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國百億富豪沉船遇難 同事幾日前被車撞死 但太太歷劫生還………

博客文章

英國百億富豪沉船遇難 同事幾日前被車撞死 但太太歷劫生還………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英國百億富豪沉船遇難 同事幾日前被車撞死 但太太歷劫生還………

2024年08月25日 20:12 最後更新:20:54

英國科技大亨林奇(Mike Lynch)之死, 恐怕比電影還電影。

林奇正在與親朋慶祝一單纒訟多年的欺詐官司無罪獲釋時,卻因遊艇遭遇風暴沉沒遇難。一同遇難的還包括幫他打官司的律師莫維羅,他的好友兼欺詐官司關鍵證人、摩根士丹利國際董事長布盧默(Jonathan Bloomer),林奇的18歲愛女漢娜亦同時身死,但林奇的妻子安吉拉·巴卡雷斯(Angela Bacares)就歷劫生還。

更多相片
英國科技大亨林奇。

英國科技大亨林奇。

科技林奇(左)、摩根士丹利國際董事長布盧默(右後)、高偉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莫維羅及其妻子內達(右前)當時都在遊艇上。

科技林奇(左)、摩根士丹利國際董事長布盧默(右後)、高偉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莫維羅及其妻子內達(右前)當時都在遊艇上。

貝葉斯號遊艇上遇難者的關係圖。

貝葉斯號遊艇上遇難者的關係圖。

在當天深夜風暴來襲之前,貝葉斯號(左)與另一艘荷蘭帆船遊艇鮑威爾爵士號(右)停泊在西西里的波提塞洛附近的海灣內。

在當天深夜風暴來襲之前,貝葉斯號(左)與另一艘荷蘭帆船遊艇鮑威爾爵士號(右)停泊在西西里的波提塞洛附近的海灣內。

負責打撈的潛水夫。

負責打撈的潛水夫。

事件中部份生還者。

事件中部份生還者。

這些消防潛水船在歷時數天的搜救後返回波提塞洛港。

這些消防潛水船在歷時數天的搜救後返回波提塞洛港。

「林奇欺詐案」的另一位被告張伯倫也被無罪釋放,但他在遊艇沉沒前幾天被汽車撞死。

「林奇欺詐案」的另一位被告張伯倫也被無罪釋放,但他在遊艇沉沒前幾天被汽車撞死。

林奇的妻子巴卡雷斯。

林奇的妻子巴卡雷斯。

辯護律師莫維羅與其妻內達在遊艇上共同慶祝林奇無罪歸來。

辯護律師莫維羅與其妻內達在遊艇上共同慶祝林奇無罪歸來。

英國科技大亨林奇。

英國科技大亨林奇。

離奇的是, 「林奇欺詐案」的另一位主角,林奇公司的財務總監張伯倫(Stephen Chamberlain)同樣在歷經多年官司後重獲清白,卻在家中跑步時遭遇車禍喪生。

短短幾日之內, 「林奇欺詐案」兩個成功脫罪的主角和他們幕前幕後的軍師,全部意外身亡,世事如此巧合,就惹起各種聯想了。

整件事可以由遊艇意外說起。人稱「英國比爾・蓋茨」的英國科技大亨林奇在歷經了十多年的美國官司後,最近被陪審團判無罪釋放。林奇為慶祝重獲自由的新生,邀請了親朋好友共乘豪華超級遊艇,前往地中海舉行慶祝派對。

科技林奇(左)、摩根士丹利國際董事長布盧默(右後)、高偉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莫維羅及其妻子內達(右前)當時都在遊艇上。

科技林奇(左)、摩根士丹利國際董事長布盧默(右後)、高偉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莫維羅及其妻子內達(右前)當時都在遊艇上。

當這艘豪華帆船遊艇「貝葉斯號」緩緩駛近西西里島北岸的寧靜漁村,夕陽溫柔地灑落在波光粼粼的地中海上。在這艘長達50多米的超級遊艇的柚木甲板上,林奇正與家人、軍師及幫助他獲釋的律師們一起享受著「新生活」,慶祝他在美國加州法庭上贏得的無罪判決。

