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息高香港有運行

博客文章

美息高香港有運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息高香港有運行

2024年05月13日 20:19 最後更新:20:37

香港過去一年多經濟比較低迷,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利息高企。

港元和美元有聯繫匯率,本地並無自主的利息政策,港息跟著美息向上,資金成本高漲。再加上美元匯價升,港元跟住升,從外國遊客來看 香港物價很貴,從香港人外遊的角度,外地物價很便宜,旅遊業難搞,消費會外流,香港深受美息高企之苦,但最近終於嚐到一點甜頭了。

自4月19日開始,香港股市快速上升,由低位的16100 點 大升至19100點,而且一開始升就升勢凌厲,初段連升10日。一個月多一點港股就升了3000點,升幅有19%。一般分析會將這波上升,歸根於阿爺支持香港的政策。的而且確,阿爺有很多政策支持香港,但那些政策是陸續推出,逐步升溫,而不是突然而來,但股市就突然而升,和阿爺的惠港政策的相關性不太明顯。

港股變得吸引,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變成資金避風港。4月10日,美國公佈3月的通脹數字,剔除食品和能源的3月核心通脹率,同去年相比上漲3.8%,比巿場預期的3.7%為高,同上月相比的環比上漲0.4%,亦都高於巿場預期的0.3%。消息一出,市場預期聯儲局今年減息機會進一步下降,美國債息大幅向上,美元跟著飆升。

美國利息高企,亞洲國家本來已經難捱,再加上現在利息前景是「更高更長」(Higher for longer),美元向上,亞洲貨幣就深受其苦。除了人民幣和港元之外,近日亞洲貨幣全線大幅向下,當中由於日本是僅次中國的亞洲第二大經濟體,日圓走勢更受注目。日圓從去年年底見1美元兌141日圓的半年高位後,今年年頭本來已經是開始腳軟下跌,4月10日之後跌幅加快,由當日的1美元兌152.95,到4月29日直跌到穿160日圓,創下近34年的低位。日圓1個月跌近5%,由年頭計更跌多過10%。日本政府消息人士承認,日本央行曾分別在4月29日及5月2日入市干預,支持日圓匯價,規模達8萬億日圓(約516億美元)。日本央行撐匯價令日圓暫時止跌回穩,市場對圓匯的信心未恢復,走資情況未能止血,因為持有日元資產,即使資產價格不變,只要匯價下跌,亦會蒙受匯兌損失。

相對而言,在這一個月美元上升浪潮當中,人民幣表現穩定,從4月10日美國公布通脹消息至今匯價無變。港元更是表演強橫,4月10日後,港元還是企穩在7.84的位置,在亞洲貨幣大跌的浪潮中並無大跌,並無跌到7.85的金管局入市干預位。近期還快速回升,回年初的7.81港元的高位,成為亞洲少有面對美國高息比預期更長、還可以逆市上升的貨幣。

港元匯價堅挺,即顯示有資金流入,沽美元買港元。港元似乎成為資金避風港,因為港元和美元聯繫,兌美元匯價只會窄幅波動,亞洲多國貨幣下跌顯示有資金流走,這些資金要麼流向美元資產市場,但另一個選擇就是流入香港避一避風頭。

外資流港可以短期泊入港元存款,也可以進入投資市場。過去一兩年港股深受地緣政治風波的影響,股票早已被沽下來,長期在低位徘徊,即使今天19000點,相對於過去長期恒指在大約25000點水平上下走動,現今港股仍然便宜。所以外資資金泊入香港,亦不一定要做定期存款,而是可以買入股票。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就變成一種相反理論。美息維持高企令香港利息成本高踞不下,本來對香港經濟基本因素有負面影響,這方面的影響仍然存在。但是港元如果起到資金避風港的角色,外資繼續流入,港股就會繼續有表現,出現「感覺良好因素」(Feel-good factor)。由於不少市民會直接買股票,加上強積金多少都有作股市投資,股市向好,香港人也會開心一些。

美國快將公布4月的通脹數字,如果通脹從高位回落的話,要小心這種利好的因素就會減退。反之通脹續高,就繼續跳舞吧。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移民外國做遞菜斟茶

