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移居英國被割韭菜了

博客文章

移居英國被割韭菜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移居英國被割韭菜了

2025年02月07日 20:52 最後更新:02月10日 09:58

移民的最大噩耗是,本來以為可以拿到護照,結果快到手的護照又飛走了。

英國在野保守黨黨魁栢丹娜最近提出一個反移民的建議,提議將移民申請永居權(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的資格,從5年延長至10年,有永居權之後申請英國護照的時間就由1年延長至5年。換言之,當年持香港BN(O)移民英國者,本來以為6年內就可以取得英國護照,現在必須等待15年才有機會入藉,記著只是「有機會」。

更辣的是,按普通法原則,一般法例並無回溯性(Retrospective power),以免對受影響者不公平,因為他們行動時並不知道將受法律約束,但是栢丹娜建議這個修改移民政策的法律,要追溯至2021年生效,換言之在2021年1月30日推出的BN(O)5+1簽證移民計劃,會直接受到衝擊。

在野保守黨提出這個反移民的建議,恐怕執政工黨的施紀賢政府亦很難反對。保守黨這一招認真狠毒,在他們自己執政期內推出這個貌似支持香港人的救生艇計劃,到他們下台後就倒轉來玩,親手將救生艇放氣。當日英國推出這5+1計劃時,我已經話要小心將來英國收回政策,因為英國早有前科。

當年英國在8964之後逼於壓力,批出幾萬個居英權,但在97回歸後,又覺得這些居英權港人擁有者,不用在英國定居交稅,就可以讓子女到英國讀書,享有本地人的學費,結果就修改法例,要這些護照持有者要在英國本地交稅兩年,他們的子女才能交本地學費。英國保守黨背信棄義,劣迹累累,做的時候想博取選票,推翻的時候同樣是想博取選票。

如今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都被民調嚇怕了。調查機構YouGov在本星期公布最新的民調顯示,英國極右派政黨改革黨得到25%英國選民的支持,只有24%的英國選民支持執政工黨,保守黨更只有21% 支持。這是極右的改革黨首次在民調上登上榜首,難免令工黨和保守黨大感震驚。而極右派的最核心綱領就是反移民,所以保守黨提出反移民建議,就是希望奪回民意的支持。

細看栢丹娜提出的這個收緊移民制度的建議,內容亦相當狠辣,主要有幾個要點:

第一,專門針對攞福利移居者。栢丹娜不單要求將取得永居權的時間延長至10年,10年之後是否批出永居權,還要看這些移民家庭是否一個對英國的「淨貢獻者」(Net Contributor),意思是他們交的直接稅和間接稅,多過他們獲得的現金或其他福利收益,例如子女讀書或是公共房屋的收益。如果他們長住公共房屋,更加會被直接取消資格。

至於如何衡量是淨貢獻者,栢丹娜建議主要看他們的收入水平。若要知如何釐定是淨貢獻者,保守黨影子內政大臣菲爾普(Chris Philp)就說,如果移民家庭高過某一個收入水平,就很大機會是一個淨貢獻者,如果不是單身家庭,而是家庭中有一些受養成員,收入水平還要高一些。不過菲爾普並沒有具體說明收入要有多高才算淨貢獻者。

第二,少報收入的弔詭局面。大部分新移民都只能夠做低兩三級的工作,例如在香港是一個專業人士,在英國就做網約車司機,又或者做水電工,很多人都有現金收入,但是英國稅率高,能少報他們就會少報,結果就變成一個很弔詭的局面,少報收入變成不是淨貢獻者,就拿不到永居權,報足收入交很高稅又很肉痛。更慘的是收入少更要虛報高收入、交多點稅,而博取永居權。

第三,不要想走去抗議。在2019年黑暴事件之後移居英國者,很多都是信奉戴耀廷那套「違法達義」理論,特別在移居的初期,會見到很多示威行動,甚至因為要走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門外抗議,就和英國警察爆發衝突。如今英國保守黨建議如此無理的政策,按移居者的本性,應該違法達義,馬上出來公民抗命。不過栢丹娜講明,如果在10年移居期間觸犯英國刑事法例,應該直接拒絕這些永居權的申請。所以移英者不能像在香港那樣一有不滿就上街抗議,否則就等於拱手讓出永居權。這又出現另一個弔詭局面,他們移英就是想整天吸自由空氣,現在連對政策不滿也不能抗議,一點也不自由,豈非有違初心?

