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中東外交破局:搶佔新絲路金融先機

博客文章

香港中東外交破局:搶佔新絲路金融先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中東外交破局:搶佔新絲路金融先機

2025年05月14日 08:00

作者:鍾賢

中國慶幸貿易多元化而未受美國關稅戰影響,可憐美國經濟日趨疲弱,逼使特朗普狗急跳牆,終於跟中國在瑞士達成暫緩關稅協議,更劍指中東,特朗普今週追趕香港出訪科威特及卡塔爾的步伐,出訪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及阿聯酋。中美角力持續,關稅戰盡顯美國無賴本性,更突顯貿易單向化的危機,故各地亦瞄準中東,爭先拓闊客源。

中美中東博弈:香港的戰略時間窗

特朗普宣布出訪中東之前,我們香港早已宣布率團到訪卡塔爾和科威特。卡塔爾與科威特人均GDP分別高達8萬及3.4萬美元,與香港5.6萬美元的水平同屬高收入經濟體,市場消費力與投資潛力高度契合。

美國總統訪問沙特,重點在安全合作與石油供應,但沙特「向東看」政策已不可逆轉。2024年沙特出口往中國商品總值575億美元,同期出口往美國總值僅127億美元。香港此時出訪,正可乘勢深化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國家的非石油合作,例如引進卡塔爾主權基金投資香港的創科企業、推動中東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提供伊斯蘭金融與稅務優惠配套等。

阿拉伯資金正在向東流。

阿拉伯資金正在向東流。

金融合作: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再升級

中東主權基金近年積極分散投資風險,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正是承接這股資本的理想平台。科威特投資局(KIA)管理資產逾10,290億美元 ,卡塔爾投資局(QIA)更持有5,260億美元資產 ,兩者均加大對亞洲佈局。香港具備資金自由進出、貨幣穩定等優勢,全球對內地投資有三分二經香港進行,故中東企業可在港找到各項內地機遇,而內地亦視香港為走出去首要平台,令香港成為中外資金交匯點,充分發揮好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香港出訪中東之際,中國車用電池大型企業寧德時代在港招股,而今次寧德時代的基石投資者亦有科威特投資局(KIA),顯然科威特對投資中國企業相當有興趣;香港若能通過科威特之旅促成中東資金通過「股票通」、「債券通」進入中國市場,將直接支持內地發展半導體、新能源等「新質生產力」。

美國試圖透過沙特繼續推動「石油美元」以續命,而香港行政長官此時出訪同屬「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的成員國,可強化「石油人民幣」結算的替代路徑,另外去年香港首發的沙特里亞爾債券即為成功範例,亦顯示兩地加強金融合作。

沙特積極減少過度依賴以美元作石油貿易媒介,其戰略之一是轉向東方,特別是加強與中國及其盟友的關係,例如加入「金磚國家組織」(BRICS),探索使用「金磚國家」貨幣進行石油貿易的可能性,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隨着美元逐漸不再是石油結算的唯一貨幣,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似乎已衰退。今次行政長官中東之行於卡塔爾促成香港、內地和中東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加強人工智能及金融科技等的合作,未來若能在伊斯蘭金融(如Sukuk債券)與數字貨幣(如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領域進一步合作,將進一步鞏固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定價權。

為保沙特盟友 美方篡改歷史獻媚

相比香港實幹地出訪中東,特朗普出訪沙特前故弄玄虛,豪言要把伊朗及沙特阿拉伯之間的波斯灣更名為「阿拉伯灣」,挑唆鄰近伊朗的無名火起。

波斯灣位於伊朗與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卡塔爾、巴林、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為國際重要石油航運通道。波斯灣(Persian Gulf)這個名字最早於公元前5世紀(即約)出現於波斯前身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銘文上以「Parsa Sea」或「Persian Sea」名義出現 ,及後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於公元前450年稱之為「Persicus Sinus」(即波斯灣)、史特拉波(Strabo)及埃及學者托勒密(Ptolemy)亦於公元1至2世紀稱之為「Persian Sea」。截至現時,聯合國亦於2006年的官方文件稱之為波斯灣,強調有關名稱源自公元前5世紀的波斯國王。

