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不要賭「香港玩完」

博客文章

不要賭「香港玩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不要賭「香港玩完」

2024年08月19日 18:40 最後更新:08月21日 09:16

西方社會早已不知有多少次斷言「香港已死」,或許這個論調,和「中國崩潰論」一樣。香港未死,評價香港已死的人已死了;中國未崩,希望中國崩潰的外國政府更快崩潰。

1995年6月26日,在香港回歸前兩年,美國《財富》雜誌發表該刊亞洲區記者路易斯·克拉爾的文章,斷言香港九七回經歸之後,「前途黯淡,北京會香港控制香港政府各個部門,英語會被普通話所代替,滿街是與黑社會勾結的解放軍,外商會因不公平待遇而紛紛撤走,人民幣將會取代美元與港元掛鉤。」該期雜誌封面上寫著4個大字「香港已死」。報道一出,轟動世界。

12年之後,即是2007年,《財富》雜誌同行美國《時代》雜誌都發文,否定「香港已死」的論斷。那期《時代》雜誌有一個25頁篇幅的專題報道香港回歸10年,標題是「晴天,有雲——香港的未來」。文章提到《財富》雜誌的評論,「本刊的姊妹雜誌《財富》曾糟糕而錯誤地預測,香港回歸中國會導致其毀滅,但現在的香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具活力」。

可惜的是,《財富》雜誌文章的作者克拉爾2006年因心臟病發在紐約家中去世,終年71歲。如果他還活著,就可以見證香港走過一個又一個的低谷,一次又一次地浴火重生。

最近香港好事連連,在奧運會奪得歷史性的兩金,19歲的大熊貓盈盈高齡產子,在等於人類57歲的年紀誕下龍鳳胎。有人說香港有運,總能否極泰來。但運程有高低起伏,不能解釋一切,而是香港有特殊的成功因素。

一,獨特的地理位置。香港處於南中國珠江口的邊緣,是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這個位置亦造就香港成為航空樞紐,是中國和西方交匯的焦點。

環顧世界,成功的大城市莫不處於重要的海岸邊,背靠國家面向世界,成為對外聯通的樞紐。香港就憑藉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風水寶地。

二,良好的制度。一國兩制是香港未來能夠長保成功的鎖鑰。香港既有兩制之便,和內地的制度不同。中國過去40年經濟崛起,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急速冒起,這4大城市人口上早已超越香港,經濟規模亦逐步爬頭。香港的制度如果和內地一樣,香港相對於這些內地大城市就毫無優勢,香港維持兩制的獨特性,恰好是國家對外接軌的不二之選。

不過,我們亦不能單看兩制,而不看一國。一國是香港平安的堅強後盾,泰國首富曾經和我講,在上世紀50年代他還是年輕時已來到香港,當時覺得香港遠較曼谷落後。但是回歸之後20年重臨,香港已經遠超曼谷。他慨嘆曼谷照抄西方的民主制度,政治動盪,是發展不起來的關鍵原因。

香港過去都有政治動盪,但有國家作定海神針,在最關鍵的時候,幫香港撥亂反正,這個就是其他國家無法做到的事情。政治不穩,什麼也免談了。

三,香港人的拼搏精神。無論地理位置多獨特,體制怎樣有優勢,最後都要靠人民的努力。香港就是一個這麼小的地方,各種資源,極其匱乏,有的只是人,是努力拼搏的人、打不死的人,他們都相信,香港這麼小的地方,亦能有超凡成就。相信捱過逆境,就能到好運降臨。

特首李家超周日在大埔出席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時提到,很有投資遠見的人都說,誰賭香港長期輸的人,他都會先輸。

看好香港長遠前景,並不代表香港目前並無困難。美國暴力加息,利息高企,企業借貸難,投資氣氛淡,就是香港目前面對的最大困難。

過去的歷史證明,無論是1984年的前途談判、1989年的六四、1997年的回歸,到2019年的連番暴動,都觸發大量港人移居海外。但歷史不斷證明,香港人每一次都有辦法克服困難,所以不要賭香港玩完。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床位寓所條例》的失敗經驗

2024年10月15日 18:30 最後更新:18:46

香港現在有近11萬間劏房,居住了約24萬居民,如何改善劏房問題惹起關注。

去年10月,特首李家超表示,要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工作組的目標包括為劏房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例如樓宇安全、消防及衞生要求、居住面積等,並針對不合最低標準的「劏房」提出取締方法。估計特首明天公布的施政報告,將會交代解決劏房問題的進一步發展。

雖然大家都關心劏房居民生活環境惡劣,估計可能有3.6萬15歲以下青少年兒童住在劏房,希望可以盡快改善劏房居民的生活。但解決劏房問題不能一刀切,否則會適得其反。回歸前政府制定《床位寓所條例》想解決籠屋問題的失敗經驗,值得借鏡。

上世紀90年代,經濟急速發展,租金飛升,政府供應公共房屋供不應求,結果就在市區旺區的舊樓,出現了大量的籠屋。

籠屋很多都是兩格碌架床,每個床位用鐵籠圍封,讓租床位的居民鎖住私人物件,但是一個人只是生活在6呎乘3呎的空間之內,不但極其狹窄,而且籠屋的防火、衛生條件都極其惡劣。當時包括社協在內的多個團體關注籠屋問題,開始向國際層面,甚至向聯合國反映,敦促政府全面取締籠屋。結果政府在1994年制定《床位寓所條例》,要求籠屋經營者申請牌照,大量取締條件差的籠屋。

90年代全盛時期,估計香港有超過150間籠屋,住了超過5000名居民。新條例接近一刀切,大量淘汰籠屋,但政府同時只是提供了幾百個單身人士單位或是宿位,以安置受影響籠屋居民,而且這些安置宿位大部分並不在籠屋密集的市中心地區,籠屋居民亦不願意搬往入住,怕影響他們的工作。

結果政府好心做壞事,令大量居民住入非法籠屋,居住環境不單沒有改善,由於籠屋業主要逃避政府管制,租金還一直上升。

《床位寓所條例》的失敗經驗說明,解決房屋這些長遠問題,一是不能一刀切,二是不能操之過急想短時間內解決,三是要有比較完善的配套,才可以逐步動手。

未來公共房屋的供應量將會逐步增加,政府有條件解決劏房問題,但是如果一下子向大部分劏房開刀,而政府提供的單位又只能夠安置小部分居民的話,就等於將餘下的8、9萬戶劏房戶趕入私樓市場,勢必令私樓租金暴升,不單影響了劏房居民,連其他租住私樓的居民都會受害。

所以政府適宜首先劃定劣質劏房的標準,例如劏房的面積要有7平方米,並且有安全、消防等一系列要求,對於不符合要求的劣質劏房,亦都只能夠定出過渡期逐步取締,不能一下子馬上取締。

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不適宜一刀切,否則衍生的問題,會多過解決的問題。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