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AI發展急需核電 美西方加「鈾」無門 賴中俄出手快速

博客文章

AI發展急需核電 美西方加「鈾」無門 賴中俄出手快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AI發展急需核電 美西方加「鈾」無門 賴中俄出手快速

2025年02月18日 14:54 最後更新:02月19日 01:32

全球最大核反應堆用金屬生產國哈薩克斯坦,正將更多鈾出售給中俄,而對歐美的鈾出口量逐漸減少,引起西方對供應短缺的擔憂。

內地觀察者網引述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哈薩克斯坦的鈾主要出口至中國、歐盟、印度、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等。報道援引業內人士的警告稱,隨著從家庭用電到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各種用途對核電需求的迅猛增長,美國和歐洲能源企業面臨的鈾供應緊張風險日益增大。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更多的供應流向中國。」西方最大鈾供應商、加拿大鈾業巨頭Cameco公司分管投資者關係的副總裁科斯(Cory Kos)說,「很多客戶還沒有意識到,我們正處於一條資源耗竭曲線上。」一名前業內高管也向《金融時報》坦言,「(歐美)這個行業是在借時間過日子。」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清潔能源日益受世界青睞,對核能發電的需求將與日俱增。世界最大核能協會組織——世界核能協會(WNA)預計,到2040年,全球鈾需求將翻倍。包括美國、英國和南韓在內的許多國家已承諾,到2050年將全球核能發電能力提高兩倍。同時,科技集團也在為人工智能發展所需的數據中心尋覓能源。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中國和俄羅斯,同樣在尋求大幅擴充國內核能。

作為世界最大產鈾國,哈薩克斯坦的產量佔全球總產量四成以上。世界最大天然鈾生產商、哈國有能源企業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在2023年出售的鈾中,約三分之二的銷售額流向俄羅斯、中國和國內本土市場的買家,僅28%的產品銷往美國、加拿大、法國和英國,而後者於2021年所購買的鈾合計佔比為60%。

報道引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本月初的一篇報告內容警告稱,中國和俄羅斯正在「迅速擴大從國際合作伙伴處獲取鈾礦」,而西方政府在確保供應鏈穩定與擴大使用鈾的計劃之間存在「脫節」,在開採鈾礦方面缺乏布局。

CSIS關鍵礦產安全項目主管巴斯凱倫(Gracelin Baskaran)在報告中擔憂道:「鈾生產是我們並未真正關注的一個薄弱環節。」

這份報告還指出,在鈾濃縮能力方面,四間公司佔據主導地位,分別是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CNNC)、法國奧拉諾公司(Orano)和英德荷等國成立的國際企業聯合體Urenco。其中,俄原子能公司擁有全球約38.5%的鈾濃縮能力,中核集團擁有24.2%,兩間企業合計控制著全球六成以上的商業鈾濃縮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歐盟的鈾主要供應國,尼日爾在2023年7月發生軍事政變後,2024年停止了鈾出口,並撤銷了法國奧拉諾公司在尼日爾的採鈾權。2023年,奧拉諾公司有16%的鈾來自尼日爾。歐洲原子能聯營組織的數據還顯示,相比2021年,尼日爾2023年供應歐洲的鈾也減少了三分之一。

法國智庫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的研究員梅耶爾(Teva Meyer)透露,奧拉諾公司在哈薩克斯坦運營的鈾礦正在枯竭,企業難以增產。「奧拉諾公司在哈薩克斯坦的回旋餘地非常有限。」他補充說,其他可用的礦山正被俄羅斯人和中國人收購。

報道還援引部分分析師的話指出,美國能源企業今年同樣需要獲取更多鈾資源。美國是世界最大濃縮鈾進口國,近70%的進口來自法國、德國、荷蘭和英國等歐洲國家,其餘30%在對俄制裁後仍來自俄羅斯。

德國貝倫貝格銀行分析師上月披露的研報寫道,美國能源企業需為獲取鈾資源「簽訂中期合同」,不然供應衝擊有可能進一步加劇鈾市場緊張局勢。「供應衝擊仍有可能使鈾市場出現實質性緊縮,鈾供應缺口不斷擴大的說法依然成立。」

戰略情報公司Prism Strategy Intelligence的合伙人戈德溫(Benjamin Godwin)將歐美面臨的鈾供應緊張,歸咎於「一直渴望獲得中亞和非洲資源的俄羅斯和中國企業」,稱他們導致了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

不過,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首席執行官尤素波夫(Meirzhan Yussupov)去年9月曾指出,該公司更難繼續向西方國家供應鈾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受到俄烏衝突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

尤素波夫當時表示,戰爭引發的制裁為向西方公用事業公司供貨製造障礙。他直言,「對我們來說,將大部分產品出售給我們的亞洲合作伙伴要容易得多……他們可以吃下我們幾乎所有產品。」

