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醫學院開發納米藥物遞送系統 有助治療肥胖及動脈粥樣硬化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開發納米藥物遞送系統 有助治療肥胖及動脈粥樣硬化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開發納米藥物遞送系統 有助治療肥胖及動脈粥樣硬化

2023年02月16日 12:45 最後更新:12:45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發了包載有甲狀腺素 (Thyroid hormone, TH) 的納米粒,經過脂肪靶向多肽的修飾後,可選擇性將TH輸送到脂肪組織,解決全身遞送TH帶來的嚴重副作用,有望推動肥胖及其併發症的治療發展。研究結果已在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開發納米藥物遞送系統有助治療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張雅茗博士、張麗儀博士、汪琴、汪衛平博士、金雷鋼博士、徐愛民教授及陳康博士。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開發納米藥物遞送系統有助治療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張雅茗博士、張麗儀博士、汪琴、汪衛平博士、金雷鋼博士、徐愛民教授及陳康博士。

背景資料

肥胖可以引起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神經退化等可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TH是一種很古老的激素,可以促進能量消耗,對治療肥胖及其併發症具一定潛力。儘管在過去幾十年,研究人員已付出巨大努力,臨床試驗仍未能證明慢性全身注射TH對肥胖病人有顯著的減重療效。同時,由於TH受體的分布甚廣,全身注射TH通常會導致多種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跳過速、心臟病、肌肉萎縮及骨質疏鬆症。此外,雖然脂肪組織和骨骼肌被認為是TH提高代謝率和促進能量消耗的兩個主要標靶器官,但TH能否只通過脂肪組織就能發揮其減重作用仍有待證明。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團隊研發了包載有TH的納米粒,通過在納米粒上修飾脂肪靶向多肽,可以選擇性地將TH輸送到脂肪組織。與全身遞送TH相比,這種有目標的「脂肪靶向遞送」TH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療肥胖及其併發症,也沒有對非脂肪組織造成副作用。研究更發現在機制上,脂肪靶向遞送TH可將「壞的」白色脂肪轉化為「好的」棕色脂肪,產生熱能,促進代謝,藉此消耗能量。相反,全身遞送TH抑制了交感神經信號的輸入,無法使白色脂肪產生「棕色化」。此外,研究還發現TH的脂肪靶向輸送能夠緩解高膽固醇血症及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冠心病及缺血性中風的風險。

研究意義

港大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徐愛民教授指出:「是項研究首次證明通過納米粒將TH靶向遞送至脂肪組織,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療肥胖及其相關心血管代謝性併發症。這發現還解答了一個存在已久的謎題:為甚麼全身注射TH不能減輕體重。應用脂肪靶向納米藥物遞送策略成功解開了這一難題,為使用TH治療常見慢性疾病重新點燃希望。」

研究團隊

此研究由港大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徐愛民教授,及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汪衛平博士共同領導。港大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康為第一作者。法國蔚藍海岸大學、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與分子及細胞藥理學研究所的Eric Honoré教授,與港大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林小玲教授為共同作者。

鳴謝

此研究得到香港研究資助局(卓越學科領域計劃,No. AoE/M/707-18,優配研究金(No. 17125317),協作研究金(No. C7037-17W),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82070860 和No. 82161138026)和醫療衞生研究基金(No. 08192146)的支持。

「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於5月26日至27日一連兩日在香港舉行,港大副校長(健康)兼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26日應邀出席並主持了「發掘AI在醫療領域的潛能」專題環節,與來自計算機科學、醫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AI)領域的專家,以至政府、醫院管理局和業界代表等,共同探討AI在醫療領域的最新發展、倫理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

劉澤星教授(左一)出席「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並主持「發掘AI在醫療領域的潛能」專題環節。港大醫學院圖片

劉澤星教授(左一)出席「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並主持「發掘AI在醫療領域的潛能」專題環節。港大醫學院圖片

劉澤星表示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投入資源,助力香港成為區域健康創新的領先地位。他強調作為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的營運機構,醫學院將全力推動各類臨床試驗項目,協調跨境試驗及與大灣區機構的對接,致力於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健康和醫療創新中心。

劉澤星提到:「AI正在改變世界,尤其在醫學科研、教學及醫療服務三大領域,推動著顛覆性變革,打破了傳統醫學的界限。從提升診斷準確性到個性化治療方案,再到優化醫療運營效率,大大提升醫療水平,AI的潛力無限。我們正處於一個技術突破的關鍵時刻,AI不僅能幫助醫生更快、更準確地診斷疾病,輔助手術,還能通過分析海量醫學數據,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治療建議,改善治療效果,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從而更有效地分配醫療資源,提升大眾的健康福祉。」

港大副校長(健康)兼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

港大副校長(健康)兼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

劉澤星又指,AI技術結合醫學,如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正在開啟醫學研究、患者護理和醫療管理的新時代。他強調必須在技術創新與倫理考量之間取得平衡,確保AI的應用符合醫療倫理標準,並真正造福患者。這需要政府、學術界和業界的共同努力,建立透明、負責任的AI應用框架。

5月27日(星期二),港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馬桂宜,及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鍾侃言醫生就分別主持以「癌症治療新方向」及「應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孤兒藥與罕見疾病療法」為題的專題環節。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