從來,波斯灣命名爭議出自政治,非關地域性。自1979年伊朗革命後,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阿位伯國家跟伊朗關係升温,有指阿拉伯國家逐漸推動「阿拉伯灣」,以提升阿拉伯國家對海峽的身份認同及授權。

今次美方豪言招來伊朗嚴言譴責,但同時為美國出訪中東定調:阿拉伯國家乃美國重要盟友,美國亦不惜歪曲文化歷史以獻媚。大打關稅戰同時,美方銳意實踐美式民主世界觀的野心昭然若揭— 由從前為墨西哥灣冠上「美國灣」,到矮化加拿大為「美國第51州」,以至於現今「阿拉伯灣」的更名,均以荒誕話術,破壞國際規則,以口號構築國際霸權的海市蜃樓。

香港開拓沙漠熱土航運貿易,打通歐亞非供應鏈樞紐

卡塔爾人口約280萬 、科威特483萬 ,雖人口有限,但消費力強勁。香港可推動中東企業將區域總部設於香港,利用本地「零關稅」優勢,將中國電動車、光伏產品經香港轉口至海灣國家,同時引進中東高附加值商品(如石化產品、貴金屬)至大灣區。

卡塔爾的哈馬德港(Port of Hamad) 與科威特的舒韋赫港(Shuwaikh Port),均是區域轉運中心,而香港作為全球第四大船舶註冊地,可透過海事法律仲裁、船舶融資等專業服務,切入中東航運市場。科威特正推動「2035願景」以成為區域金融和貿易中心,該國大興土木,正好為香港公司帶來機遇,如顧問服務、管控工程進度、策劃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方案。

香港須以速度與靈活性取勝

中東資金配置,正從西方轉向亞洲,香港的普通法體系、資金自由流動,以及背靠中國產業鏈的優勢,比新加坡更具吸引力。行政長官此行若能在美國中東行前簽署實質協議,將向國際釋放明確信號:香港不僅是中國的國際化平台,更是全球資本佈局新興市場的關鍵支點。

香港在中東的「軟實力競賽」,才剛開始—而香港,已搶先起跑。




維觀者言:鍾賢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作者:鍾賢

「全球第三!」 當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最新發佈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將香港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推上歷史性高位時,香港這個曾經被質疑「光環褪色」的國際都會,再次用實力向世界證明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細讀報告,香港在稅務政策、商業法規、國際投資、金融、教育等關鍵領域均名列前茅,尤其政府效率和營商效率雙雙位居全球第二,這絕非偶然。回望過去三年,今屆香港特區政府以「拼經濟、爭前列、搶時間、搶人才、搶企業、促創新、惠民生、建未來」的多元戰略,精準發力,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表。

香港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多項指標都名列前茅。

香港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多項指標都名列前茅。

其他較前排名的西方國家表現欠佳

丹麥由2022年被評為全球最高競爭力的經濟體,逐年下降至今年的第4位,被一般的商業領袖認為,丹麥政府行政及批核時間過於冗長,亦有意見認為其勞工市場準入條件被壟斷,更有批評丹麥的自由貿易及公平參予度不高。

而今年排第13位的美國,自2022年的第9位逐年下跌,當然最受批評的就是對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其高調干預大學的運作;對於美國聯邦政府的財務可持續性,很多商界領袖都表示擔心。

英國於過去3年均徘徊在第35至32位之間,有商界領袖批評其政府缺乏長遠的基建改善計劃,並指出要改善勞工及職位的配對,特別是一些沒有職前訓練的工人,以及高昂的工業用電費,大大影響製造業成本。

