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接受手術的患者出院時使用鴉片類藥物,可增加術後鴉片類藥物的持續使用、接受醫療服务和死亡的機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藥理及藥劑學系、臨床醫學學院麻醉學系、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及醫衞大數據深析實驗室在香港展開了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探索病人手術後使用鴉片類藥物的情况,包括出院時處方及手術後持續使用鴉片類藥物、與手術後需要醫療服務與及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手術的患者出院時使用鴉片類藥物,可增加術後鴉片類藥物的持續使用、接受醫療服务和死亡的機率。該研究结果现已发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英国麻醉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Anaesthesia))(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FB圖片
目前美國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鴉片類藥物處方臨床實踐指引建議對手術後中度至重度疼痛患者處方鴉片類鎮痛藥物,但使用鴉片類藥物或會增加患者術後急症求診、重複入院、死亡和其他不良反應的風。然而,有關手術後患者出院时使用鴉片類藥物的影響,現實證據仍不足夠。
團隊使用医院管理局提供的全港在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的病人电子健康數據作回顧性隊列研究,當中分析了438128名接受手術的患者。在所有接受手術的患者中,32,932名患者(7.52%)出院時處方了鴉片類藥物,405196名患者(92.48%)出院時未有獲處方鴉片類藥物。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FB圖片
在接受手術的患者中,出院時處方和未處方鴉片類藥物的比较下,分别有9.82%和3.11%的患者手術出院後持續使用鴉片類藥物,12.60%和8.66%的患者術後30天内到急診室求診,17.75%和13%的患者手術後30天内再次入院,以及1.68%和1.07%的患者術後30天內死亡。顯示出院时使用鴉片類藥物的患者,與出院时未使用鴉片類藥物的患者相比,手術後持續使用鴉片類藥物、30天內到急診室求診、再次入院和死亡的機率均顯著增加。
示意圖。設計圖片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外科)梁熊顯教授解釋:「儘管鴉片類藥物有不良影響,鴉片類藥物仍可被考虑為大手術出院患者術後疼痛管理的選擇。此外,患者應與臨床醫生討論鴉片類藥物使用的相關問题,例如鴉片類藥物的使用時間、副作用、選擇使用較低初始劑量、结合多種藥物及療程的多模式鎮痛方案,以探索替代性疼痛管理方法及適當調整術後的後續安排。這些討論有助患者做出明智决定,能夠仔細評估不同治療方案的優缺點。而為了減輕鴉片類藥物依賴或成瘾的風險,患者可以考慮其他疼痛管理策略,例如使用非鴉片類止痛藥、物理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並與醫生討論協同制定一項權衡利弊的方案。」
港⼤醫學院發現患者手術後使用鴉片類藥物,會增加其臨床情況惡化而需要再度求醫的機會。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李蘭蘭、黃競浩博士、劉曉東、梁熊顯教授及張志偉教授。
李嘉誠捐贈3,000萬元予港大醫學院,共同推動AI教育在本港普及化。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以培育未來傑出醫療專業人才為使命,積極推動科技與教學創新相結合,以持續提升教學質素和能力。而運用數碼科技輔助教學培訓,已成為港大醫學院多年來的一貫理念。
遙距醫療使用電訊科技提供醫療服務,如遙距問診和處方藥物,廣泛應用於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的臨床教學。
過去十年來,港大醫學院成立了多媒體製作團隊,開發互動式網上教材,輔助師生教與學。於2022年啟用、位於沙宣道3號學術樓的模擬病房,配備高逼真度模擬病人,除有效提升護理學學士課程培訓,亦推動了本港及其他地區院校的跨專業教育,透過系統式轉型,解決日益複雜的醫療問題並改善治療效果,讓學院榮獲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年度教學策略」獎。港大醫學院亦是亞洲首間大規模引入手提超聲波(POCUS)於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的醫學院之一,為高年級醫科生配備個人便攜式設備,讓他們練習和掌握超聲波檢查技巧,提升臨床評估和治療能力。在解剖學培訓方面,港大醫學院亦引入了尖端的擴增及虛擬實境設施,全天候提供沉浸式人體解剖學培訓。
學生使用學院開發的應用程式及個人手機,練習判讀胸腔X光檢查,識別患者是否患上肺炎,從而加深對數據標記及機器學習的認識。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指出:「要更及時、更有效應對醫學上瞬息萬變的挑戰,除了臨床診斷和治療能力,醫護學生需要對醫學有更全面的理解,實踐「人文醫學」,並認識醫學以外其他範疇,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AI)和資訊學--它們正迅速影響醫療領域的未來發展。」
港大醫學院感謝李嘉誠捐贈港幣3,000萬元,共同推動AI教育在本港普及化,並透過AI在教學上的創新應用,賦予新一代創造自己未來的能力。港大醫學院表示,將投放額外3,000萬元港幣的配對基金,加強在硬件、軟件及人力資源等方面提升數碼學習能力的投資,促進 AI醫學教育發展。港大醫學院亦會設立相關獎助學金,以獎勵表現優異及支援經濟上有需要的學生。
超聲波檢查是內科全科醫學士課程一部分,此課程所有學生均獲配備被喻為「未來聽診器」的手提超聲波(POCUS),以練習和掌握其臨床應用。
港大醫學院教學科技總監劉巨基闡述:「為進一步培育醫護學生的數碼醫療能力,學院將加強課程的有關元素,以2019年推出、涵蓋於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精準醫學單元中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數碼健康」,為創新課程的基礎。此外,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術的引入,我們將能夠模擬更真實的病況,並創造多模式學習體驗以訓練學生採集病史、臨床推理和人際交往技巧。」其他新措施包括利用 AI捕捉和分析教學及評核過程中的互動,並提供即時回應,以加強教學實踐及跨專業教育和協作。AI亦有助教師預測影響學生學習體驗的問題並及早介入,從而改善學生福祉和學習進度。
位於余振強醫學圖書館Techmezz的Anatomage虛擬解剖桌為頂尖的擴增實境(AR)設施,讓學生以創新方式探索和學習人體解剖學。
港大醫學院自2019年內科全科醫學士課程改革以來,一直採用由下而上的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教學及課程發展,以培養學生視教學為專業責任和能力發展的一部分。港大醫學院新成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資源中心,亦延續此師生合作模式,開發有關GenAI的教材、應用指南和一系列為師生提升 GenAl素養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