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雜誌發表重磅研究,隨著氣候變化,細菌活躍,導致更多的砷進入水稻根部,最後落在每日所食用的米飯。
Climate change is quietly turning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crop toxic. Rising CO2 & temperatures increase inorganic arsenic in rice—a staple food for billions.
— Lyle Lewis (@Race2Extinct) April 17, 2025
Climate change will make rice toxic, say researchers https://t.co/BF8r8au5nl
氣候變化導致細菌活躍
據外媒報道,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重磅研究,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中國的科研團隊在長江流域的稻田中,做了長達十年的追蹤實驗。
研究發現,隨著氣溫升高、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稻米中的砷含量正在明顯增加。土壤裡的某些細菌因為氣候變化活躍了,導致更多的砷進入水稻根部,最後落在每日所食用的米飯。
研究指出,長期攝入無機砷可能導致膀胱癌、肺癌、皮膚癌,甚至心血管疾病、胎兒發育異常、神經系統損傷。

亞洲以米飯為主食
在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地,平均每人每天能吃接近1公斤米飯,中國人年均大約要吃掉75公斤米。研究還指出,米飯越糯越香的地區,往往是稻田水源和氣候變化疊加影響最強的地方。
導致米飯出現問題的幕後黑手是「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 cereus),這種細菌本身存在於空氣和環境中,米飯一旦煮好後在室溫下放置太久,就很容易被入侵。

這種細菌會在冷卻過程中產生毒素,如果後續加熱不充分,毒素並不會被徹底殺滅,吃進去後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的風險,嚴重時甚至脫水、頭暈。
食品安全風險不容忽視
科學家提醒,氣候變化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是潛移默化的,米飯這種「高度日常化」的主食,更容易讓人忽視其中的變化,因此在食用時要更為小心。