長期批評香港的美、英兩國自己問題多多。

長期批評香港的美、英兩國自己問題多多。

拼經濟:制度優勢激活市場「化學反應」

香港競爭力的核心密碼,首推其無可替代的「制度優勢」。全球第一的稅務政策和商業法規,絕非一日之功。今屆政府深諳此道,在鞏固既有優勢的同時,更主動作為:進一步簡化稅制流程,擴大免稅額度,推出針對重點產業以及家族辦公室的稅務優惠;同時優化商業登記和仲裁機制,使香港法治的金漆招牌更加閃亮。這種「制度優勢」直接轉化為經濟動能: 國際投資排名躍升至全球第二,金融中心地位穩居世界第3位。更令人矚目的是,香港經濟表現從2021年的全球第30位飆升至第6位,這個「V型反彈」的背後,是政府對市場規律的深刻尊重與精準調控的完美結合。

搶企業:跨國巨頭落戶的「磁吸效應」

今屆政府深諳「產業匯聚」的重要性,推出「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針對生命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戰略性產業,提供「一站式」落戶服務。這項政策已成功吸引84家國際頂尖企業在港設立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創造超過20,000個高質量就業崗位。更推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升級版,為來港投資的企業家提供更便利的居留安排,形成「企業/人才/資本」的良性循環。

搶人才:教育排名第二背後的「高端生態圈」

人才是競爭力的終極載體。香港教育排名躍居全球第二,絕非僅靠幾所頂尖大學的國際排名,而是本屆政府構建「人才生態圈」的戰略成果。從大幅優化「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到針對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推出「靶向引才」政策;從增加研究生獎學金吸引全球頂尖學子,到改革專業資歷框架促進人才流動,香港正形成「高端人才聚集/產業升級/吸引更多人才」的良性循環。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基礎設施排名全球第四,與管理方式排名第三相互印證,顯示出香港在「硬基建」與「軟制度」上的同步躍進,這為人才提供了世界級的創新舞台。

促創新:科研轉化的「香港模式」

政府大力推動「新型工業」,推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設立100億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支持產學研合作。最新數據顯示,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亦進一步上升至2023年的1.11%(約330.06億元)。從事研發活動的人員數目過去數年呈現穩定增長,在2023年達43,403人(2022年為39,710人)。本地初創企業在2024年展現非凡韌性數量接近5000家,僱用達18,000名員工,較2020年分別增加40%及65%。政府更設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吸引全球30多間頂尖科研機構落戶。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香港已形成從基礎研究到商業應用的完整生態鏈,多項科研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創造經濟新增長點。

政府效率全球第二的「結果導向」革命

「政府效率全球第二」這一排名,或許是最能體現本屆政府治理哲學的關鍵指標。從李家超特首上任伊始強調的「以結果為目標」,到公務員體系推行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管理」,一場靜悄悄的「效能革命」正在政府內部發生。無論是縮短商業審批時限、加快重大基建進度,還是建立政策快速反饋機制,這種「時不我待」的緊逼感,恰恰呼應了市民和企業對高效政府的期待。難得的是,通過數字化政務和流程再造到效率提升,實現了「又快又好」的治理升級。

面向未來:香港需要怎樣的「競爭力2.0」?

站在全球第三的新起點,香港的挑戰才剛開始。在人工智能顛覆傳統產業、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大變局下,香港需要將當前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競爭力2.0」。今屆政府已證明香港的競爭力不是「吃老本」,而是通過主動面對挑戰,四出外訪尋找機遇為持續升級。這是「香港速度」與「香港質量」的結合,正是這座國際大都會給世界的最佳答案。

當維多利亞港的燈火依舊璀璨,這顆東方之珠已靜靜地換上新裝。香港不再是依賴殖民統治歷史的國際都會,而是憑藉制度創新、人才戰略和政府效能持續進化的「未來之城」。這份IMD年報不僅是一張亮麗的成績單,更是一封面向全世界的邀請函:香港,已經準備好書寫下一章傳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