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兩老總觸犯發布煽動刊物罪今午判刑,案件暫告一段落,但這政治色彩濃烈的網媒,背景深不可測,仍留下大堆未解的疑團,它與港內外政治勢力的千絲萬縷關係,也有待揭發。其中一個「黑洞」,是它坐擁6100萬元神秘資產,由於一直故意隱蔽,全不透明,其真正來源為何,仍然不清不楚。不過從當中一些安排,可隱若見到「外國水喉」的影子。
《立場》前老總鍾沛權今天被判刑,案件雖暫告一段落,但一些疑團仍然有待查解開,其中最詭異的,是它竟坐擁6千多萬巨額資產,但來歷仍然十分神秘。
警方於2021年對《立場》展開執法行動後,保安局局長根據《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細則」附表3,凍結了《立場》約6100萬元資產,顯示其過往收益相當可觀。由於金額巨大,充滿懸疑性,須知《立場》只是一家小規模的傳媒,收入十分有限,按常理不可能擁有如此豐厚的資產,若非警方公布凍結的資產數目,外界根本不會知道它收藏着一個「大金庫」。
據了解,警方調查後發現,《立場》大部分資金都是以隱密方式存入,相信是想逃避警方追查,有理由懷疑某些人刻意隱匿身份,或掩飾捐款,迂迴地向《立場》投入大筆資金。
警方追查後得知,單是在2015年,《立場》的入帳交易過千次,均為現金或 PayPal轉帳。在《蘋果》2021年6月27日停刊後數天,《立場》亦停止其會員贊助計劃,加上廣告數量甚少,怎能擁有6千多萬巨額儲備,的確十分詭異。這不禁令人懷疑,它背後有「大水喉」穩定泵水,成為《立場》的主要資金來源。但這些神秘金主是何方神聖,仍待進一步揭發。
早前有報道披露,《立埸》的海外董事方禮倫( Evan Fowler),是反中媒體《香港自由新聞》(HKFP)創辦人之一,亦是英國外交政策智庫「亨利傑克協會」( Henry Jackson Society)的副研究員,而該智庫與英美政府關係密切,令人懷疑有涉及外國勢力的背後金主,透過匿名捐款,給《立場》投放資金。
這類「水喉」可能不只一條。我前文提及,美國官方機構「國際開發署」(USAID)多年來直接或間接向他國的傳媒和記者「泵水」,以培訓和協助傳媒業發展為名,暗建反政府輿論基地,它曾經於2013年至2014年「佔中」前後,透過「美國民主學會」等在香港大灑金錢,《立場》也是受惠者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立場》為了避免自己的財政資料曝光,故以信託基金營運,唯獨承印公司的董事是創辦人蔡東豪。有熟悉財務運作的人士指,信託基金隱密度高,令來歷不明的巨款不易被追查,加上《立場》股東及其承印人都是同一圍夥,資金可以「左手交右手」。
屬「佔中十死士」之一的蔡東豪,可說是《立場》初期的幕前金主,他於2014年底,提供資金創辦《立場》,班底是它的前者《主場新聞》的班底,包括鍾沛權和余家輝,當時蔡東豪成立 Best Pencil (HK)ltd,並出任唯一的董事。曾有消息指,他在營運《主場新聞》時,收過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的資金,後來他結束《主場》,再創辦《立場》,黎智英是否繼續提供金錢支援,就沒法證實。
財經界人物蔡東豪當年投資創《主場新聞》,是初期金主,其後轉辦《立場新聞》,有傳黎智英曾經投資。其後他遠走他國,看來《立場》背後另有大金主。
