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城市創科大挑戰》總決賽日前舉行,兩個支援照顧者的方案在「幫人有計」議題中奪冠,分別是公開組的「智能防感染流動乾廁」及大學/ 大專院校組「針對長者特殊飲食需求的AI智能食品打印平台」;而「山人有計」議題,則由「A-IoT 太陽能智慧營地管理系統」及「樹苗培育監察系統」分別奪得公開組及大學/大專院校組冠軍。
《城市創科大挑戰》由創新科技署主辦、香港科技園公司為合辦夥伴,今屆以「香港有計」為主題,鼓勵參賽者就「山人有計」(山系)和「幫人有計」(社區關愛)兩個議題提交創科方案。比賽分為公開組、大學/大專院校組、中學組和小學組4個組別,共收到1,172項參賽方案。入圍準決賽的 220 項參賽方案中,共有27項方案脫穎而出。
點擊看圖輯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人才是發展創科的關鍵,因為「有人就有計」。
公開組「幫人有計」冠軍方案「allcareAI智能防感染流動乾廁」隊。
「AI智能食品打印平台 」奪得大學/大專院校組「幫人有計」冠軍。
公開組「山人有計」冠軍方案「A-IoT 太陽能智慧營地管理系統團隊。
大學/大專院校組「山人有計」冠軍由「AIoT樹苗培育監測系統 」方案獲得。
公開組及大學/大專院校組的優勝方案,將有機會獲得高達100萬港元的研發資源和培訓,用作優化其創科方案,並在漁農自然護理署和社會福利署的協助下,在特定試點,包括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試用。
孫東 : 希望參賽者繼續「滿腦計仔」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致辭表示,在台上競逐獎項的方案,不僅夠創新,而且都具可行性。《城市創科大挑戰》不只是一場比賽,更是推廣全民科普的好機會。他希望參賽者們能夠繼續保持「滿腦計仔」,積極為香港的創科發展「諗計、度計」。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人才是發展創科的關鍵,因為「有人就有計」。
自動包裹乾廁便利長者 降接觸感染風險
公開組「幫人有計」由「allcareAI智能防感染流動乾廁」奪得冠軍。透過一體式廁板和便盤自動包裹系統,供行動不便或帶有傳染病需要隔離的長者和病人自主使用,同時能直接減省如廁前後重複消毒和接觸排泄物的工序,有效節省護理員清潔便廁椅的時間,並降低人手接觸導致感染細菌的風險。團隊表示,比賽為公司提供了優化產品的機會和資源,今次以第七代產品參賽,希望通過持續改進,未來令更多機構及使用者受惠。
公開組「幫人有計」冠軍方案「allcareAI智能防感染流動乾廁」隊。
科大奪冠團隊產品已跟醫院展開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AI智能食品打印平台 」獲得大學/大專院校組「幫人有計」的冠軍。透過3D打印技術與納米加熱技術結合,將烹調過程自動化,製作出不同種類及營養的即食食品,令有特殊飲食需求長者重拾起吃東西的樂趣。
「AI智能食品打印平台 」奪得大學/大專院校組「幫人有計」冠軍。
冠軍團隊表示,透過賽前工作坊,得以針對性地進行標誌化處理,進而令用戶真正享受產品。目前,團隊已展開與部分醫院的合作,期望未來能進一步優化產品,擴展至更大型的醫院和長者中心使用。
AI助營地管理 防止濫用
公開組「山人有計」冠軍方案研發「A-IoT 太陽能智慧營地管理系統」,旨在幫助政府部門提升市民的郊遊體驗。AI 可根據視像追蹤露營者帳篷的停留時間和無人看管情況,防止濫用營地,確保公平使用,也可偵測垃圾的覆蓋範圍和數量,助有效管理營地垃圾。
公開組「山人有計」冠軍方案「A-IoT 太陽能智慧營地管理系統團隊。
產品利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來偵測人體生物信號,為營地管理人員及營地使用者提供更精確、更一致的生物識別數據。團隊認為比賽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建立解決方案,盼協助政府應對目前所面臨的營地管理挑戰。
樹苗系統實現一站式監測培育
大學/大專院校組「山人有計」冠軍由「AIoT樹苗培育監測系統 」方案獲得。樹苗培育機器人利用PCB技術及太陽能驅動傳感器全天候監測樹苗生長環境,集施肥灌溉於一體,透過覆蓋全港的5G網絡及NBIoT物聯網技術儲存並傳輸實時數據,打破時間及地理限制為樹苗提供最適切的培育。
大學/大專院校組「山人有計」冠軍由「AIoT樹苗培育監測系統 」方案獲得。
