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99%水產遭塑膠微粒污染!美國研究揭塑膠滲透全球食品 影響心血管健康

大視野

99%水產遭塑膠微粒污染!美國研究揭塑膠滲透全球食品 影響心血管健康
大視野

大視野

99%水產遭塑膠微粒污染!美國研究揭塑膠滲透全球食品 影響心血管健康

2025年02月09日 13:20 最後更新:13:27

美國研究發現,市售水產品中有99%受到塑膠微粒污染,顯示塑膠污染問題已廣泛滲透到全球食品體系中,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全球塑膠使用量過於龐大

研究指,最常見的塑膠微粒來源是衣物或紡織品的纖維,佔所有檢測到的塑膠微粒的80%以上。波特蘭州立大學的研究員和研究作者格拉內克(Elise Granek)表示,這一結果反映出全球塑膠使用量過於龐大。

塑膠滲透全球食品

塑膠微粒污染問題不僅存在於水產品中。英國《衛報》指出,先前的研究發現肉類和農產品中也含有塑膠微粒。這些微粒可能包含多達1.6萬種化學物質,有些附著有劇毒的化合物(如PFAS、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等)。這些化合物已被證實與癌症、神經毒性、內分泌失調等健康風險相關。

或對心血管健康產生影響

研究人員警告說,塑膠微粒可以穿透人體的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可能對心血管健康產生影響。含有塑膠微粒的心臟組織的人,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是其他人的兩倍。

蝦類和鯡魚中的塑膠微粒含量相對較高

研究團隊檢測了5種鰭魚和粉紅蝦,結果發現塑膠微粒可以透過魚鰓或口腔進入這些水生動物體內,進而被人類食用。此外,蝦類和鯡魚中的塑膠微粒含量相對較高,可能與它們食用浮游生物有關,因為塑膠微粒經常與浮游生物一起在海洋邊緣聚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塑膠微粒在食物鏈中通常會隨著生物的累積而在較高層次的掠食者體內累積,但這項研究並未觀察到這種現象。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小型魚類通常在塑膠微粒集中的水域覓食。

加工食品中的塑膠微粒含量可能更高

研究表明,加工食品中的塑膠微粒含量可能更高。從商店購買的大頭鱈魚含有更多微粒,可能與其加工程度較高有關。加工過的蝦與直接從船上捕獲的蝦相比,微粒含量也更高,但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示意圖

示意圖

沖洗海鮮可以減少部分塑膠微粒殘留量

儘管塑膠微粒無所不在,研究團隊同時不建議完全避免食用海鮮,因為肉類和農產品同樣受到污染。改變飲食習慣或許無法減少塑膠微粒攝入。然而,研究發現,沖洗海鮮可以減少部分塑膠微粒殘留量,建議民眾減少洗衣次數、使用冷水清洗,避免穿著合成纖維衣物,以減少塑膠微粒對環境的污染。

出於社會負面觀感、點外賣很方便以及行程的考量,美國一些大城市餐廳的客人愈來愈不喜歡打包。

客人愈來愈不喜歡打包

據外媒報道,在紐約和美國其他一些大城市開餐廳的老闆們發現,用餐客人的行為出現變化,愈來愈不喜歡將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帶走。這背後有多重原因,包括社會負面觀感、點外賣很方便,以及行程的考量。也因為這些原因,約會的男女和年輕人特別不愛開口要外賣盒。

平均剩下逾2500元食物

致力於減少食物浪費的組織ReFED在2023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人在餐廳吃飯平均每年會在盤裡留下價值約329美元(約2556元港幣)的食物。數字的變化難以追蹤,但顧客對打包剩食的看法顯然發生了變化。

習於在手機上訂外賣 沒有必要打包

有餐廳老闆估計,他的顧客裡有四分之三不會把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帶回家,其中有許多是年輕人。他猜想,Z世代成員習於在手機上訂外賣,如果隨時隨地都有新鮮餐點,就沒有太大的必要帶剩菜回家了。他也很少看到約會的男女要求打包,原因也許是怕尷尬。

越來越多人會分享食物

連鎖中餐館Philippe Chow的執行長莫辰表示,疫情期間,顧客會自己吃自己點的餐,但現在,大家又開始分享食物,從彼此的盤子裡夾菜。他笑著說:「你不會想把東西帶回家,那沾過很多人的刀叉和筷子。」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行程中攜帶外賣盒並不方便

顧客會不會打包剩食,可能也取決於他們是否開車去餐廳。大多數紐約人都乘坐大眾交通工具,長途通勤或者是飯後還有其他社交活動,都不適合一直拎著外賣盒。食物可能被置於不安全的室溫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