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世界名畫」場景重現 惟中國海軍角色轉換了

博客文章

「世界名畫」場景重現 惟中國海軍角色轉換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世界名畫」場景重現 惟中國海軍角色轉換了

2024年08月19日 12:37 最後更新:12:51

熟悉中國海軍發展史的,都可能對這張1985年冷戰時期的經典照片並不陌生,排水量僅3500噸的中國海軍051型驅逐艦重慶艦,在東海攔截排水量超過2萬噸的蘇聯「基洛夫」級巡洋艦「伏龍芝」號。

當時蘇聯海軍編隊在北上海參崴軍港途中,一路故意闖入中國領海,負責沿途監視的重慶艦不顧雙方噸位的巨大差異,全速逼近蘇聯艦隊,逼迫「伏龍芝」號改變航線,離開中國領海,這一幕正好被日本記者柴田三雄從天空中捕捉下來,才有了後來流傳甚廣的「重慶艦沖擊蘇聯巡洋艦」的「世界名畫」,展現了中國海軍面對超級海上強國的英勇無畏。

冷戰時期「經典名畫」

冷戰時期「經典名畫」

40年過去,這個場景似乎重現,只是地點轉換到了英倫海峽,而參與攔截的角色也轉變了,4000噸的英國23型護衛艦「里士滿」號對上中國海軍052D型驅逐艦焦作艦。

英國護衞艦「里士滿」號沿途監察中國海軍驅逐艦焦作艦。

英國護衞艦「里士滿」號沿途監察中國海軍驅逐艦焦作艦。

英國「天空新聞」網站近日稱,當中國海軍驅逐艦焦作艦(7500噸)和補給艦洪湖艦(23400噸)在3周內2次經過英倫海峽時,英國海軍派出艦艇進行沿途跟蹤監視,執行該任務的是英國海軍23型護衛艦「里士滿」號 (HMS Richmond)。

報道承認,監視外國軍艦是英國海軍的一項常規行動,但對英國國防部來說,更常見的是跟蹤過往的俄羅斯艦艇,而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船隻。英國國防部官員盧克·波拉德表示,這些護航行動清楚地表明,皇家海軍將繼續保護英國水域的主權。

天空新聞報道

天空新聞報道

英國媒體對此大肆炒作,宣稱「這是1840年以來從未經歷的新事件」,當然事實非如此。根據報道,這兩艘中國軍艦是前往聖彼得堡參加一年一度的「俄羅斯海軍日」活動時經過英國水域。類似情況在2019年也曾發生過,當時中國海軍編隊同樣進行了類似的航行,也是參加「俄羅斯海軍日」活動。

英國方面如此緊張,很大程度是照片上的兩國艦艇對比差異太大了——052D型驅逐艦焦作艦是2022年才服役的新艦,排水量達7500噸,配備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和64單元垂發系統;而英國的「里士滿」號護衞艦則是服役近30年的老艦,性能早已過時,如今等著退役了。

為何堂堂英國皇家海軍淪落到如此慘況,而讓英國人更意難平的是在幾年前,「里士滿」號曾故意在台灣海峽搞所謂的「航行自由」。2021年,該艦官方推特帳號宣稱「在與東海的合作夥伴和盟友一起工作,忙碌了一段時間後,我們現在正在通過台灣海峽對越南和越南人民海軍進行訪問的途中。」外界都非常清楚,當時這艘英國護衛艦千里迢迢跑到台灣海峽,就是要向中國「示威」。

里士滿號2021年官方推特帳號

里士滿號2021年官方推特帳號

只是英國人沒想到,轉眼間來到2024年,輪到中國海軍艦艇經過英國家門口了。印度《歐亞時報》尖銳地點出了英國人心中感受——中國海軍在英倫海峽「展示肌肉」,而英國海軍能拿得出手的,只是行將退役的老艦。

印度《歐亞時報》報道中國海軍在英倫海峽「展示肌肉」。

印度《歐亞時報》報道中國海軍在英倫海峽「展示肌肉」。

當然,英倫海峽是寬闊的國際航道,而非英國領海,中國海軍艦艇也是沿著公海穿越英倫海峽,完全符合國際法,故今次英國媒體炒作「中國艦艇進入英國水域」,根本就是在混淆概念。

相較1985年重慶艦攔截「伏龍芝」號巡洋艦,今次情況大不同。這次英國直升機拍攝的「里士滿」號跟蹤中國驅逐艦,雖然角度頗類似,但中國海軍艦艇是公海海域的正常航行,並沒進入英國領海,英國護衛艦也只是隔得很遠的監視,早已沒百年前英國海軍的主動精神。