2024年07月26日 18:10 最後更新:19:28

過去幾年香港有很多人移民。一般移民朋友,如果要在當地找工作,十個有九都不能做回原來的工種,過程有些淒苦。最近看到一個研究,收集了客觀數據,證實了這個感覺。

中大亞太研究所研究員潘樂輝及中大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助理所長潘學智指導學生,做了一個移英港人的研究,他們在《明報》撰文,講述研究結果。研究在去年7月至12月進行,以網上問卷加當地實體推廣方式形式進行,得到1237名移英港人回應,主要有幾方面的結果。

第一,收入下降。這些移英港人離港前的家庭每月平均收入達到4.65萬港元,較香港收入中位數3萬港元高出不少,但移英之後每月平均收入下跌至3.3萬港元,驟跌29%,英國全國月入中位數約為2.67萬港元,雖然他們的平均仍較英國人平均收入為高,但仍然是由高收入類別,跌至中等收入水平。

研究指收入劇減有各種原因,例如在當地不能聘請外傭,夫婦其中一人要放棄工作,留守家中,或者只是做一些兼職工作,工作種類和行業劇變。考慮到英國的高稅收和外出消費物價亦高的情況,移英港人生活變得刻苦。

第二,職業錯配,白領變藍領。長年研究社會流動的Harry Ganzeboom等學者,建立了「國際職業社會經濟指數」(ISEI),量化評估各個工種的專業性以作比較,將不同行業變成0至100的指數分析,例如專業性較高的經理為65分,專業性較低的勞動工人為24分。根據上述問卷數據,移英港人由原來在港時的「國際職業社會經濟指數」得分41.2,赴英之後下跌至24.2。

這種由高轉低代表多重意義,首先,移英港人由過去主要從事文職或專業工作,變成勞動工人,反映職業錯配問題,其專業技能在英國無法覓得相關工作。其次,每個工種有其社會身份和價值觀,由專業工作轉做勞動工人,轉職者要接受自己「半途出家」的感覺,家人亦要調整收入和生活開支的變化,個人難以適應,嚴重者可能會產生抑鬱情緒。

這個職業降級的情況,我直接或間接都有接觸到很多例子。其中一個朋友在香港是一間中型廣告公司的負責人,移居外地之後「馬死落地行」,要去傳媒的廣告部做最低級的送稿員。亦都有朋友的朋友,本來兩夫婦在香港是中產,移英之後一個變成倉務員,要早上四點上班,因為這些「豬頭骨」的上班時間,當地人不願做,他才能找到這工作,而伴侶就揸Uber,這亦是在英國最容易找到的其中一種工作,但收入當然不很理想。

文章作者潘樂輝亦提到一位與他一同攻讀博士的學友,移英之後放棄講師的工作,在當地超市擔任倉務員。這其實和上世紀70年代大量大陸新移民湧到香港的情況相類似,他們在內地可能是大學教授、醫生、工程師,但到香港後學歷不被承認,只能做看更或地盤工人。我都認識過一些內地朋友,初來港時感覺良好,因為香港物質條件豐富,但之後就為柴米油鹽奔波,嗟嘆生活艱難。

第三,移英的原因。中大的學者未有提到受訪者移居的原因。就經驗所得,移英者主要分成兩大類。第一,比較多的是政治原因而移居;第二是因為英國有「5+1」的居英權移居計劃,移民變得很容易,少部分人是抱著「唔好執輸」的心態,亦都覺得子女可以在當地受更好的教育,過去送子女赴英讀書,一年都要花50萬元,如今移居當地,子女在英國讀書交本地學費好著數。

政治原因各個人感受不同,但如果只為子女教育,移英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看看今年DSE中學文憑試放榜,符合大學入學最低要求的學生有1.7萬人,聯招學額有1.3萬個,平均1.4人爭一個學位,入大學比率極高,而符合入大學基本要求亦不困難,即使個別因為中文科不合格,但如果其他成績標青,大學都會破格收錄。所以除非你是到英國可以讀到牛津、劍橋等名牌大學,否則只在普通大學讀一個普通學系,留在香港升學,其實機會挺多。

中大學者的調查亦顯示,移居者留英的意向。在調查中,有53%的受訪者堅持認為不會回港,24.9%不確定回不回港,21.1%打算回港。這亦顯示有相當數量的移英港人有回流的打算。

移民是個人選擇,但是移居外地就要準備身份降級,由白領變藍領。記得許冠傑有一首歌《同舟共濟》其中一句歌詞相當深入民心:「移民外國做遞菜斟茶」,由此可見移居外地,的確不容易。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