團隊分享,該機器人能夠實現一站式無人樹苗監測及培育,利用自然科技解決地理環境及技術限制以低成本提高樹苗存活率,令香港植林區可持續發展,未來亦將繼續改善產品,增加更多功能。
為有效控制青馬大橋鞍座的鏽蝕問題,科技園園區公司恒澤節能有限公司(SustainE)與交通基建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為青馬大橋頂點提供除濕方案,以創新科技降低主纜鏽蝕及維修人員高空工作的風險。
青馬大橋。(資料圖片)
主纜易生鏽引安全憂慮
大橋最高點又被稱為鞍座,距離地面近200多米。SustainE總監董少樂博士工程師(Dennis)指,鞍座位置已入雲,又熱又濕的環境對金屬來說十分惡劣。加上,;晝夜温差大,主纜表面十分容易生鏽。如果主纜生鏽,則會損失部份體積,其受力程度便相應降低。鏽蝕問題嚴重,更會像外國一樣出現「斷纜」情況,影響行車安全。
紅圈為大橋最高點,被稱為鞍座。(資料圖片)
恒澤節能有限公司總監董少樂博士工程師。巴士的報記者攝
除濕系統減慢鏽蝕速度
為確保大橋結構穩定性,大橋上4個鞍座都裝有除濕系統。系統除了把鞍座空氣濕度維持在合適水平外,亦有助四周空氣形成對流,從而減慢主纜外層鏽蝕速度。
中間長形的是風管,而在其下方的便是除濕機組。機組透過風管把乾風泵進鞍座,再把當中的濕空氣抽出來,達至調整濕度的功能。(SustainE)
機器體型細小 配搭IoT物聯網系統
鞍座維修工作困難,除了因高空工作有風險外,亦因鞍座間的過道相當狹窄,大型機組根本難以通過。加上,青馬大橋車流密集,不能為升降機器而隨意停橋,所以機組的安裝工作相當有難度。
鞍座間的過道。(SustainE)
SustainE防濕系統的大小與家用小雪櫃相若,能輕鬆通過所有維修通道,並能收集如溫度、濕度、機器運行時間及用電量等數據,再通過IoT物聯網系統傳輸到控制室。因此,維修人員可遙距監測及控制鞍座的空氣濕度。若濕度低於30%,抽濕機將停止運作;直到濕度高於60%,抽濕機才回復運行。由於能長期精準監測到鞍座濕度,維修確定性亦有所提高。
除濕系統的安裝工程為4-5個月,距今已使用了3年,期間沒有大型維修。機器配合 IoT 技術可預測機器潛在故障。(SustainE)
抽濕機從根源解決問題 縮短檢查時間
交通基建管理合約有限公司董事及總經理張富枝(Patrick)補充,因鞍座是橋塔最受力的地方,所以不像橋的其它位置,能透過在外層包纏一層鋼絲作保護,否則鞍座就會壓在橋塔上:「雖然有防鏽塗層作保護,但青馬大橋是鋼絲一條搭一條織出來,所以很難去補裡面的防銹層。最穩定還是控制空氣濕度,只要濕度夠低就不會有鏽蝕現象出現,比間接塗層更有效。」
交通基建管理合約有限公司董事及總經理張富枝。巴士的報記者攝
青馬大橋。(旅發局)
在安裝了除濕系統前,工人只能為鞍座披上帆布,以減低鋼絲被鏽蝕的機率。每當進行檢查時,工人又需再掀起帆布,才可繼續進行防鏽工作。Patrick表示,現在有了除濕系統,檢查時間縮短了10%至20%,也因不再需要依賴人手檢查濕度,整體維護開支得以下降。不過他說為確保大橋安全運作,就算有機器也會定期派人到鞍座檢查,不會因此而減少巡查次數。
優化技術擴大應用範圍
因青馬大橋的成功,Dennis期望可以能優化技術,並應用在更多項目上:「我們有些智能化的決定,但需要先收集數據,要有足夠的數據。因為大數據需要長時間。通過大數據,我們不排除之後有人工智能的方案。最重要我們要有天氣變化、機組運作的pattern(模式),從而組成最優化、最節能的方法。」
除濕機器能收集如溫度、濕度、機器運行時間及用電量等數據,再通過IoT物聯網系統傳輸到控制室。(SustainE)
期待與更多本地科企合作
SustainE成立於2009年,主要業務圍繞節能及減排,其熱泵和HVAC(暖通空調)產品在建築、商業,甚至在本地大學實驗室中得到廣泛應用。科研工作多在科學園園區總部進行,而設備則在佛山的全資廠進行生產。
SustainE在「熱泵」和「HVAC」領域受香港政府創新科技處(ITC)授予指定本地研究機構(DLRI)的地位。(SustainE)
SustainE的熱泵可應用於游泳池,該產品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SustainE)
以往一直專注在傳統除濕工作,青馬大橋是SustainE入園後首個新技術項目,Patrick亦期望日後能有更多機會與本地公司合作:「外國公司始終在合作上、溝通上需要更多時間;本地公司對我們的支持更好、更快,所以我們可以多點與本地公司合作。」
恒澤節能有限公司總監董少樂(左)及交通基建管理合約有限公司董事及總經理張富枝(右)。巴士的報記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