林奇是一位軟件大亨,身家以數十億美元計,他與妻子、女兒、以及來自紐約與倫敦法律與銀行界的精英們,身邊還有那些在他深陷美國欺詐指控時伸出援手的夥伴們,在遊艇上歡聚一堂。他們穿梭於地中海的蔚藍海岸之間,林奇滿懷豪情地宣佈,這樣的海上慶祝派對將成為常態。林奇的摯友兼律師布萊恩·赫伯利(Brian Heberlig)因行程衝突遺憾錯過今次聚會,林奇說明年此刻他會再開海上派對,叫赫伯利一定要來。赫伯利就因為行程衝突,避過一劫。

然而,遊艇上的歡樂氛圍在周日被突如其來的噩耗打斷。當日,「林奇欺詐案」的另一位主角、林奇的財務大管家張伯倫同樣在歷經官司後重獲自由,卻離奇地在家附近跑步時遭遇車禍,不幸離世。這個消息讓遊艇上的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貝葉斯號遊艇上遇難者的關係圖。

貝葉斯號遊艇上遇難者的關係圖。

貝葉斯號在波爾蒂塞洛港牆附近的一片寬闊海灣內下錨。夜幕中,鋁制高高的桅杆上的燈光璀璨奪目,它曾經是世界上最高的船桅,但現在被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Jeff Bezos)旗下的帆船遊艇超越。不遠處,懸掛荷蘭國旗的鮑威爾爵士號(Sir Robert Baden Powell)與之相鄰而泊。

在當天深夜風暴來襲之前,貝葉斯號(左)與另一艘荷蘭帆船遊艇鮑威爾爵士號(右)停泊在西西里的波提塞洛附近的海灣內。

在當天深夜風暴來襲之前,貝葉斯號(左)與另一艘荷蘭帆船遊艇鮑威爾爵士號(右)停泊在西西里的波提塞洛附近的海灣內。

當天相關機構還發佈了暴風雨警告。波提塞洛當地的30多條漁船顯得有些老舊,面對預警,漁民們選擇了留在港內,所有漁船緊挨港牆,靜待風暴過去。淩晨四時,風暴驟至。漁民們稱:「儘管風暴僅持續短短15分鐘,海面瞬間化為狂暴的煉獄,隨後迅速歸於寧靜,仿佛一切未曾發生。」當暴雨漸息,晨光初現時,貝葉斯號已不知所蹤。

負責打撈的潛水夫。

負責打撈的潛水夫。

週一清晨,沒有上船的律師赫伯利意外接獲一通陌生英國來電,他誤以為是在船上的律師莫維羅來電詢問張伯倫被車撞死之事,卻未料是通報另一場災難——莫維羅、林奇及遊艇上其他多位成員已遭遇不幸。

自那日起,意大利當局全力展開調查,聚焦於貝葉斯號在距港口咫尺之遙迅速沉沒的原因。通過詢問倖存者、審查影像資料及運用水下無人機技術深入分析沉船殘骸,力求還原真相。檢方也在探究沉船是否存在犯罪嫌疑,如過失殺人或疏忽導致沉船,但目前尚未對任何個人立案調查。

打撈工作歷經5日,潛水夫累計執行123次潛水任務,於西西里島海床深處,在貝葉斯號側躺之處搜尋遇難者遺骸。在水下近50米處,他們發現沉沒遊艇內狹窄的通道被傢俱、電纜與各類碎片阻塞,讓搜救工作變得極為困難。

週四,林奇的遺體被安置於藍色屍袋中,緩緩運抵港口。同時,遊艇內還發現了包括律師莫維羅、其妻子珠寶設計師內達(Neda)、摩根士丹利國際董事長布盧默(Jonathan Bloomer)及其妻裘蒂(Judy),以及林奇18歲愛女漢娜(Hannah)在內的5名乘客遺體。而廚師湯瑪斯(Recaldo Thomas)亦在船沉後不幸遇難。

