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體流傳多張照片以及一篇名為《基於譜系分析的水面艦船外觀構型設計演化研究》的論文,提出了一種滿載排水量達2萬噸的多功能驅逐艦的設計方案,且將應用年限瞄准到2035年。
據內地軍事博主「科大烽火」,該艦最顯著的特徵是配置有144個垂發單元,且都採用一坑四彈技術。另外該艦推進系統還將以吊艙式推進器為主,儼然有別於目前的傳統軸裝置,所以這就是中國的下一代驅逐艦嗎?
作者在論文中將艦命名為「面向2035年的中國萬噸級多功能驅逐艦」,艦長200米、型寬25米、滿載排水量達2萬噸,體量要比055萬噸大驅有所增加(艦長180米、型寬20米,滿載排水量1.1萬噸)。緊接著作者指出,該艦將採用綜合全電動力推進系統、系以一坑四彈模式為主的通用垂發系統。
以電磁軌道炮,高能激光炮,微波武器組成的新概念武器、以無人機、無人水下潛航器組成的無人機裝備、綜合射頻技術集成桅桿、集成一體化上層建築、可遂行防空反導、反潛反艦、對陸打擊等任務,具備大型化、通用化、標準化、多功能化、集成化及隱身化等特點,不論是看起來還是聽起來,給人感覺還蠻不錯。
該艦整體外形極其注重隱身,不僅沿用了055萬噸大驅突出的獨特折角線構型和艏部構型,且將折角線以上部分整體與上層建築承接起來,同時加大內傾面積,從而提高了該艦的雷達波隱身性能。至於該艦上層建築,則放棄以往的分段式結構設計。
轉而採用一體化構型,直接從艦橋延伸到尾部機庫處。此外,該艦桅桿採用高度一體化綜合射頻桅桿,並將艦橋與桅桿進行一體化共形設計,艦舯部煙囪則內置於上層建築中央,避免因單獨設置煙囪建築產生甲板獨立突出構型,從而進一步提高了上層建築的隱身性能。
艦載武器方面,該艦將倚重電磁軌道炮與定向能武器,特別是定向能武器,高能激光炮將承擔起近程防禦與反艦的重任,微波武器則主要應對大行其道的無人機蜂群。另外,該艦還於尾部機庫上方設置有一座彈炮一體近防武器,技術思路與俄海軍「鎧甲-M」彈炮合一近防系統頗為相似。
但是否解決相關技術難點仍然值得關注,如高能激光器在交戰過程中會受到雨水、沙子、灰塵、煙霧、水蒸氣的影響,另外也會因「熱暈現象」導致光束散焦,從而降低其作戰效能。微波武器則因光束比激光更為分散,使得其單位面積能量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顯著增加,讓其在射程方面存在著限制問題。
作者在文章中強調稱,該艦配備有144單元多用途通用垂發系統,其中主炮後方甲板處佈置有80單元,艦體舯部安裝有64單元,垂發系統總數比055萬噸大驅多了整整32單元(055萬噸大驅配備有112單元通用垂發系統,其中主炮後方安裝有64單元,艦體舯部則佈置有48單元)。
還將採用一坑四彈技術,能夠搭載更多的中程/遠程防空導彈、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反艦導彈和艦射高超聲速武器等,遠勝目前的055萬噸大驅。當然,隨著一坑四彈技術的鋪開運用,使得該艦的中程防空攔截能力也將得到大幅度加強。由此可見,該艦不僅是一個多面手,更是有些武庫艦的風格。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該艦推進裝置將以吊艙式推進器為主,所謂吊艙式推進器,即指將推進電機和推進螺旋槳綜合安裝在一個殼體內部,形成一個獨立的推進模塊,然後再懸掛在船體底部。儘管吊艙式推進器起步較晚,但同傳統軸裝置相比,具有以下多項優點。
一是機動性好,因其能在360°範圍內任意旋轉,可產生任意方向的推力,且具備極佳的操縱性能。
二是運行可靠,整個推進裝置的機械零部件縮減到最低程度,電動機安裝在一個附裝在船體上的水動力優化的殼體內,使得推進裝置的效率提高約15%。
三是免去了舵系、軸系、軸支架,減少了先用船舶的容積。四是採用模塊化設計,使艦船在水中也能進行安裝拆卸,從而縮短了艦船的建造週期。五是與常規舵槳相比可以得到更為均勻的進流,從而降低了噪聲與振動,提高了舒適性,六是提高了艦船的安全性、且維修較為簡便。
在吊艙式推進器這一點上,儘管中國入場雖晚,但通過多年追趕,已經在逐漸縮小同西方多國之間的差距。況且就在7月中旬,由中船旗下704研究所自主研發設計製造的首套國產10兆瓦T型吊艙式推進器,已經在上海成功進行了全負荷動態試驗。需要指出的是,這套10兆瓦T型吊艙式推進器還實現了100%國產化,因此不會出現被國外「掐脖子」的情況。
那麼該艦真的是中國海軍下一代驅逐艦嗎?
「科大烽火」認為非也。從艦艇總體構型、各子系統佈局來看,該艦仍然沒有跳出055萬噸大驅的窠臼,作者更是在文章中多次明確了這一點,再者是有多項先進技術運用其中,也依舊很難改變。
因此與其將該艦說成是中國海軍的下一代驅逐艦,倒不如說是針對055萬噸大驅的後續批次改進型號。另外需要指出的是,055萬噸大驅後續生產批次,也不一定會照單全收出現在該艦上的各項先進技術,畢竟還要考慮技術風險與費效比。
當然也不用灰心,因為中國海軍的下一代驅逐艦,勢必要比該艦更為先進,更為驚艷。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