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禁煙為時未晚

博客文章

禁煙為時未晚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禁煙為時未晚

2025年04月30日 14:13 最後更新:14:52

作者:鍾賢

平生比較討厭香煙,一來自己小時候經常患支氣管炎,從小對香煙特別敏感 。二來家人深受一手和二手香煙所害,肺病總是跟著我的家門。

鍾賢吸煙的叔叔肺癌去世,無吸煙的姑姑無故患上第三期肺癌,老煙槍爺爺在我小時候因吸煙相關的肺病身故。現時,《2025年控煙法例(修訂)條例草案》終於出台,總算為自己和家人有多一點保障。

針對加味煙及電子煙引誘青少年吸第一支煙,政府新政策除禁止藏有電子煙或售賣薄荷味以外的加熱煙,亦禁止部份於公共交通等候處的吸煙行為,更擴大法定禁煙區至不少接觸到幼童和青少年的位置(如幼兒中心、醫院、健康中心出入口3米範圍內),禁止於排隊進入醫院、體育場、公眾遊樂場等地方的吸煙行為。

各地禁煙大不同

最近在電視看到前全國政協常委何國柱與盧寵茂教授的深情對話,何國柱曾是煙草公司老闆,也承認非常後悔以前煙不離口,而導致患上肺癌。何國柱在化療期間非常辛苦,慶幸現在已經痊愈,更會勸朋友減少吸煙。

禁煙之勢如火如荼,有人指新例內容混淆,質疑何不劃一全面禁煙,但亦有人覺物極必反。香港,究竟走得太前,還是走得太慢?

綜觀外國的例子,東南亞國家普遍採取更嚴厲的控煙措施,新加坡和泰國均禁止加熱煙、電子煙及水煙,而澳門亦禁止加熱煙及電子煙;西方國家方面,法國、西班牙及德國等27個國家均禁止加味煙,而英國和美國亦禁止薄荷味以外的加味煙。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電子煙銷售對象直接針對兒童及年青人,電子煙製品亦故意加入不同水果及糖果味道,引誘年輕人吸食,令更容易大量吸入有害化學物質。

禁煙範圍方面,新加坡和泰國同樣將多個公共空間列作禁煙區,當中泰國將政府大樓、醫院、公共交通工具、沙灘及公共出入口的5米範圍列作禁煙區;而新加坡亦將所有室內空間、公交車、醫院附近範圍、巴士站5米範圍內、公園、休戲地點、海灘、洗手間、有蓋行人過路處,甚至是所有禁煙範圍的5米範圍納入禁熱區,另將整個市中心路段Orchard Road(烏節路)全面禁煙。

新加坡政策落實初期,惹來煙民擠湧於窄小的吸煙區,自嘲新加坡政府有100種不准你吸煙的原因,但鐵一般的數字說明,獅城禁煙有方,當地吸煙率由2010年的13.9%跌至2023年9.5%。

嚴控電子煙與加味煙:東南亞國家明智之舉

近年來,新加坡、泰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強力禁止電子煙及加味煙,這些政策不僅是對公共健康的負責,更證明「健康優先」的治理模式並不會損害經濟,尤其是旅遊業。

全球多地實施嚴厲的禁煙措施,亦無損旅遊業。

全球多地實施嚴厲的禁煙措施,亦無損旅遊業。

新加坡早在2018年便全面禁止電子煙,泰國更對違法銷售者處以重罰,而印度則在2019年直接禁止電子煙生產與進口。這些措施看似嚴格卻是必要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吸煙每年導致800萬人死亡(當中包括130萬無辜的非吸煙者),當中70%來自中低收入國家,包括東南亞。若放任電子煙或加味煙流行,未來的醫療負擔將更加沉重。

新加坡於2018年實施嚴厲禁煙法例之後,連續2年平均每年上升一百多萬人次旅客,由2017年的1,700萬旅客上升至2019年的1,900百萬,旅遊收入更突破270億新加坡元,顯示吸煙不會影響旅遊業。

同樣,泰國在2015年禁止電子煙後,緊隨之後的5年國際旅客數字由2015年的2,900萬人次穩定地攀升至接近4,000萬人次,而印度的旅遊收入也在禁令後穩步回升,2023年外國遊客消費達280億美元,與疫情前持平。顯然,旅客選擇目的地時,更看重文化、安全與服務品質,而非能否吸煙或是否買到電子煙。