幸運的是,林奇的妻子安吉拉·巴卡雷斯(Angela Bacares)與其他5名乘客以及10名船員中的9人得以生還。港口牆旁,眾多媒體與好奇的民眾注視著海岸警衛隊船隻載著遇難者遺體緩緩駛過。調查人員則在附近度假勝地對倖存船員及乘客進行詢問,以探尋事故真相。

事件中部份生還者。

事件中部份生還者。

當地漁民對貝葉斯號這艘豪華遊艇在短暫而猛烈的風暴中意外沉沒表示不解。意大利當局已對倖存的船員實施隔離措施,以避免外界干擾調查,因此目前無法獲得他們的直接評論。至於林奇、布盧默及莫維羅家族,現在均選擇保持沉默。

關於貝葉斯號的悲劇,海事工程師間存在分歧:有觀點認為其超70米的鋁制桅杆或是罪魁禍首,而遊艇的意大利製造商則堅決反駁,歸咎于船員操作失誤導致進水並傾覆。

這艘價值3500萬美元的遊艇在風浪中迅速沉沒,令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海事調查專家普裡查德(Gavin Pritchard)也感到匪夷所思,他坦言:「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未曾目睹過如此迅速且不尋常的沉沒事件。」

事發前地中海海水溫度持續攀升,形成了「水龍捲」。據波提塞洛居民目擊,此類龍捲風確實襲擊了遊艇,但理論上,「貝葉斯號」應具備足夠的抵禦能力。當地漁民困惑不已:「我作為長年與海打交道的漁民,難以理解為何一艘長達56米的巨輪會如此不堪一擊,即便水龍捲直接掠過它。或許船隻遭遇側風,海水可能從舷側湧入船艙,釀成災難。真相唯有船長知曉。」

歐洲惡劣天氣資料庫檔案的最新資料顯示,去年歐洲範圍內記錄了超過600起水龍捲事件,在當地是比較常見的氣象狀況。

貝葉斯號製造商的母公司意大利海洋集團首席執行官康斯坦蒂諾(Giovanni Constantino)強調,遊艇在風暴中傾覆沉沒的情況,通常發生在強風中船體傾斜、艙門或艙口未及時關閉之時。他說,面對風暴預警時,船員應該已經採取了周全措施,包括緊閉所有艙門並妥善安置乘客。

岸上的閉路電視記錄下事發的一幕:貝葉斯號桅杆燈火通明,卻猛然向右舷大幅傾斜,隨後狂風驟起,燈火逐一熄滅。康斯坦蒂諾推測這或許是海水倒灌引發的電力中斷。風暴愈演愈烈,視頻畫面最終失去了貝葉斯號的蹤跡。

資訊提供商MarineTraffic的資料揭示,風暴期間,貝葉斯號與鄰近的鮑威爾爵士號均現向東南漂移跡象,顯示錨鏈難敵巨浪,發生滑移。鮑威爾爵士號的荷蘭船長博爾納(Karsten Börner)的應對是啟動引擎,調整船尾迎風,成功抵禦了遊艇被強風推向一側的危機。

風暴稍歇,鮑威爾爵士號船長博爾納環顧四周,遺憾地發現本來停在他旁邊的貝葉斯號已不知所蹤。此刻,正在沉沒的貝葉斯號遊艇上的船員發射了一枚紅色信號彈,附近漁民見狀立即駕船前往救援。隨後,博爾納發現並救起了一艘橙色充氣救生筏,上面載有貝葉斯號的15名倖存者。但遺憾的是,包括林奇及其女兒、莫維爾夫婦、布盧默夫婦及廚師在內的7人未能逃脫厄運。