盡管西方制裁措施帶來諸多麻煩,這間公司仍表示有意保持銷售渠道多樣化,希望保留更多美國和歐洲公用事業公司在內的客戶,「我們的理念是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加拿大

繼赴華周末遊後,韓國年輕人又對中國出手了。這次他們盯上了中國股市,尤其是香港上市科技股,而且還真的挖到寶。其中一位25歲韓國大學生靠著「神來之筆」,竟然賺到一架二手車。

2025年以來,A股和港股市場成為全球表現最佳的資本市場,特別是中國科技股上漲明顯。在此背景下,韓國投資者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開始逐漸加大佈局中國資產的力度。

根據韓國證券存托結算院的數據,韓國投資者2月份瘋狂買入A股和港股資產,月度交易額高達7.82億美元,環比增長200%。這個數據不僅創下3年來新高。

韓國大學生的「發財日記」

在韓國上學的杭州人小宇就識幾位在炒中國股市的韓國年輕人,內地《潮新聞》記者通過小宇,採訪到其中一位韓國散戶買比亞迪大賺,一年收益翻倍。

金同學的賬戶收益。

金同學的賬戶收益。

25歲的韓國大學生金英俊是韓國京畿道人,四年前小宇認識他的時候,金英俊就已經在炒股了,而首次接觸中國股市是去年。

「中國科技股的爆發力讓我吃驚!」金英俊興奮地說,去年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中國股市正在崛起,一大批中國科技股迎來投資機會,於是通過韓國金融交易APP TOSS買入1000美元比亞迪股票,中間沒有任何買賣操作,到目前為止,收益已達102.91%,「本來我想買輛二手車,錢不夠,這筆利潤加上去就足夠了。」

像金同學這樣的韓國年輕投資者不在少數。韓國證券存托結算院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2月,韓國投資者對中國A股和港股的交易額達7.82億美元,環比激增近200%,創下2022年8月以來新高。其中,淨買入前十的海外股票中,中國企業佔據6席,集中在電動汽車、AI和半導體領域。

韓國年輕人瘋狂「掃貨」,最愛買什麼?

「今年港股漲跌很好,在全球市場都是一枝獨秀,而且買港股很方便,A股就不容易。」金同學坦言,他和身邊80%的同學更傾向通過港股和中概股「上車」。根據內地《澎湃新聞》報道的數據顯示,韓國交易所44只中國ETF中,漲幅最高的一隻月收益達62.8%,遠超美國同類產品。

韓國年輕人投資中國的方式頗為「取巧」,記者瞭解到,在韓國想要購買a股,除了需要海外股票賬戶外,還需要另外申請中國大陸股票交易服務。相對於a股手續煩瑣,大部分韓國個人投資者還是傾向購買港股或者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的股票。

根據韓國預托結算院(KSD)數據,從2月中旬開始的數據中,韓國投資者淨買入的前十大海外個股中,小米集團、阿里巴巴、比亞迪等中國科技資產均衝進前10。港股市場的百濟神州、中芯國際、優必選、美團、地平線機器人也獲得韓國散戶的關注。

金同學透露,像他這樣地韓國散戶投資中國股市,還是與韓國股市低迷密切相關。2025年2月,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漲幅不足2%,而同期港股恆生指數漲幅高達19.81%,恆生科技指數漲幅超17%。韓國政府救市政策效果有限,疊加美聯儲降息預期搖擺,資金加速流向中國資產。

外資大佬齊喊「買」,為何看中中國科技股?

值得一提的是,自2月以來,高盛、德銀、瑞銀、匯豐、美銀等外資大行相續看多中國資產,上調評級或大盤目標價。

由於關稅問題的不確定性,匯豐銀行下調了美國股票的評級。

花旗集團的策略師將美國股市的評級從增持下調至中性,同時將中國股市的評級上調至增持,稱美國的例外論至少已經暫停。

花旗同時稱,考慮到中國科技行業的實力、政府對該行業的支持以及低廉的估值,即便在股市大漲之後,中國股市仍顯得頗具吸引力,「DeepSeek證明瞭中國技術處於西方技術前沿,甚至超越了西方技術。」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接受採訪時表示,最近包括韓國人在內的外國投資者紛紛買入中國股票,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提振了經濟增長的預期,另一方面,DeepSeek等大模型橫空出世,打破了之前外資對於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擔憂。「今年以來A股和港股的科技股行情愈演愈烈,形成了很強的賺錢效應,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流入,而歐美股市見頂回落的風險在加大,特別是美股科技股出現連續大跌,這也使得一些外資從美股科技股中獲利了結,尋找新的估值窪地,流入A股和港股科技股的趨勢明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