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真‧寓教於樂!內地掀「學術酒吧」風潮 邊飲酒邊聽講座超貼地

兩岸

兩岸

兩岸

真‧寓教於樂!內地掀「學術酒吧」風潮 邊飲酒邊聽講座超貼地

2024年10月30日 10:20 最後更新:11:50

北京、上海等地近日掀起了「學術酒吧」風潮,各地的酒吧舉辦非正式的學術討論會,邀請人文社會學科的名校博士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吸引眾多大學生和剛畢業的年輕人參與。

內地掀「學術酒吧」風潮

更多相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央視新聞報導指,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掀起了「學術酒吧」的風潮,主辦單位會邀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或青年學者到酒吧與聽眾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而聽眾主要是大學生或職場年輕人。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北京某學術酒吧活動的籌辦者張家寧首次舉辦了一場活動,邀請到一名北京大學哲學系和牛津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來討論「不自制的本質」。當天現場有60至70名聽眾,而直播群組也有近500人參與。之後,張家寧與朋友每週舉辦一次活動,至今已辦了18場。

價值在於將研究結果傳遞給大眾 提供面對面的交流空間

張家寧表示,人文社會科學是關於世界、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學術酒吧的價值在於將研究結果傳遞給大眾,同時提供面對面的交流空間。他認為,這樣的討論與交流即使在陌生人之間,也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反映了民間對學習知識及交流思想的需求增加

曾在北京、上海的學術酒吧擔任主講人的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陸子奇表示,參加學術酒吧是走出「學術小房間」的方式,聽眾從生活角度與他討論普通人關心的問題,讓他意識到之前研究中忽略的一些問題。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他認為,學術酒吧的興起反映了民間對學習知識、交流思想的需求增加,「離開學校後,深入交流思想文化的機會變少了。有了需求,自然就會有供給,學術酒吧應運而生」。

指引生活並融入生活

已經工作10多年且擁有社會學碩士學歷的小路表示,參加學術酒吧是為了讓自己保持持續成長的狀態,而學術酒吧的氛圍讓學術不再高高在上,「可以很接地氣,可以指引生活、融入生活」。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澎湃新聞》微博圖片

近年來,無酒精啤酒在全球市場備受歡迎,但一項由德國和美國團隊共同進行的最新研究卻指出,無酒精啤酒可能存在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潛在問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持續飲用無酒精啤酒  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明顯上升

根據《每日郵報》的報導,這項研究刊登在營養學期刊《Nutrients》上,研究團隊追蹤了44名健康年輕男性,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每天飲用2瓶330毫升的無酒精啤酒,另一組則飲用白開水,實驗持續了4週,並定期檢測了他們的血液指標。

研究發現,持續飲用無酒精啤酒的人,其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明顯上升,顯示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此外,血液中的「壞」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酯也明顯增加,這些變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

小麥型和混合型的無酒精啤酒對身體新陳代謝影響最為明顯

研究發現,小麥型和混合型的無酒精啤酒(例如添加甜橙或檸檬汽水的品項)對身體新陳代謝影響最為明顯,而經過去酒處理的皮爾森(Pilsner)型啤酒或酒精含量低於0.5%的產品,對健康的負面影響相對較輕微。

出現代謝變化的主要原因在於飲品中隱藏的高糖和高熱量

AI生成圖

AI生成圖

研究團隊指出,這些代謝變化的主要原因不在於酒精,而是這類飲品中隱藏的高糖和高熱量。他們警告說,許多人選擇無酒精啤酒,是希望找到更健康的飲酒替代品,但實際上這些產品的營養成分可能對新陳代謝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高糖和高熱量的含量。

消費者應避免因攝取過多糖分而增加代謝疾病的風險

儘管無酒精啤酒相對於含酒精飲品更為安全,對肝臟和神經系統的負擔較小,但消費者在享用時仍應注意產品成分,避免因攝取過多糖分而增加代謝疾病的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