這些消防潛水船在歷時數天的搜救後返回波提塞洛港。

這些消防潛水船在歷時數天的搜救後返回波提塞洛港。

事件的戲劇性在於林奇本來在慶祝一場纒訟多年的官司終於宣告結束,從大喜到大悲,只經歷了不夠一個月的時間。

數周前,在三藩市法庭上,陪審團宣告林奇無罪,免除了對他的欺詐與共謀指控。林奇激動地與淚眼婆娑的妻子相擁,而身旁高偉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莫維羅領導的法律團隊亦難掩激動之情,他們多年來為林奇辯護,恐怕也收了過億美元的律師費。

早些時候,這位英國商界巨擘曾面臨在美國監獄度過餘生的沉重陰影。去年,林奇身戴鐐銬,從倫敦飛往加州受審。整件案起因於2011年,林奇將自己創立的軟體巨頭Autonomy以超過110億美元價格賣給惠普,後來Autonomy業務轉差,林奇被指控出售Autonomy前做假帳,故意誇大公司的價值。林奇事後回憶道:「我當時覺得無罪獲釋希望渺茫,幾乎需要與一切告別。」

此番裁決,無疑是林奇職業生涯中的重大轉折。林奇作為英國科技界的佼佼者,出身平凡,卻在倫敦以賣二手電腦為起點,但憑藉他劍橋大學數學計算博士的學識,融合18世紀統計學家湯瑪斯·貝葉斯(Thomas Bayes)的理論精髓,開啟創業之路。

1996年,林奇創立的Autonomy從Cambridge Neurodynamics中剝離出來,作為早期應用機器學習技術的資料搜索先鋒,迅速成為市場寵兒。其基於統計學家貝葉斯理論的軟體解決方案,廣泛服務於銀行、情報機構等客戶,可以處理海量資料。

「林奇欺詐案」的另一位被告張伯倫也被無罪釋放,但他在遊艇沉沒前幾天被汽車撞死。

「林奇欺詐案」的另一位被告張伯倫也被無罪釋放,但他在遊艇沉沒前幾天被汽車撞死。

林奇推行了一種硬朗的銷售文化,他在辦公室內設有食人魚魚缸,會議室則以占士邦的電影命名,盡顯其獨特風格。他還駕駛著占士邦鍾愛的經典座駕——老式阿斯頓·馬丁。

惠普對Autonomy的收購為林奇帶來了約8億美元的巨額收益。此後,他選擇留任並部分投資於其英國農場,專注于培育珍稀品種的牛和豬。

林奇的妻子巴卡雷斯。

林奇的妻子巴卡雷斯。

2014年,林奇的妻子巴卡雷斯名下的公司購入了這艘命運多舛的遊艇,並為了紀念統計學家貝葉斯,將其更名為「貝葉斯號」。該遊艇由托斯卡納知名製造商Perini Navi於6年前製造。

林奇針對惠普指控其偽造Autonomy帳目的說法,堅決否認,並因此在2012年遭當時已被惠普控制的Autonomy解僱。

也在船上葬身大海的莫維羅也是知名律師,現年59歲,是紐約律師大行高偉紳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亦是林奇案中的辯護律師。他早年是紐約南區的聯邦檢察官,曾主導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及洗錢等相關案件的審理。林奇一案佔據了莫維羅職業生涯的重要篇章,兩人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林奇與莫維羅堅稱,惠普在收購Autonomy後的整合過程中的失誤,是導致Autonomy後續問題的根源,並試圖將公司的企業挫敗歸咎於林奇。林奇強調,Autonomy的會計核算完全符合行業標準,與其他軟體公司無異。

辯護律師莫維羅與其妻內達在遊艇上共同慶祝林奇無罪歸來。

辯護律師莫維羅與其妻內達在遊艇上共同慶祝林奇無罪歸來。

2018年,美國政府對林奇及其團隊提出指控,指控其利用虛假及誤導性檔提升Autonomy對潛在買家的吸引力。2023年5月,林奇反對美國的引渡的法律抗爭失敗後,林奇告別了家中的6隻愛犬、妻子及兩個女兒,從倫敦西區的寓所被警車送往希思羅機場。