《立場》案審訊雖已到尾聲,但塵埃仍未落定,一些疑團尚待解開,包括6千多萬元神秘資產從何而來、與不同政圈人物的隱密關係等。待日後更多內情曝光,大家就可看清楚整個牽涉港內外、錯縱複雜的亂港大網絡的真相。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今次回歸之勢,比估算更強勁,據最後得票統計,他共取得7460萬張普選票,比賀錦麗多370萬票,而且橫掃7大搖擺州,難怪他如此意氣風發。大家現時最密切留意的,是他對香港如何出招,會下下攞命,抑或留有一手?前財爺鬍鬚曾今日在facebook出帖文,談及特朗普「上場後的中港政策」,有一點講得頗中,就是他始終是個「deal佬」,沒有民主黨的「左膠」包袱,這對香港比較有利。與此同時,特朗普剛表明不會找「超級鷹派」蓬佩奧入內閣,也是個正面訊息。
前財爺鬍鬚曾(曾俊華)在fb發文講特朗普,說他是生意人,乜都講 deal,凡事有得傾。意即對香港議題有彈性,沒有民主黨的「左膠」包袱。
鬍鬚曾在美國生活多年,對其政治運作有一定了解,他說特朗普始終是個生意人,乜都講 deal,凡事有得傾,反而沒有民主黨經常講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包袱。他指特朗普揚言大加中國貨關稅,但加關稅對出囗國的影響,反而不及入囗國,如果關稅再加,美國國內通脹將回升,國民要進一步捱貴貨,他要考慮如何面對這股民怨。
他以上分析,與特朗普前國安顧問博爾頓披露的內幕相當脗合。博爾頓兩年前在其「白宮回憶錄」爆料說,在2019年反修例期間,美中正展開貿易談判,特朗普向下屬傳達指令,要他們避免讓香港議題干擾談判,最重要是達至一個「好 deal」。
政圈朋友看過鬍鬚曾的分析,以及博爾頓的內幕,估計特普朗對稍後判決的黎智英案,也會以「 deal佬」策略對待,就是先評估對交易結果是否有利,若對手對黎案的立埸堅硬如鐵,自己夾硬嚟反而導致翻檯,不利大局,無助於達成美方想要的「好 deal」,從而靈活轉身,不會為救黎智英蠻幹下去。正如鬍鬚曾所講,特朗普畢竟是生意人,這類人的本性是只求「利益」,不講「原則」,與民主黨的「左膠」思維有分別。
政圈朋友相信,特朗普的幕僚會向上稟告,北京對黎智英案企得極硬,絕對冇談判餘地,如果美方向中方施壓,必碰到鋼板,搞到頭崩額裂。
特朗普亦知中方對黎智英案企到好硬,估計不會強行介入,影響與中方的「交易」。
這方面的訊息其實已相當清楚,特朗普在競選時說過,上台後會要求中方釋放黎智英,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被問及此事時,即強硬回應,指任何人不應干擾香港的法律程序。換言之,香港法庭將依法審判此案,政府態度堅定不移,不會受任何外來政治影響。行會召集人葉劉也表明,要求釋放黎完全違返香港法治,絕對冇得傾。
政圈朋友指,特朗普一直以來只把黎智英作出交易的棋子,今次回朝後,估計態度亦不會變,如果知道黎案「冇數講」,就會技巧地避開,轉移到其他議題,反正這隻棋子如被吃,也不影響其「交易」全盤部署。
特普朗如何組班底,對其未來策略也有一些指標作用。他今日在社交平台出 post,說前國務卿蓬佩奧不會加入內閣,政圈的揣測是,他對此人的忠誠度有疑慮,而過往兩人在外交政策也曾意見不合。
早前美媒傳出,蓬佩奧將出任國防部長,對香港而言,是個壞消息,因為在反修例動亂前後,這隻反華「超級鷹」是亂港最大黑手之一,若他真的回朝,必再興波作浪。幸而正組班的特朗普把他摒出局,令對港的威脅得以減少。
雖然特朗普以 「deal」為先,博奕雙方有偈可傾,但他始終是「極限施壓」高手,往往力逼對方埋牆榨到盡。對這樣的對手,阿爺和特區政府仍須站穩馬步,有力見招拆招,但對一些大原則,如黎智英案,就不能有絲毫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