日前酒吧業接受媒體訪問時,紛紛吸着水煙,聲稱特區政府禁止有味煙是趕絕煙民及生計。不過,既然明知加味煙有害,何以縱容吞雲吐霧的商人販賣嚴重有害健康的產品以牟利?面對陋習,我們更不能一成不變。嚴控電子煙和加味煙不會阻礙旅遊業,亦能減少未來的醫療災難。當一個政府敢於對煙草業說「不」,它展現的不只是政策魄力,更展現對市民生命真正的重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禁煙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責任,我亦深信旅客並非僅為一口煙而決定是否來港旅遊。明知一手煙和二手煙禍害極深,何以繼續宣揚禁煙剝削煙民權利的無稽之談。與其固步自封,倒不如早點讓我們和下一代遠離煙害,長長久久享受健康生活。




維觀者言:鍾賢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金融國際化的大躍進

 

作者:鍾賢

2024年9月23日,香港金融市場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變革,就是首次「打風不停市」。這一舉措不僅優化金融市場營運機制,更是香港作為全球第3大國際金融中心邁向更高層次的關鍵一步。在這一天,儘管面臨惡劣天氣的挑戰,香港證券及衍生產品市場依然如常運作,恒生指數上漲0.3%,恒生科技指數上漲0.5%,個別股份表現也相當活躍,快手漲超4%,蔚來漲近4%,美團、小鵬汽車漲近3%,騰訊控股漲近1%。這些資料不僅展示了市場的活力,更突顯香港金融市場面對極端天氣時的韌性和穩定性。

增強市場韌性與穩定性

香港作為全球第3大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場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國際投資者的密切關注。自從2024年9月起實施「打風不停市」,香港金融市場與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運營機制更加接軌,更能滿足全球投資者的需求。

全球金融中心,包括紐約、倫敦、東京及新加坡,均不會因應惡劣天氣全面停市,共通點在於其金融基礎設施的穩定性與風險管理機制的成熟度已能抵禦極端情況,故香港亦不能成為「例外」。以紐約股市為例,2012年災難級颶風「桑迪」襲擊期間,NYSE雖暫停實體交易,但電子交易仍通過芝加哥備份系統維持運轉;倫敦證交所更早在2002年便實現全電子化,徹底擺脫天氣制約。

打風不停市增加股市交投。

打風不停市增加股市交投。

以往香港金融市場在惡劣天氣下常常被逼停市,不僅給投資者帶來了不便,也增加市場不確定性。2023年颱風「蘇拉」和黑色暴雨警告導致港股停市2天,按當時日均成交額1120億港元計算,損失了約2240億港元的成交額;2018至2023年間,港股因惡劣天氣停市11次。現時,每宗股票交易的買賣雙方均須各自繳納交易金額的0.1%作為股票印花稅,倘若以如今每日股市超過2000億港元成交量為計,那5年因應惡劣天氣停市的印花稅收益損失達44億。頻繁的停市對市場的信心和效率產生負面影響,亦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有極大矛盾。

港股IPO強勢登頂

2024年全年全球IPO競逐中,香港交易所以112億美元新上市集資額位列第四,落後排名第一的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200億美元)、第二的紐交所(173億美元)及第三的納斯達克(165億美元);然而2025年上半年風雲突變,香港以137億美元集資額強勢登頂,而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219宗上市申請正在處理中,較2024年的86宗增長逾一倍,其中主板上市申請宗數達破紀錄的210宗。這場港交所的逆襲不僅展現香港金融機制的優越性,更突顯全球資本流動正因政治角力而深刻重組。

港交所新股IPO上市集資登全球交易所榜首。

港交所新股IPO上市集資登全球交易所榜首。

香港股市交易爆發式增長核心在於「A+H」上市模式的成功運作。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已在內地A股上市,近日再透過香港H股上市管道集資410億港元,創下2021年以來港股最大IPO紀錄。相較之下,倫敦市場陷入歷史性低迷,上半年僅錄得1.6億英鎊(約2.2億美元)IPO融資,創30年新低,有消息指中國網上時裝銷售巨頭Shein 亦放股市低迷的英國市場,更已向港交所秘密提交上市申請,可憐《金融時報》還強行為Shein上市扣上政治帽子,把香港貶為Shein 用以向英國施壓的工具,現實是Shein已放棄在倫敦上市。

全球資本市場正形成鮮明對比:香港憑藉與內地市場的無縫銜接,吸引43家市值超百億人民幣的A股巨頭排隊申請香港上市;紐約華爾街市場雖仍具實力,但受制於中美審計摩擦,令中資公司卻步;而倫敦在政治干預與脫歐後遺症的雙重打擊下,連本土企業都選擇赴美上市。這場IPO排位賽,本質是制度開放度的較量,香港以「一國兩制」優勢,構建超級融資平台時,倫敦卻因政治短視,自斷經脈。

在未來的金融市場發展中,香港將繼續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完善的金融體系和開放的市場環境,為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貢獻力量,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