隨後的一年裡,他身處三藩市的一棟聯排別墅中接受軟禁,腳踝佩戴電子監控器,居所內外佈滿閉路電視攝像頭,由退役的海豹突擊隊成員全天候武裝守護。他的家人支付了高達1億美元的保釋金,買了牧羊犬與他作伴。

林奇與前財務主管張伯倫一起受審,期間歷經長達3月、涉及海量(約1600萬份)檔案的詳盡審查。林奇的律師辯稱,林奇管理的行為是善意的,他也不是晦澀難懂的會計事務方面的專家。

林奇的辯護團隊還倚重了一名關鍵證人布盧默。他是倫敦金融城的大人物,也是摩根士丹利國際的董事長,曾擔任Autonomy的審計委員會主席。

終審揭曉,陪審團一致判定林奇與張伯倫所涉全部15項指控均不成立。對於歷經引渡風波、面臨美國25年監禁威脅的林奇而言,這一判決堪比重生。他受訪時說:「我曾不得不與一切作別,因為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回來。那感覺既奇異又沉重,但如今,我擁有了第二次生命。接下來,如何珍惜並善用這份恩賜,是我必須面對的問題。」

兩起令人震驚的致命事故接連發生——先是前同事跑步時遭遇車禍不幸離世,緊接著林奇本人在超級遊艇沉船事故中遇難,這兩起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相繼發生的事件,迅速引發了廣泛的陰謀論猜測, 林奇和張伯倫是被謀殺嗎?

據業內專家稱,像貝葉斯號這種超級遊艇在停泊時沉沒的可能性很小。《國際快艇》主編坎貝爾(Stewart Campbell)表示:「我和很多業內人士談過,他們和我一樣震驚,完全不相信會發生這種事!」

超級遊艇與億萬富翁的世界,歷來是各種猜測與揣測的溫床。此次事件,因其涉及的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巧合,加之複雜的商業利益糾葛、司法部的法律紛爭以及與情報機構的微妙聯繫,更添一層撲朔迷離。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空間迅速被各種陰謀論佔據,從心懷不滿的司法官員到隱秘的企業勢力,再到間諜活動的猜測,不一而足。意大利甚至已著手調查沉船是否與舷窗未開啟有關。一位Reddit用戶表示,這起事件「挑戰著人們對現實的認知」。

一名社交媒體用戶直言:「林奇在歷經十年法律糾葛後獲釋僅兩月便遭遇不幸,令我深感震驚……即便依據統計大師貝葉斯概率論考量,這樣一艘巨型遊艇遭龍捲風吞噬沉沒實屬諷刺至極,近乎不可能。」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因「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正式「離婚」,特朗普聲稱要驅逐在南非出生的馬斯克,而馬斯克則在法案獲通過後隨即「另起爐灶」成立「美國黨」,宣稱要「改變美國政治版圖」,成為對抗民主黨與共和黨的第三勢力。

香港《南華早報》標題「馬斯克真的能把他的科技帝國搬到中國嗎?」(Could Elon Musk really move his tech empire to China?)的報道指,兩人關係對立加劇,引發關於馬斯克是否會將其商業王國遷往中國的猜測。

特朗普和馬斯克的緊張關係加劇,引發馬斯克是否會將其商業王國遷往中國的猜測。AP資料圖片

特朗普和馬斯克的緊張關係加劇,引發馬斯克是否會將其商業王國遷往中國的猜測。AP資料圖片

據報道,美國知名新型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的非常駐研究員西蒙(Denis Simon)表示,如果馬斯克和特朗普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尤其在監管、補貼、審查或稅收等問題上,馬斯克可能會將更多研發或製造轉移到國外。」

西蒙認為,中國擁有先進的供應鏈和基礎設施,雖然面對出口管制和國安壁壘,馬斯克無法將其商業帝國完全轉移到中國,但選擇性的知識轉移、象徵性結盟和製造業遷移是非常可能的。