只是短短40年間,中國海軍在這兩幅「世界名畫」中的角色轉換了,從當年的「攔截者」變成了現在的「被攔截者」,從當年的以弱擊強,變成了如今西方口中的「倚強淩弱」,足證人民海軍的重大進步。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台灣

往下看更多文章

裝備發霉、彈藥過期 島內網民評美國「軍援」:垃圾

2024年09月15日 11:14 最後更新:11:23

美國把台灣當成「過時裝備處理場」,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美國最近向台灣提供的「軍援」中充斥著各種變質發霉裝備和過期彈藥,令島內網民直言「這就是垃圾!」。

中時新聞網報道截圖

中時新聞網報道截圖

美國防部監察長辦公室12日宣佈,通過對美國「總統提取權」交付台灣的軍備進行評估後發現,美國防部運交的這些裝備中包括大批潮濕發霉的防彈衣、過期的彈藥,就連美軍自己都建議「不要使用」。美方報告批評稱,「這種情況可能會削弱台灣對美國作為可靠援助來源的信心。」

所謂「總統提取權」是一種快速軍援授權,美方可以由此快速從美軍現有庫存調撥武器或輔助裝備運往台灣。報道稱,2023年7月,白宮首度宣佈動用「總統提取權」,提供台灣價值3.45億美元(約新台幣111億元)軍援。

但美國防部監察長辦公室的報告顯示,美國防部依據「總統提取權」自2023年11月至2024年3月交付台灣的項目,未有效地實施問責制和質量管控。其中超過340個貨運托盤的軍事物資在隸屬美國空軍空中機動司令部的特拉維斯空軍基地滯留了3個月,在等待向台灣運輸期間經歷了日曬雨淋還泡了水。

2023年12月,台灣收到的120個美國軍援貨運托盤中,含有3000組受潮且發霉的防彈裝甲板和500件潮濕發霉的戰術背心。台灣當局花數周時間,才將潮濕發霉的裝備拆裝、風乾和盤點。但美國陸軍坦克車輛和武器部門官員直言「不要穿戴這些裝備」。

此外,台「國防部」還致信「美國在台協會」,抱怨收到大量過期彈藥且包裝混亂——其中包括1983年生產的270萬發子彈,早已經過期。

美國防部監察長的報告警告稱:「運送無法執行任務的物品會削弱美國達成安全合作目標的能力,並可能導致夥伴對美國的信任下降。」對於這樣的大實話,「美國在台協會」官員也承認,這確實讓台灣方面感到美軍像是在「清理不需要的庫存」。

其實美軍此舉不是「像是在清理不需要的庫存」,而根本就是在「清理不需要的庫存」。例如台軍擁有完整的子彈生產能力,並不需要從美國進口子彈——相反的是,21世紀初,美國還在大規模從台灣進口5.56、7.62和12.7毫米等三種口徑的子彈。因此美軍如今反過來向台灣提供1983年生產的過期子彈,這難道不就是在清理不要的庫存嗎?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表示,美方援助的個人裝備,台軍方也認為「有些狀況」,因此通常都是先存在庫房,列為動員裝備,沒有發給野戰部隊。「如今美國援助的裝備變成換個地方繼續囤,坦白講也沒有太大意義。」

諷刺的是,從民進黨當局再到綠營專家和媒體,之前對美方通過「總統提取權」援助台灣的這些物資表示「歡迎」和「感謝」,高調宣稱這是「重大突破」,甚至誇大解讀以「現有庫存提取」方式對台提供軍援的所謂「政治意義」。但真相卻是,拜登政府同意使用「總統提用權」向處於非緊急狀態的台灣提供軍援,是為了緩解國會議員對美國收了錢卻遲遲未按時向台交付高達190億美元軍火的責難。

例如原先美國為台灣全新生產的首架F-16V擬於本月底抵台,但台空軍司令部13日承認,「因國際局勢劇烈變動,造成部分供貨商交貨延遲、美方組裝進度調整等復合影響」,推遲到今年第四季度才能交付。

有島內網民嘲諷稱,「台灣原先被迫接收滯銷品,如今連垃圾都來了。」 「身處戰亂中、全球到處請求援助的烏克蘭,在收到不合用的軍援時都會在國際上公開抱怨,而台灣當局接收美國垃圾後,連說的勇氣都沒有」。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