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電磁彈射的真正考驗來了 福建艦開始第四次海試 攜帶空警-600、殲-15D

博客文章

電磁彈射的真正考驗來了 福建艦開始第四次海試 攜帶空警-600、殲-15D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電磁彈射的真正考驗來了 福建艦開始第四次海試 攜帶空警-600、殲-15D

2024年09月05日 11:43 最後更新:11:51

新加坡《聯合早報》3日稱,在港口短暫停留約1個月的中國海軍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當天駛出長江口,開始第四次海試。

《聯合早報》報道。

《聯合早報》報道。

外界普遍認為,今次海試將進行萬眾期待的艦載機起降測試,整艘航母技術挑戰最大的電磁彈射裝置將接受真正考驗。

上海海事局2日發佈的「滬航警695/24」航行警告稱,將於3日對長江口大型船舶深水航道出口實施交通管制,其內容與福建艦前三次海試所發警告基本一致。隨著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證明,該艦開啓了第四次海試。

報道稱,現場照片顯示,福建艦起航時艦上飛行甲板搭載殲-15彈射型戰機和空警-600預警機的全尺寸模型各一架。但如果細看的話,還能分辨出那架殲-15的機翼翼尖掛載的電子戰吊艙,顯示它實際是殲-15D電子戰飛機的全尺寸模型。
還有照片顯示,福建艦停泊在港期間,甲板上一度出現了三個形狀規整的長方形陰影,應該是電磁彈射器後方的擋焰板竪起來進行測試。

福建艦從5月開始已進行了三次海試,第一次於5月1至8日共計8天,主要進行航母自身動力與電力系統的近海測試;第二次海試於5月24日至6月11日進行,共計19天,主要進行遠海動力測試;第三次海試於7月4日至26日進行,共約23天,據信進行了艦載機伴飛,模擬著艦等相關項目測試。從航母測試的相關流程看,第四次海試進行艦載機起降測試的可能性非常高。

據內地軍事博主「空天力量」分析,福建艦的海試課目進展遠比中國海軍前兩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更快,這一方面證明了中國海軍對於福建艦基本性能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也是在壓縮這些相對成熟的海試項目,從而保證電磁彈射裝置等高難度、高風險項目有充分的試驗時間。眾所周知的是,同樣採用電磁彈射裝置的美國「福特」級航母就是因為電磁彈射技術不成熟,才導致了該艦遲遲不能服役。即便外界普遍認為福建艦汲取了「福特」號的經驗,電磁彈射系統在地面測試經過反復試驗後才裝艦,已經盡量消除了可能的風險,但畢竟海上環境與陸地試驗場截然不同,面臨高溫、高鹽和高濕環境的考驗,福建艦上的電磁彈射裝置在海上搖晃環境能否正常運行,還需要在實踐中證明自己。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認為,鑒於福建艦的前期準備與先前的海試內容,艦載機起降會是第四次海試的核心內容,其中電磁彈射器的表現與艦載機的起降次數會是各方關注的重中之重。

林穎佑還說,由於福建艦採用平直甲板,而非山東艦與遼寧艦的滑躍式甲板,排煙是否會對艦載機起降產生影響也有待觀察。在此前海試期間,福建艦密布電子系統的桅桿曾被煙霧熏黑。

在福建艦此次起航前,社交媒體上有照片顯示長期有四架艦載機的全尺寸模型停留在甲板上。除上述兩種機型外,還有疑似殲-35隱型戰機和教-10教練機各一架,且四架飛機模型的擺放位置不斷有調整。林穎佑分析,這應該是在實驗航母甲板運作的動線,摸索人員與艦載機的走位,因為「航母甲板是一個非常危險又相對狹小的空間」。他強調,固定翼艦載機的起降不會一次海試就完成,應該是殲-15和教-10等成熟機型在前,空警-600等機型可能放在最後。對比山東艦從首次海試到正式服役共耗時1年7個月,林穎佑認為,福建艦更先進、複雜,預期需要更多時間海試。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裝備發霉、彈藥過期 島內網民評美國「軍援」:垃圾