第四,英國到處打新移民的主意。工黨財相李韻晴近日與倫敦金融城企業會面時提出,現在英國人存放在現金個人儲蓄戶口(Cash ISA)有3000億英鎊,即約29000億港元,李韻晴計劃取消這些現金存款的免稅優惠,可能在新財政年度預算案中提出。移英者人生路不熟,在香港賣了樓攞一筆錢到英國,買樓之餘剩下的錢就會放入戶口之內,希望慢慢用以捱過低收入期,但如令英國政府亦對他們的現金存款打主意,收他們的稅,的確是在乞兒兜搶飯食。

簡單總結,當日移英的好夢,如今被快速打碎,移英的安全感只是幻覺。高收入人士15年後能否取得護照仍然不確定,低收入人士肯定攞不到護照。而且15年太長了,英國恐怕還要換十個八個政府,誰知道英國不會進一步收緊移民政策。這是不是一個割新移民韭菜的故事呢?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式新聞自由的最佳示範

 

《美國之音》天天將民主自由掛在口邊,天天諷刺中國是極權政體,結果就被他們的總統,以極權手法宣布停運,1300個員工上周六起不用再上班,可以說是極大的諷刺。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14日發布行政命令,將負責監管《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自由歐洲電台》的政府機構「美國國際媒體署」列為「聯邦官僚機構中無用的一部分」,勒令美國國際媒體署及其他6個聯邦機構,要馬上將營運降至法定限定的最低水平,並將行動形容為「縮減官僚架構的必要之舉」。白宮嚴厲批評美國國際媒體署,指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將確保美國納稅人的金錢,不再資助激進宣傳,並指控《美國之音》有左傾行為。

特朗普痛恨《美國之音》等官媒反對共和黨保守派人士,在特朗普1.0時代,已經聲言要關閉《美國之音》。今次特朗普捲土重來,坐言起行,本來想委任他的忠實擁躉、前媒體人卡利萊克出任《美國之音》台長,在被阻撓之後,於2月就任命萊克做《美國之音》的監管機構、美國國際媒體署的高級顧問,實質上就是掌管這個機構。當特朗普3月14日發布該命令之後,萊克隨即向《美國之音》員工發出電郵,要求他們3月15日開始全部帶薪休假,不用再上班。另外,《自由亞洲電台》等官媒雖然繼續開工,但也面臨大幅削減預算的厄運。

特朗普出招之後,《美國之音》等官媒發出哀鳴,《美國之音》台長阿布拉莫維茨在社交媒體發文,直指創立83年的《美國之音》遭到「靜音」,揚言該組織在全球為自由及民主抗爭扮演重要角色,而《自由亞洲電台》台長方貝亦發表聲明,表示將會挑戰政府的決定,指終止對《自由亞洲電台》的資助,是對獨裁和專制政權的一大獎賞。

另一邊廂,萊克也同時發功,指控美國國際媒體署及屬下機構,嚴重誇張浪費,並且被間諜及親恐怖主義人士滲透。例如用2.5億美元,租賃賓夕凡利亞大道的一座高層建築,該建築裝修豪華,但是就沒有廣播設施可以滿足機構需要,機構高層向自己有關係的地產經紀人支付900萬美元的介紹佣金。她已經下令取消這棟大廈的15年租約。

另外,萊克亦取消向3大新聞機構、即美聯社、路透社和法新社每年5300萬美元的新聞訂閱合同,聲言美國國際媒體署是一家由美國納稅人資助的新聞機構,已經有83年歷史,每年有近10億美元的預算,應該自己製作新聞,不應該付錢向外部新聞機構買新聞。

美國國際媒體署是美國的反共宣傳機器,而《美國之音》就在1942年成立,成立之初是要反對納粹德國,但是二戰結束之後,就變成為主要反對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後,就將矛頭對焦中國,在很多美國針對中國的宣傳上肆意攻擊,例如無中生有的新疆種族滅絕,就說得煞有介事。想不到「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最後遭到一夜關門的厄運。

而美國政府效率部部長馬斯克就說,在減少美國全球公營宣傳機構的浪潮下,美國國際媒體署將會改名為「無處不在宣傳部」(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Everywhere) ,簡稱「DOPE」,和他率領的政府效率部英文名字縮寫「DOGE」接近。

今次《美國之音》關門有幾大啟示。

第一,美國黨派政治橫行。《美國之音》經常把中國稱為中共,扭曲中國政府的政策只是執行一黨的意願。中國不是這樣,但美國自己的確是這樣。如今特朗普關閉《美國之音》,表面上是想節省開支,實際上是清洗政敵,因為他覺得《美國之音》等官媒裡面充斥著反對他的「白左」人士,如今一次過把1300個「白左」掃地出門,讓他們丟掉飯碗,對他的支持者來說是大快人心。美國天天在誇大中國的黨爭,其實黨爭最厲害的,就是美國。

第二,寒蟬效應馬上出現。特朗普的確是想打壓言論自由,所以就嚴厲懲罰所有和他政見相左的新聞機構,例如美聯社不肯按他指示將墨西哥灣改稱美國灣,他就禁止美聯社的記者進白宮和上總統專機空軍一號採訪。今次向《美國之音》落下屠刀,也是要警告所有的美國聯邦人員及媒體,不要發出異聲,否則下場悲慘。

美國的新聞自由,也不過如是了,試問未來還如何對全球的新聞自由指指點點呢。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