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賢
平生比較討厭香煙,一來自己小時候經常患支氣管炎,從小對香煙特別敏感 。二來家人深受一手和二手香煙所害,肺病總是跟著我的家門。
鍾賢吸煙的叔叔肺癌去世,無吸煙的姑姑無故患上第三期肺癌,老煙槍爺爺在我小時候因吸煙相關的肺病身故。現時,《2025年控煙法例(修訂)條例草案》終於出台,總算為自己和家人有多一點保障。
針對加味煙及電子煙引誘青少年吸第一支煙,政府新政策除禁止藏有電子煙或售賣薄荷味以外的加熱煙,亦禁止部份於公共交通等候處的吸煙行為,更擴大法定禁煙區至不少接觸到幼童和青少年的位置(如幼兒中心、醫院、健康中心出入口3米範圍內),禁止於排隊進入醫院、體育場、公眾遊樂場等地方的吸煙行為。
各地禁煙大不同
最近在電視看到前全國政協常委何國柱與盧寵茂教授的深情對話,何國柱曾是煙草公司老闆,也承認非常後悔以前煙不離口,而導致患上肺癌。何國柱在化療期間非常辛苦,慶幸現在已經痊愈,更會勸朋友減少吸煙。
禁煙之勢如火如荼,有人指新例內容混淆,質疑何不劃一全面禁煙,但亦有人覺物極必反。香港,究竟走得太前,還是走得太慢?
綜觀外國的例子,東南亞國家普遍採取更嚴厲的控煙措施,新加坡和泰國均禁止加熱煙、電子煙及水煙,而澳門亦禁止加熱煙及電子煙;西方國家方面,法國、西班牙及德國等27個國家均禁止加味煙,而英國和美國亦禁止薄荷味以外的加味煙。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電子煙銷售對象直接針對兒童及年青人,電子煙製品亦故意加入不同水果及糖果味道,引誘年輕人吸食,令更容易大量吸入有害化學物質。
禁煙範圍方面,新加坡和泰國同樣將多個公共空間列作禁煙區,當中泰國將政府大樓、醫院、公共交通工具、沙灘及公共出入口的5米範圍列作禁煙區;而新加坡亦將所有室內空間、公交車、醫院附近範圍、巴士站5米範圍內、公園、休戲地點、海灘、洗手間、有蓋行人過路處,甚至是所有禁煙範圍的5米範圍納入禁熱區,另將整個市中心路段Orchard Road(烏節路)全面禁煙。
新加坡政策落實初期,惹來煙民擠湧於窄小的吸煙區,自嘲新加坡政府有100種不准你吸煙的原因,但鐵一般的數字說明,獅城禁煙有方,當地吸煙率由2010年的13.9%跌至2023年9.5%。
嚴控電子煙與加味煙:東南亞國家明智之舉
近年來,新加坡、泰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強力禁止電子煙及加味煙,這些政策不僅是對公共健康的負責,更證明「健康優先」的治理模式並不會損害經濟,尤其是旅遊業。

全球多地實施嚴厲的禁煙措施,亦無損旅遊業。
新加坡早在2018年便全面禁止電子煙,泰國更對違法銷售者處以重罰,而印度則在2019年直接禁止電子煙生產與進口。這些措施看似嚴格卻是必要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吸煙每年導致800萬人死亡(當中包括130萬無辜的非吸煙者),當中70%來自中低收入國家,包括東南亞。若放任電子煙或加味煙流行,未來的醫療負擔將更加沉重。
新加坡於2018年實施嚴厲禁煙法例之後,連續2年平均每年上升一百多萬人次旅客,由2017年的1,700萬旅客上升至2019年的1,900百萬,旅遊收入更突破270億新加坡元,顯示吸煙不會影響旅遊業。
同樣,泰國在2015年禁止電子煙後,緊隨之後的5年國際旅客數字由2015年的2,900萬人次穩定地攀升至接近4,000萬人次,而印度的旅遊收入也在禁令後穩步回升,2023年外國遊客消費達280億美元,與疫情前持平。顯然,旅客選擇目的地時,更看重文化、安全與服務品質,而非能否吸煙或是否買到電子煙。
日前酒吧業接受媒體訪問時,紛紛吸着水煙,聲稱特區政府禁止有味煙是趕絕煙民及生計。不過,既然明知加味煙有害,何以縱容吞雲吐霧的商人販賣嚴重有害健康的產品以牟利?面對陋習,我們更不能一成不變。嚴控電子煙和加味煙不會阻礙旅遊業,亦能減少未來的醫療災難。當一個政府敢於對煙草業說「不」,它展現的不只是政策魄力,更展現對市民生命真正的重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禁煙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責任,我亦深信旅客並非僅為一口煙而決定是否來港旅遊。明知一手煙和二手煙禍害極深,何以繼續宣揚禁煙剝削煙民權利的無稽之談。與其固步自封,倒不如早點讓我們和下一代遠離煙害,長長久久享受健康生活。
維觀者言:鍾賢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