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走勢向來是香港人最關心的事,而本年至今,眾多不利因素從四方而至,有些人更認為樓市已經「危危乎」,但真實的樓市數據,卻顯示這些人的想法往住只是「一廂情願」。

筆者公司集團發布的樓價指數,至今仍然徘徊在接近年初的水平。雖然今年第一季,指數曾經下跌約4%,但在之後一季,幾乎完全收復失地。近月疫情稍為反彈,阻礙樓價回升的勢頭;美國的持續加息,也影響部分買家入市的意欲,但樓價指數仍然居高不下,這多少都反映了發展商對後市的取態,以及二手市場內買賣雙方的拉鋸局面。

至於近年的移民潮,雖有增加的趨勢,但筆者認為,這些移民人數不足以大幅拖低樓價,原因是移民的人未必個個都持有物業,就算是持有物業的人,很多不會將手上的物業放售再遠走的,因為他們都考慮到,需要時間觀察是否適應外國的生活,如果將手上的物業貿然放售,恐怕重蹈對上一次移民潮的覆轍,賣掉物業,結果眼白白地看着樓價飛升。

其實,大家回頭再想想,在過去幾年間,經濟疲弱、疫情肆虐、息口上升,加上政治的影響,但本港樓價仍然屹立不倒,就足以證明上述的幾項因素,在香港地少人多、需求熱切的大環境之下,並不足以逆轉樓價的升勢。

能夠動搖樓價升勢的,筆者相信就只有是供應量的極速增加。但從政府的賣地供應時間表去分析,未來五年會是供應的斷層,而就算按之後的計劃,可以順利增加土地供應,也要排期到2032年,才有機會出現較具規模且持續的遞增;之後還需要等數年,土地才會落成,成為實質的供應。所以,筆者估計,要透過土地供應增加影響樓價,必須等待超過10年的時間。

如此看來,物業不但在未來10年內,都不用擔心價格受嚴峻的考驗。反觀在目前環球高通脹的環境下,「磚頭」更會是最有效抗通脹的資產。各國政府企圖用加息等手段來遏抑通脹,但成效始終有限,而無止境加息更會嚴重損害經濟。當高通脹未能遏抑,買「磚頭」來抗衡通脹就是更為有效的保本增值方法。此外,憧憬中港兩地有機會通關,未來的物業需求量將較現時有驚人的彈升,筆者相信,這種種因素都足以令樓價持續上升。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廖偉強

廖偉強




廖偉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