操縱和處理微量液體的系統。如今其重要性與日俱增,尤其是精準醫療相關領域,皆因微流控裝置從藥物遞輸到組織工程的生物醫學應用層面均潛力無限。多年來微流控裝置的微通道結構只局限於二維平面,此項三維微流控結構TOM開元拓新,可根據環境刺激而如三葉草般折疊,實屬史無前例。

香港大學圖片

香港大學圖片

潘益表示,TOM可用作一種具有環境適應能力的光微反應器。它能感知環境刺激,並通過形態變換,將環境刺激正向回饋予正在經受光合作用的微觀流體中。當外部環境適宜光合作用時,比如在晴朗的日子,該裝置就會展開,促進光合作用。當外部環境不利於光合作用時,如下雨的時候,該裝置就會折疊以減緩光合作用。

箇中原理有望進一步廣泛應用,例如用於動態人工血管網絡和形狀自適應軟性電子設備等。岑浩璋指,活機體通常是動態,且具有一定的移動節律。當開發的器官晶片具備對環境作出反應的功能時,將更接近真實的活機體,或有助促進微流控裝置(器官晶片)模擬器官的功能成效。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動態人工血管網絡預計將成為TOM和器官晶片的潛在結合體,而形狀自適應軟性電子設備則有望成為TOM和軟性電子設備的互融體。在穿戴式軟性電子設備中,設備形狀與人體表面形狀的契合度會影響訊號感應效率,如軟性電子設備遇刺激會變形,或有助設備循著人體表面形狀而靈活形變,從而提升軟性電子設備使用效率。沿用傳統製造材料的合成微流控系統,能夠呈現像植物般因環境而變化的能力屬極其罕見。若微流控系統具有因遇刺激而變形的能力,將為更精密準確、功能靈活、甚至智慧型流控系統鋪平前路。因此,研究團隊將三葉草傾性運動實踐於微流控裝置。

岑浩璋指,植物進化其環境應變能力以求存。這讓其脈管系統,即植物運輸水份和養料的網絡,儘管身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仍能健康運作。這種脈管系統啓迪科學家研發兼具嵌入式流道的人造系統,比如仿生的微流控裝置。他相信這是一個典型而且具啓發性的例子,說明人類可遵循大自然的靈感來推進工業設計。團隊致力於揭曉更多關於軟物質、微流體及其他領域的奧秘。這項研究志於實踐自適應光合作用,為植物啓發式形變摺紙微流控用途開拓先河。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1克就能摧毀地球!日本研究發現史上第二強「天照粒子」

2023年11月29日 12:20 最後更新:15:10

1克就能摧毀地球!日本研究發現史上第二強「天照粒子」,恐源自未知天體。

據大阪公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結果,天文學家探測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宇宙射線」從深空神秘區域射向地球。研究團隊將這種宇宙射線的粒子命名為「天照」(Amaterasu),因為它們帶有巨大的能量,理論上僅1克就足以摧毀整個地球。

宇宙射線是來自太空的微小高能量粒子群,通常與黑洞、太陽耀斑和天體爆炸有關。這些粒子以近光速在太空中移動,當它們降落到地球並與大氣發生碰撞時,會像水花一樣分散到達地表。宇宙射線的能量大約是人造粒子加速器的100萬倍。

為了研究宇宙射線,大阪公立大學的藤井俊博副教授與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8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團隊,在美國猶他州的沙漠中設置了507組望遠鏡偵測器陣列。從2008年開始,他們進行實驗,捕捉這些宇宙射線粒子。這個實驗覆蓋了猶他州約700平方公里的沙漠區域,並定期分析觀測資料,以推定宇宙射線的能量。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據研究報告,2021年5月,研究團隊透過設備捕捉到了「天照粒子」的現象,這是一個能量水準高達244兆(EXA)電子伏特的粒子,僅次於1991年觀測到的史上最大宇宙射線「Oh-My-God particle」的320兆電子伏特。這使得天照成為人類史上第二高能量的宇宙射線。科學家認為,天照只能從最強大的天體事件中產生,其能量遠超過恆星爆炸。

大阪公立大學官網圖片

大阪公立大學官網圖片

由於「天照粒子」具有異常高能量,因此它被認為與其來源方向息息相關。研究團隊發現,天照的來源方向並不存在已知的天體,相反,它指向了銀河系邊緣的空洞區域,稱為「本地空洞」(Local Void)。這意味著天照擁有銀河系外鄰近區域的未知來源,可能是無法通過光線觀測到的「未知天體」,這可能涉及到未知的新物理起源。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