有評論指,馬斯克將特斯拉(Tesla)轉移到中國是最可行,但將知識產權全部轉移到中國將在美國會引發政治反彈。AP資料圖片

有評論指,馬斯克將特斯拉(Tesla)轉移到中國是最可行,但將知識產權全部轉移到中國將在美國會引發政治反彈。AP資料圖片

從目前來看,馬斯克將其電動車業務特斯拉(Tesla)轉移到中國是可行的。西蒙指,中國擁有有利於特斯拉的電動車供應鏈、政策激勵措施和消費者基礎,但將知識產權全部轉移到中國將在美國會引發政治反彈,尤其是在涉及專利技術的情況下,但特斯拉在中國的業務有助於加速當地電動車公司的發展。

2020年,特斯拉佔中國電動車總銷量的16%以上,但面對比亞迪和小鵬等中國競爭對手愈趨激烈的競爭,去年比例已降至6%。

美國瓦薩學院研究全球化和中國高科技產業地理教授周宇表示,中國在電動車技術方面實際上已經領先美國。

周宇說,將研發轉移到中國會很困難,所以馬斯克可能會擴大在中國的業務,但中國的電動車商業生態環境已經成熟,令馬斯克可以做出的改變很小。他指,馬斯克的言行對人們就中國的看法產生一些影響,但他不會改變中國的創新重點或環境。

除電動車業務外,馬斯克要轉移其他業務,尤其SpaceX就存在困難。因為SpaceX在美國國防、衛星通訊和太空發射服務方面的作用,使其基本上不可轉讓,他說:「如果馬斯克試圖將關鍵的太空技術轉移給地緣政治對手,他就有可能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BCI) 公司Neuralink。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BCI) 公司Neuralink。

西蒙亦提到,馬斯克的其他業務在中國落地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腦機接口(BCI) 公司Neuralink以及正開發擬議中的超級高鐵(Hyperloop) 運輸網絡的Boring Company。

前者,Neuralink 最近 發布 2025 年夏季進度報告,公開其腦機介面(BCI)「Telepathy」臨床試驗的最新成果,馬斯克強調其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套「大腦的通用溝通出技術」,讓人類能以更高頻寬將資訊輸入或輸出大腦,最終達到「用意念溝通」的境界

至於超級高鐵(Hyperloop) 運輸網絡,西蒙表示,馬斯克的理念作為靈感來源比作為現實項目更成功。儘管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高鐵領域的領導者,但如果馬斯克真的嘗試在中國建造超級高鐵原型,仍然可以成為未來交通系統的技術示範。無論馬斯克的未來如何,中國都可以利用他的案例以及對美國政治體制的抱怨,來證明美國已不再是一個有利於顛覆性創新的理想環境。

西蒙認為,中國想要從中獲益,或許並不需要馬斯克效忠或直接投資,只需他在美國被邊緣化的處境,就足以強化中國自身的科技敘事,即中國是一個穩定、與國家發展目標一致的創新中心,較少受意識形態的阻礙。這一信號可能針對的是外國投資者、目前在美國的年輕中國科學家或尋找非西方發展模式的國家。

報道指,在特朗普和其他共和黨人威脅驅逐馬斯克之後,有中國網民就在社交平台上對馬斯克表示歡迎。有網民說:「如果他沒有國家,中國歡迎馬斯克,特斯拉汽車將變得更便宜。」、也有人稱:「那就來中國吧。中國肯定會歡迎這些富有、有創造力、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矛盾因「大而美」減稅及支出法案再度激化。當地時間7月1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發文,矛頭直指馬斯克旗下企業獲得政府補貼,並提議讓「政府效率部」(DOGE)展開調查。特朗普還揚言,如果沒有補貼,馬斯克的業務可能就得關門,回到南非老家了。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到目前為止,馬斯克的商業帝國已從政府合約、貸款、補貼和稅收抵免中獲得了380億美元。

馬斯克在南非出生和擁加拿大籍的背景,使他理論上可被驅逐出境,但這將會掀起一場法律和政治噩夢,評論認為在特朗普執政期間也不太可能發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