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馬克龍也焦慮了:中美主導AI競賽之際,歐洲在哪兒?

博客文章

馬克龍也焦慮了:中美主導AI競賽之際,歐洲在哪兒?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馬克龍也焦慮了:中美主導AI競賽之際,歐洲在哪兒?

2025年02月11日 14:10 最後更新:14:23

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看來,歐洲在AI領域的前景令人擔憂,在這一領域的疏忽可能會讓歐盟付出沉重代價。

內地觀察者網報道,當地時間2月9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播出了馬克龍於當地時間2月6日在愛麗舍宮接受專訪的視頻,談及AI的話題,他坦承歐洲已經不在這一競賽行列。「我們落後了。我們需要一個AI議程。因為我們必須彌補與中美在AI領域的差距。」馬克龍補充說,他擔心歐洲只能扮演一個AI的消費者角色,可能失去對該技術未來方向和發展的控制。

馬克龍在愛麗舍宮接受CNN專訪。視頻截圖

馬克龍在愛麗舍宮接受CNN專訪。視頻截圖

據報道,AI行動峰會(Paris AI Action Summit)將於當地時間2月10日至11日在法國巴黎舉辦。此次峰會由法國和印度聯合主持,吸引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科技巨頭代表參會。CNN認為,馬克龍想要將法國置於當今國際問題討論和決策的核心位置,正是這場峰會背後的一部分推動力。

馬克龍經常吹捧總部位於巴黎的AI公司Mistral的前景,該公司被廣泛認為是美國AI龍頭企業OpenAI在歐洲地區的競爭對手,並於近期推出了一款新應用。

Mistral宣稱,它能夠以更少的計算能力獲得與美國競爭對手相同的結果,從而與之相抗衡。不過,隨著中國競爭對手DeepSeek攜低成本且高效的全新大模型橫空出世,給這間法國公司帶來壓力。

「我將為AI而戰。」馬克龍告訴CNN,競爭力是關鍵所在,他並公開呼籲營造一個使歐洲更具競爭力的商業環境。「作為歐洲人,我將爭取更多國防和安全方面的解決方案。我將在所有這些問題上爭取最大的雄心。」

馬克龍表示,為了與中美的AI議程相抗衡,歐洲將在今年2月和3月公佈一系列關於AI初創公司監管的改革公告和路線圖。

「我們必須專注於廢除一些瘋狂的規定,簡化當前的環境。」馬克龍說:「歐洲必須簡化其規則,使其更加有利於商業,並與美國同步。」他希望,至少就AI而言,本周在巴黎舉行的AI行動峰會能成為向歐洲敲響的一記「警鐘」。

「美國和中國主導AI競賽之際,歐洲對DeepSeek和ChatGPT的回應在哪裡?」在中國AI初創企業DeepSeek推出的大模型以不到600萬美元的極低單次訓練成本,實現與美國OpenAI等巨頭相媲美的性能後,這成了不少媒體拋向歐洲AI業界的問題。

《南華早報》報道指出,DeepSeek取得的突破使中國在AI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並讓人們對未來可能出現更多類似DeepSeek的顛覆者充滿希望。不過,歐洲科技公司至今仍未能推出能與ChatGPT或DeepSeek相匹敵的AI產品。

美國「政客新聞網」也報道稱,中國Deepseek和美國「星際之門」大規模投資為歐洲敲響警鐘。歐洲商業界表示,歐洲AI技術已經落後於中美,並呼籲加強投資、要求歐盟放鬆監管。而馬克龍則希望在即將召開的AI行動峰會上,加大對歐洲AI企業的投資,通過法國與歐盟的合作來拯救歐洲AI產業。

此外,馬克龍還在CNN專訪中談論了關稅、美歐關係等諸多話題。

「我首先要問美國,歐盟是你的首要問題嗎?不,我不這麼認為。你的首要問題是中國,所以你應該關注首要問題。」在談及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對更多國家加徵關稅時,馬克龍竟這樣「禍水東引」。

馬克龍不僅強調美歐之間的「盟友關係」,還警告稱,考慮到經濟聯繫的程度,關稅不僅會損害歐洲經濟,也會損害美國經濟,推高美國通貨膨脹率。當被問及是否願意在關稅問題上與特朗普「正面交鋒」時,馬克龍也撂下狠話:「我已經這樣做了,而且我還會再次這樣做。」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重返月球的雄心壯志近年來屢屢受挫,預算縮減、技術瓶頸接踵而至,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仍堅稱要先於中國實現登月目標。

美國癡迷於太空競賽背後究竟藏著什麼考量?《紐約時報》科學記者肯尼思發文梳理了科學探索、戰略地位與中美競爭三大動因。肯尼思指出,NASA重啟登月計劃有其深遠考慮。首先,月球蘊藏著太陽系演化的重要線索,尤其是極區永久陰影隕石坑內可能存在的水冰,這些資源不僅能提供科學數據,還可能成為未來深空任務的關鍵補給。其次,月球被視為通往更遠太空的理想中轉站,而水冰可分解為氧氣與氫,分別用於呼吸和火箭燃料,大幅降低探索成本。最後,隨著中國太空技術的快速崛起,美國感受到壓力,擔心若不加速行動,月球可能成為對手的主場。

早在2017年12月,特朗普簽署《1號太空政策指令》,正式啟動阿耳忒彌斯計劃,目標是讓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並為後續火星任務鋪路。簽署儀式上,阿波羅11號太空人奧爾德林與阿波羅17號太空人施密特均在場見證,這兩位分別代表人類首次與最後一次登月的歷史時刻。然而,計劃推進卻遠不如預期順利。原定2024年執行的「阿耳忒彌斯2號」載人繞月任務已兩度延期,最新時間表定於2026年4月;「阿耳忒彌斯3號」載人登月任務則從2025年推遲至2027年中。延誤主因是2022年「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任務暴露了「獵戶座」太空艙的技術問題,NASA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解決。

1969年7月,執行阿波羅11號任務的美國太空人奧爾德林站在月面上。NASA圖片

1969年7月,執行阿波羅11號任務的美國太空人奧爾德林站在月面上。NASA圖片

中國太空計劃的迅猛發展為這場競賽增添了火藥味?美國眾議院科學、太空與技術委員會主席巴賓在華盛頓一場商業太空會議上直言,美國必須趕在中國之前重返月球。他誇張地設想,月球表面會插上寫著中文「不得擅入」的標牌,相關言論反映了美國政界對中國太空崛起的普遍擔憂。NASA局長納爾遜則試圖安撫外界,強調調整後的時間表仍可確保美國搶先一步。

然而,隨著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太空政策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在1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他高調承諾要在任期內推動火星探索,並讓星條旗插上火星,但對月球任務隻字未提。SpaceX創辦人馬斯克也曾表示,月球任務可能分散資源,或許不如直接聚焦火星。與此同時,NASA仰賴的「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正面臨預算審查,而SpaceX作為阿耳忒彌斯計劃的合作夥伴,已承接建造登月著陸器的重任。若特朗普政府傾向讓SpaceX主導,美國太空政策可能迎來新變數。

美國的登月計劃不僅關乎自身,也牽動國際合作。英國《金融時報》警告,若美國計劃生變,歐洲作為合作夥伴的「搭車探月」可能受影響,甚至讓中國在這場競賽中佔得先機。

簡單總結,對NASA而言,技術挑戰、資金壓力與政策搖擺,都是通往月球路上的攔路虎。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