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調查:逾八成劏房兒童奶類攝取量不足 部分長期垃圾食物當正餐影響發育

社會事

調查:逾八成劏房兒童奶類攝取量不足 部分長期垃圾食物當正餐影響發育
社會事

社會事

調查:逾八成劏房兒童奶類攝取量不足 部分長期垃圾食物當正餐影響發育

2025年05月18日 13:05 最後更新:14:15

有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受訪劏房低收入家庭兒童每日奶類攝取量不符合衞生署建議要求,有註冊營養師估計,本港每10名基層劏房家庭兒童,就有大約7至8名有不同程度的營養攝取不足問題。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香港世界宣明會聯同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在去年6月至今年1月期間,以電話訪問589名育有介乎2至11歲子女、居住劏房的低收入家庭家長,再由註冊營養師與部份家長訪談,了解子女的飲食習慣和營養攝取情況,以及他們面對的困難。

更多相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衞生署。 政府新聞處圖片

衞生署。 政府新聞處圖片

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受訪家庭兒童奶類攝取量不符合衛生署2至5歲及6至11歲的健康要求,只有約一成多的受訪者子女達標。機構亦留意到,部份學童因為朋輩影響、家長無暇兼顧飲食習慣等,養成「垃圾食物當正餐」的習慣,調查發現不少2至5歲的幼兒每周進食最少兩次垃圾食物,或已經發展成垃圾食物當正餐的習慣,並有可能延續至6至11歲,影響兒童發育。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調查亦發現,超過九成及七成受訪家長無法正確指出蔬菜類和水果類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有註冊營養師估計,每10名基層劏房家庭兒童,就有大約7至8名有不同程度的營養攝取不足問題,而家長往往在子女情況嚴重至出現生長遲緩,需轉介衛生署跟進才發現,反映基層劏房家庭營養不良問題長期受忽視。

衞生署。 政府新聞處圖片

衞生署。 政府新聞處圖片

負責調查的香港社區營養師協會主席梁穎恩表示,政府雖然有制定一系列飲食指引,但對家長而言並不容易理解和執行,尤其基層劏房家庭受居住環境、經濟條件和家長工時等不穩定因素影響,建議政府未來應着力協助基層劏房家庭掌握更多資訊,並提供更切合他們需求的營養諮詢服務。

香港長期面臨房屋供應短缺及樓價高企問題,不少基層家庭被迫居住於面積狹小、設施簡陋的劏房。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合作展開的縱向研究,其首階段結果顯示,劏房狹窄、擠迫及嘈雜的居住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學業表現及日常生活構成顯著的負面影響。調查發現近四成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逾四成認為缺乏遊玩空間,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亦明顯較高。

劏房兒童在狹小空間內學習。資料圖片

劏房兒童在狹小空間內學習。資料圖片

有關研究為期三年,採用混合方法,深入探討香港劏房居住環境對兒童成長發展的影響。首階段研究包括於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期間,以問卷訪問了1032名小四至小六學生(包括劏房及非劏房住戶),並為160名兒童(80名劏房兒童和80名非劏房兒童)進行認知能力行為實驗,以及與54名兒童進行深度訪談。

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近四成(39.1%)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逾四成(43.9%)認為缺乏遊玩空間,比例顯著高於非劏房兒童。同時,19%劏房學童認為家中噪音嚴重,42%認為擠迫程度嚴重。深度訪談內容反映,部分劏房兒童學習和活動多在睡床上或餐桌進行,學習物資亦需經常移動或丟棄,活動選擇極為有限。

在心理健康與情緒狀態方面,研究顯示,認為家中缺乏遊玩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分別較認為有足夠空間者高出16%、9%及10%;情緒及行為問題出現率亦分別高出40%及10%。而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亦分別較其他兒童高出1%、4.5%及4.6%,其整體生活滿意度則低15%。多位受訪兒童表示,長期處於狹小空間易引發無助、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部分更出現親子關係緊張或家庭衝突。

學業表現方面,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學童的中文及數學科成績獲A或B級的比例(53.7%及54.6%),遠低於有足夠空間的學童(64.6%)。行為實驗顯示,兒童對空間不足的主觀感受,會影響其語言記憶及注意力;但缺乏學習空間的學童在自制力測試中表現反而較佳,反映其可能因環境所迫而發展出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家庭經濟與數碼資源方面,研究顯示,劏房家庭收入中位數明顯較低,部分兒童因缺乏穩定網絡或電腦設備,難以參與網上學習。多數劏房兒童課餘時間花在電子遊戲和網上影片上,缺乏戶外或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家長所提供的學習支援較少,亦較少為兒童提供數碼素養培養。而家長對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規管較多,但缺乏正面引導,導致親子摩擦。

都大與社協研究揭示劏房環境顯著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及學業表現

都大與社協研究揭示劏房環境顯著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及學業表現

都大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鄺志良教授表示,劏房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居於劏房的兒童約有34000人,希望是次研究為這個群體的成長狀況提供寶貴數據。他說︰「作為學術機構,我們希望透過研究結果喚起社會對劏房兒童處境的關注,並提供客觀而全面的分析和建議,為政府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家庭及兒童政策提供參考。」

帶領研究的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社會科學系主任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岑俊達博士說:「這次研究證明,劏房兒童在身心健康、學業及生活經驗上面對多重挑戰。擠迫的居住環境不僅是房屋問題,同時構成亟需重視的兒童發展議題。」

都大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鄺志良教授

都大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鄺志良教授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說:「多年來我們見證劏房兒童在斗室中掙扎成長,這次研究將他們的真實困境立體呈現,清楚說明匱乏的空間如何直接導致學習困難與心理壓力。」她建議政府在社區及校園為這些劏房兒童增加學習空間,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針對劏房住戶中的不同弱勢社群(如清貧兒童、新來港人士等)展開深入研究,制定更精準的扶貧政策;深入檢視劏房學童成長需要,為他們提供相應服務支援;將現行的「上網費津貼計劃」及「電子學習撥款計劃」合併為「電子學習津助計劃」,直接資助清貧學生購買電腦及網絡設備,以及在青少年中心及政府的康體活動中推行收費減免機制,豁免低收入家庭兒童使用康體設施及參與康樂活動的費用,增加居於劏房等清貧學童參與課外活動及康樂活動的機會。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社會科學系主任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岑俊達博士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社會科學系主任兼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岑俊達博士

岑博士表示,研究團隊現已展開第二階段的研究,繼續追蹤同一批學童,分析他們升中及居住環境轉變等因素對其心理健康、學業表現及長期發展的影響,並進一步提出更全面和具體的相關政策建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