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王美斯在日本打表演賽,打了33分鐘,觸球45次,3次過人2次成功,生龍活虎。
美斯的表演情節,令人想起周星馳在「喜劇之王」所講的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我們不必深究俄羅斯著名戲劇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如何講述演員的修養,只需要注意有些演員沒有修養就可以了。
周星馳在「喜劇之王」講的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
36歲的美斯參加美職聯邁阿密國際隊,你不要告訴我邁阿密隊的踢球水平等於巴塞隆拿,美斯打美職聯,很明顯是為了退休前找一份高薪厚職,用盡自己的餘輝,到處表演賺錢。不過做演員應該有演員修養,收了戲金來香港表演,結果以健康理由零出場,隔了兩日又在日本生龍活虎踢了33分鐘,只能用「講大話」3個字來總結。
美斯在香港黑面不落場,外界估計可能有3個可能原因。第一,戲金不夠。足球表演賽是一個明買明賣的世界,如果認為主辦方Tatler雜誌叫你來香港的戲金不足,大可以不來,決定來了就應該交差。如果認為戲金不夠多,不想落場踢太久,循例交交功課,上場踢7、8分鐘,總叫做有出過場,觀眾就很難苛責。但是以健康理由零出場,但實際上健康又沒有問題的話,那就有欺騙觀眾的成份,很難簡單用戲金不足來解釋了。
第二,耍臭脾氣。美斯是超級巨星,可能有臭脾氣,不喜歡舟車勞頓、討厭香港、那一刻心情不好,都可以有脾氣。但是問題來了,收了錢耍脾氣固然有違職業道德,香港那場波不單美斯沒有落場,就連蘇亞雷斯都沒有落場,但兩人在日本都生龍活虎,所以較難以美斯個人脾氣來解釋。如果美斯脾氣真的那麼大,邁阿密隊又完全管理不了他的話,他們是否完全沒有衡量過,搞出這些事件,未來可能會遇到中國觀眾杯葛,要付出重大代價呢?
第三,外力干擾。美斯踢的是美國球隊,美國和中國關係有幾好,我想大家都知道。我本來也很不太喜歡用這種陰謀論來解釋,但當遇到很多無可解釋的事情,背後有上帝之手,亦可能是一種解釋。
無論如何,美斯事件已經鬧大,他在中國有重大商業利益,這種吃中國飯砸中國鍋的行為,國人很難容忍。本來今年3月阿根廷隊會到內地有一場表演賽,現在內地很多網民已高呼,阿根廷隊可以來,但美斯就不用來了。
內地有很多廣告商請了美斯代言,例如今年1月他就和中國白酒品牌「赤水河白酒」達成代言協議。這款53度的醬香型白酒,500毫升售價1499元,賣點是有美斯簽名的祝福印在瓶身上,打出「赤水河白酒,與梅西同行」的宣傳口號。
不過在香港行鬥出風波之後,美斯在內地球迷的風評急轉直下,赤水河白酒顯然始料不及,最近兩天酒廠的官方媒體依然在宣傳美斯的新春拜年促銷活動,但下面的評論區已充滿對美斯的冷嘲熱諷。赤水河白酒惟有在評論區回覆,說「作為品牌合作方,我們也很難過,赤水河白酒生在中國,酒也釀在中國」。問題是你找了一個對中國不友善的明星來代言,他收了錢也不太講究演員道德的話,商家就麻煩之極了。
觀眾是來看表演的,一個無修養的演員,自然要付出代價。相信未來美斯在中國的「錢」途,都蒙上大大的陰影了。
盧永雄
一年之前,港股還是相當低迷的時候,有朋友很喪氣地這樣評價,「港股真是令人信心盡失,大陸股票不成,港股也不成,香港真是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了」。他問我,怎樣可以恢復對港股的信心。我說,「只要港股上升,人們就對股市有信心了。」
這個看似「阿媽是女人」的答案,其實是在說一個市場規律。股市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不理基本因素,股票升,就有人信,越升越追。股票跌,就無人信,越跌越沽。無論對一隻股票、一個股市有多大信心,只要股市下跌,就信心盡失。恒指去年4月低位16200點,人們對港股無信心。到現在24770點,升了53%,人們的信心就回來了。
過去5年美股大升,所謂美國「神奇7股」(Magnificent 7),即英偉達、特斯拉、蘋果、微軟、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的母公司Meta和亞馬遜,大升特升,特別是做人工智能芯片的英偉達,由5年前2020年的7美元,升到最近115美元,5年累升1540% ,特別是在2023年美國OpenAI推出ChatGPT人工智能大模型後,令人工智能概念大爆發後,英偉達更升幅驚人。
直到最近下跌之前,無論是股神或者是老散,在去年12月前,只要一見英偉達下跌就入場猛買,最後都能賺到盤滿缽滿,你自然會覺得美股得、港股唔得。
而美股得的除了是人工智能浪潮之外,也疊加了美國之前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疫情之後極度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水浸眼眉,股票自然水漲船高,高到一個地步,是完全不講道理的。例如以最近的市值計,美國的特斯拉即使最近急跌後,市值仍是比亞迪的4.4倍,但是比亞迪早已在中國市場全面擊敗特斯拉,現在連新貴小米的汽車,都打贏特斯拉的車款,如果說基本因素,特斯拉市值憑甚麼是比亞迪的4.4倍呢?這背後其實只是一個資金遊戲,但表現出來的就變成所謂「信心」。
不過,最近這個情況逆轉了,外資開始發現美股失速,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科技股巨頭湧了上來,法國興業銀行上月底將7隻股票稱為中國的「7巨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小米、中芯國際、比亞迪、京東和網易。外媒統計,截止3月14日,中國的7巨頭市值比2024年底增長了25% ,而美股就由於中國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推出帶來的衝擊,以及對美國經濟的擔憂,英偉達等神奇7股,同期市值下降了19%,一升一降,形成很強烈的對比。
過去一直唱衰中國股市的外資,如今大面積轉軚,開始唱好中國股票。中國的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推出,的確打破了美國壟斷人工智能發展的神話,但這只是在港上市中國創科股票上升的部份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中國支持經濟和股市的政策推動。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開會後推出一籃子增量撐經濟的政策,當中包括用各種方法驅動資金支持股市,初時市場反應比較冷淡,港股一度上衝之後便快速回落,市場仍然不相信這些政策可以支撐股市。
其實政策背後就是資金,資金到來,股市上升,灌水浮球。由於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創科股票估值遠低於美國,即使上升了一倍,但是仍然是較美股低很多,用我所說的「股市升就有人相信」的邏輯,港股升到一個地步,外資開始覺得「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所以投行就紛紛出報告唱好中國的股市。而深度求索的出現,正是股市上升的很好解釋。
我覺得香港資本市場發展,如今只是起步,香港經濟要轉型,有三大產業值得期待,第一是金融,第二是創科,第三是工業服務業。創科需要時間,工業服務業規模有限,最快見效,亦有最大長遠收益的,仍然是股市。中美越行越遠,國家更加需要有一個紐約和倫敦之外的國際金融中心,做大做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不單是有助香港振興經濟,也和國家發展策略相輔相成。看看最近比阿迪閃電批股,快速集資434億港元,買股的主要是包括中東資金的外資,就知道港股壯旺,對國家發展的貢獻。
過去,港股經常只有幾百億元成交,是一個半拍蒼蠅的狀態,近月都已經升上每日成交2000、3000億的水平,期望10年內,港股是不是可以做到每日5000億成交,甚至過1萬億的成交呢?香港的金融發展值得期待,但股市不會直向上,有升有跌,入市投資就要量力而為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