2024年09月15日 11:14 最後更新:11:23

美國把台灣當成「過時裝備處理場」,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美國最近向台灣提供的「軍援」中充斥著各種變質發霉裝備和過期彈藥,令島內網民直言「這就是垃圾!」。

中時新聞網報道截圖

中時新聞網報道截圖

美國防部監察長辦公室12日宣佈,通過對美國「總統提取權」交付台灣的軍備進行評估後發現,美國防部運交的這些裝備中包括大批潮濕發霉的防彈衣、過期的彈藥,就連美軍自己都建議「不要使用」。美方報告批評稱,「這種情況可能會削弱台灣對美國作為可靠援助來源的信心。」

所謂「總統提取權」是一種快速軍援授權,美方可以由此快速從美軍現有庫存調撥武器或輔助裝備運往台灣。報道稱,2023年7月,白宮首度宣佈動用「總統提取權」,提供台灣價值3.45億美元(約新台幣111億元)軍援。

但美國防部監察長辦公室的報告顯示,美國防部依據「總統提取權」自2023年11月至2024年3月交付台灣的項目,未有效地實施問責制和質量管控。其中超過340個貨運托盤的軍事物資在隸屬美國空軍空中機動司令部的特拉維斯空軍基地滯留了3個月,在等待向台灣運輸期間經歷了日曬雨淋還泡了水。

2023年12月,台灣收到的120個美國軍援貨運托盤中,含有3000組受潮且發霉的防彈裝甲板和500件潮濕發霉的戰術背心。台灣當局花數周時間,才將潮濕發霉的裝備拆裝、風乾和盤點。但美國陸軍坦克車輛和武器部門官員直言「不要穿戴這些裝備」。

此外,台「國防部」還致信「美國在台協會」,抱怨收到大量過期彈藥且包裝混亂——其中包括1983年生產的270萬發子彈,早已經過期。

美國防部監察長的報告警告稱:「運送無法執行任務的物品會削弱美國達成安全合作目標的能力,並可能導致夥伴對美國的信任下降。」對於這樣的大實話,「美國在台協會」官員也承認,這確實讓台灣方面感到美軍像是在「清理不需要的庫存」。

其實美軍此舉不是「像是在清理不需要的庫存」,而根本就是在「清理不需要的庫存」。例如台軍擁有完整的子彈生產能力,並不需要從美國進口子彈——相反的是,21世紀初,美國還在大規模從台灣進口5.56、7.62和12.7毫米等三種口徑的子彈。因此美軍如今反過來向台灣提供1983年生產的過期子彈,這難道不就是在清理不要的庫存嗎?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表示,美方援助的個人裝備,台軍方也認為「有些狀況」,因此通常都是先存在庫房,列為動員裝備,沒有發給野戰部隊。「如今美國援助的裝備變成換個地方繼續囤,坦白講也沒有太大意義。」

諷刺的是,從民進黨當局再到綠營專家和媒體,之前對美方通過「總統提取權」援助台灣的這些物資表示「歡迎」和「感謝」,高調宣稱這是「重大突破」,甚至誇大解讀以「現有庫存提取」方式對台提供軍援的所謂「政治意義」。但真相卻是,拜登政府同意使用「總統提用權」向處於非緊急狀態的台灣提供軍援,是為了緩解國會議員對美國收了錢卻遲遲未按時向台交付高達190億美元軍火的責難。

例如原先美國為台灣全新生產的首架F-16V擬於本月底抵台,但台空軍司令部13日承認,「因國際局勢劇烈變動,造成部分供貨商交貨延遲、美方組裝進度調整等復合影響」,推遲到今年第四季度才能交付。

有島內網民嘲諷稱,「台灣原先被迫接收滯銷品,如今連垃圾都來了。」 「身處戰亂中、全球到處請求援助的烏克蘭,在收到不合用的軍援時都會在國際上公開抱怨,而台灣當局接收美國垃圾後,連說的勇氣都沒有」。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